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哪个更好(阳明先生和朱圣人谁更胜一筹)

首先声明一点,鄙人其实非专家,只是一个阳明心学践行者,如此专业的问题似乎不该我来回答,应该找个国学大师给评而论道,但是我特别有冲动就我自己践行的感受来说道说道,尽可能“有形”、“有趣”、“有料”,阳明先生曾经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所以我就想从“知行合一”处开始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哪个更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哪个更好(阳明先生和朱圣人谁更胜一筹)

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哪个更好

首先声明一点,鄙人其实非专家,只是一个阳明心学践行者,如此专业的问题似乎不该我来回答,应该找个国学大师给评而论道,但是我特别有冲动就我自己践行的感受来说道说道,尽可能“有形”、“有趣”、“有料”,阳明先生曾经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所以我就想从“知行合一”处开始吧。

首先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熹是整个宋朝乃至中华哲学史上璀璨的明星,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有了数代的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以及侠义精神的阉割,青山黛瓦之间,越来越多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始了哲学思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宋明理学家们越来越摸索出了一整套修行,思辨,学习,处世以及为国效力。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了朱熹的为代表得理学以及后来的阳明心学,如果不是阳明先生横空出世,明朝是不太可能在理学上更进一步的,因为他们得开国皇帝全盘接收了朱熹的学问,并立为科举和治国的根本章程。要不是属下拦着,朱元璋差一点就认朱熹为祖先了,这事儿着实让人恼火,但是这是政治家的另外一层考虑,在此不论。

先说存疑伊始,根本的修行方法论——“格物致知”,阳明先生起疑是从著名的“守仁格竹”开始,竹子格了半天还是竹子,但是阳明先生的小心灵却受伤了,按朱熹老人家说的"今天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终有所成的",但是理在哪里呢?即使是到了后期阳明心学盛行之后,格物致知都是不变的方法论,只是阳明先生和朱子理解“知行”的不同。

这“理”到底在何处是两者根本区别,众所周知,“存天理,去人欲”是宋明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德评判标准,何为天理呢?朱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也许我理解尚浅,就目前来看朱熹认为是道,但凡与人欲相对立的可能都是天理,竹子上有竹子的道,就有竹子的理,等等一切都有其理,所以归纳为朱子所谓的“天理”,故而人欲一概消灭,天理与之势不两立,然而五彩纷纷的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太让人垂涎三尺了,故而很多“君子”嫖个娼,都说是风月,赌个博,都是怡情,文采太好,自己万般理由,一部部经书,读出了很多君子,也读出了很多伪君子。当然这不是朱子的问题,是整个儒学的问题。就在此时,阳明先生从自我践行先贤精华的时候,一次次撞壁,因为他也像海瑞一般将先贤的总结都拿来做为行为规范。故而阳明先生转而求佛,求道,最后龙场悟道,觉得原来如此,“踏破铁鞋无觅处”,这理就在人欲之中啊,“心即理”,如果我不承认私欲,我不正视私欲,同时,如果我不承认良知,我不相信真善,我根本无从得到真正的“天理”,也就不曾真正的“知”。因为阳明先生一句话就劝走了,一座庙里的得道高僧,鸟兽尚且“反哺”,一个僧人思念母亲这又有何错呢?所以“心外存理”似乎本来就是不对的,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心中有父子纲常之理,自然有孝,心中有兄弟纲常之理,自然有悌,心中有夫妇纲常之伦理,自然有别,有了良知,自然处处为理,处理自我,军政,甚至夫妇都有了道理,坦白点说“摸着良心思考、做事”,所以“心即理”是一套思维方法的总结,但是“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根本之法门。

阳明先生曾经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心学和朱子的理论还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知行合一,其实知行合一不单纯是阳明先生的独创,然而至于什么时候知,什么时候是行众说纷纭,阳明先生走过一系列的弯路,经历了非常人的经历后,觉得“心之发”便是行,此时心中若有良知,便可格物,所以格物致知不是在每一件事物中的,静时格物致知,心之发的动时就开始检验知的成色,刚开始可能有私心恶意,然而可以反躬自省,及时止才是大智慧,大修行,大成果。有太多的伟人都觉得,不管与谁斗,最后都是与自己斗,这是不太同于朱子的或大部分儒家先贤的纯粹哲学思辨,因为世人洞察世态,内心总有杆秤,换位思考一下,自己该如何为之?阳明先生以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修行,告诉世人真正的“知行合一”该是怎样,此时的“心即理”的概念变成了纯粹的实用主义,因为世人终究处于世事之中,善是一生,恶是一生,好是一生,坏也是一生,静时明觉精察的以同理心笃行,动时方知真切笃实之慎思,方可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阳明先生也是儒家,但是博采个家之长,以自己的体验对于“知行”的思考和思辨就格外的入木三分,鞭辟入里,我相信很多阳明粉就是这么来的。但是终究因为阳明心学得门派众多,使的阳明心学这颗理学奇葩在中国昙花一现,没能成为当世之显学,甚为可惜。

以上就是心之修行的体验,至于谁更胜一筹?各位看官自量,其他的理论概念我就暂时不说了,敬请各位吃瓜看客砖头找隔壁老王,拜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