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作文文化自信(作文素材第12辑许渊冲)

许渊冲作文文化自信(作文素材第12辑许渊冲)(1)

第12辑 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

诗译英法 舍我其谁;执着较真 以理化情;六经注我 内心强大;九秩寿翁 激情依旧

【人物速写】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创造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了中、英、法文译著120余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2007年,许老患直肠癌后,医生说他最多还有7年生命,但就在被医生判定离世的2014年,他获得了世界最高翻译獎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许渊冲师从钱钟书,广博而性真,自负而狂傲。他质疑鲁迅、朱光潜甚至钱钟书的翻译原则,自况“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说中国人不应该自卑,应把翻译提到创作的地位,建立中国学派的译论,相信自己的译本一定会超过朱生豪和梁实秋。

【精华素材】

诗译英法 舍我其谁

在巴黎大学留学时,许渊冲就产生一个想法,除了把英国和法国的许多名著翻译成中文外,还要把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的精粹译成外文,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翻译诗歌并非易事,不但讲究格律音韵,而且博大精深。他经常为一词一句绞尽脑汁,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时灵感突发,会在半夜里起来开灯,记下睡梦里想到的诗句。

他从1956年开始出版译作,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他在解放后的30年里只出了4本书。十年动乱中,他在烈日下被批斗。别人早已心灰意冷,他仍然自得其乐,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毛泽东诗词,造反派因此狠狠抽了他一百鞭子。夫人问他:“挨打了还继续译呀?”他说:“当然,闲着更难受。”

10年动乱结束时,他已近花甲之年。1983年,他回到北京,任北大教授,从此笔耕不辍。他对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早有心理准备,而且有了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实践,翻译起古典诗词来自然驾轻就熟。他的法文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100首》《中国古诗词300首》。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300首》《楚辞》《中国古诗词600首》《汉魏六朝诗150首》《元明清诗150首》《唐诗300首》和《新编千家诗》等。他的30首译诗还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

他曾在名片上这样自我推介:“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实际上目前他的旧著新作已达120本。

【3.0解读与活用】

常规角度 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

许渊冲先生诗译英法,前无他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令人敬佩。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开拓创新的勇气,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魄力。小而言之,它是个人完成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个体生命熠熠生辉;大而言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可以让一个民族傲立于世。

活用示范】

敢为天下先,这是成功者的雄心、胆略和气魄,更是做大事、成大事不可或缺的理念和实践。不说其他,单说翻译大家许渊冲,如果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岂能在“诗译英法”上取得那样惊人的成就?敢为天下先,首先是要“敢”。听听许先生的自我推介:“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这里既有“彼可取而代也”的豪情,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胆量。敢为天下先,贵在“先”和“敢”,没有“敢”就不会有“先”。

核心角度 专注助成功,痴情结硕果。

在烈日下挨批斗,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毛泽东诗词,许渊冲对翻译事业的专注可见一斑。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专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人人都渴望成功,最终能否如愿,往往就在于有没有锲而不舍的专注和坚持。

【活用示范】

任何事业都需要专注,专注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助推器。爱迪生专注于寻找灯丝,为人类带来光明;比尔.盖茨专注软件的开发,造就了微软帝国;陈景润专注于数论,终于攀登上了数学的高峰。而翻译大师许渊冲专注于用英文和法文诗译中国古典诗词,几近痴迷,更成为当代人的美谈。文革中站在台上接受批斗,嘴里还嘀咕着用外语韵文翻译毛泽东诗词,正是他对用外文诗译中国古典诗词的专注和痴迷,才有了“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的惊人成就。

创新角度 文化出国门,民族增自信。

许渊冲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中国古典诗词,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占领世界市场,还要有更多的文化出口,用宝贵的民族精神引领世界,这样才能完成由大国向强国的嬗变。

【活用示范】

戛纳电影节上,某明星未有作品入围,她自掏腰包蹭红毯,事后自言:“中国明星走上国外任何一张红毯,都是为国争光!”她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拿钱买吆喝就是为国争光。再说一个人物。翻译大师许渊冲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几十年如一日,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从汉魏六朝诗歌到元明清诗,“遗欧赠美千首诗”,旧著新作百余本。两相比较,什么叫文化自信,什么是为国争光,不言自明。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上有新创造的精神底气,是这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

【人物深读】

执着较真 以理化情

许渊冲为冯友兰的讲演做摘记:“看见某甲打某乙,我们愤愤不平,但事后也就算了;如某甲打的是我,事后还是会愤愤不平的,这就是为情所累。应用哲学就要学会以理化情,这样才能有情而不为情所累。”他把冯先生哲学记在笔记里,落实在行动上。

他爱生气,好争论。他和赵瑞蕻辩论《红与黑》“谁红谁黑”的问题,同许钧讨论等值翻译和再创翻译的问题,对冯亦代反驳陈词滥调的问题,向韩石山回击自信与自负的问题,与江枫、陆谷孙、王佐良等激起“形似”与“神似”的论战。每次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他都是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一旦喷完写完,他便用冯友兰的“以理化情”成功疏解情绪。他在出版《追忆逝水年华》回忆录后,毫不避嫌、乐乐呵呵给老同学赵瑞蕻赠书,并在扉页题字,“五十年来《红与黑》,谁红谁黑谁明白。”写完对韩石山的回击文章之后,一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他竟一个电话打给韩石山,说想发表在韩主编的《山西文学》上。韩也不是俗人,欣然应允,两人成了忘年交。

有人对他说:您的军功章有夫人的一半。他说:“怎么可能!我出了那么多书,难道她占了五六十本?”他承认爱人把他照顾得蛮好,但和出书扯不上关系。对他而言,较真是必须的,但较真之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爱人还是爱人,同学还是同学,“不打不成交”还是“不打不成交”

【3.0视角】

常规角度 坚守原则,拒绝敷衍。许渊冲动辄为学术问题与人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这体现了他的原则精神和认真而不敷衍的人生态度。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

核心角度 和而不同,君子之争。争论起来愤愤不平,争论过后正常交往,动真情,不敷衍,又会用理性化解情绪,不为情所累。这种情和理的和谐统一,才是一种可贵的人格,正所谓“君子和而不用,小人同而不和”。

创新角度 留住天真,胸无城府。较真而无个人恩怨,“不打不成交”,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再现儿童的天真。留住天真,带几分率性而为,则无道貌然的可鄙,也无城府在胸的可怕,无口是心非的可惨。

六经注我 内心强大

许渊冲推崇冯友兰,其实推崇的是可用于佐证自身的观点。他不迷信任何人,永远只取他认为对的那部分。

对鲁迅,他不赞成他倡导的直译,却将他《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的“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拿来,提出了自己在翻译领域的“三美理论”。

对钱钟书,他多次提到钱师的勉励,但钱认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他却认为译诗不是“有失无得”,而是“有得有失”,如果能像薄柏用英文翻译《荷马史诗》一样“以创补失”,那就是“得多失少”。

对朱光潜,他觉得朱师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很有道理,翻译不也是这样的么,“不逾矩”求的是真,“从心所欲”求的是美,合起来便是“在不违反求真的前提下尽量求美”,但“不逾矩”是消极的表述,他骨子里更赞同贝多芬所说的“为了更美,没有什么规律是不可以打破的”。

各路名家的观点就这样被许渊冲自由采撷,颇有点“六经注我”的意思。能够“六经注我”的人必然有颗无比强大的内心。杨振宁曾为许渊冲的《追忆逝水年华》写序:“我发现他对什么事都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就和60年前我们在一起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差不多……”

【3.0视角】

常规角度 采纳百家,成就自己。许渊冲的学术主张里,有鲁迅、钱钟书、朱光潜等大家的观点。人不能自我封闭,拒绝向他人学习,而应像蜜蜂那样广采百花,才能酿出香醇的美酒。

核心角度 坚守自我,独树一帜。许渊冲推崇冯友兰,用以佐证自身的观点,他不迷信任何人,永远只取他认为对的那部分。敢于向别人学习,更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坚守自我,独树一帜,而不跪倒在别人的旗下。

创新角度 文化自信,守护家园。许渊冲对待大家的态度,彰显了他文化上的自信。文化自信对一个民族来说特别重要,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也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九秩寿翁 激情依旧

前年,90多岁的许老接受了海豚出版社邀请,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莎翁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一说38部。凭一己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块让人望而生畏的硬骨头。但是,许老自有他的路数——化整为零,只看脚下。“我不去管它到底是37部还是38部,我就一部接一部译,一直译下去。”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一千字的翻译量,如果这个数量没完成,就会继续工作到凌晨三四点。

如此聚沙成塔,就有了让人吃惊的成果。今年4月12日,在45届伦敦书展开幕式上,许渊冲翻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海豚出版社共同推出。在伦敦书展上同时推出的还有许渊冲中译英的汤显祖《牡丹亭》。1616年,莎翁和汤公先后逝世。400年后的伦敦书展上,这两位中西方戏剧巨擘因为许渊冲的“牵线”,竟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时空的“相遇”。

就在莎翁和汤公“相遇”时,许渊冲转身离开,继续他和文字的约会。他接着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如愿》。《如愿》即《皆大欢喜》,许渊冲认为把书名译成《如愿》更为妥当,因为“有些恶人并不欢喜”。面对市面上《莎士比亚全集》不同版本的新译作,他自信满满地说:“还是我翻得好一点。”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要活到100岁,把莎士比亚剧作全部都翻完!”

【3.0视角】

常规角度 心有热情,青春不老。90多岁的老人欣然接受邀请,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其人生热情可见。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而弥坚,差别不在年龄而在心理,心理年龄才是人的真实年龄。

核心角度 看准脚下,步步为营。90多岁翻译莎翁全集,许老的态度是:“我就一部接一部译,一直译下去。”山高不畏难,贵在肯登攀。看准脚下,注重当前,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就能化难为易,完成既定任务。

创新角度 乐在付出,志在奉献。90多岁,早就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何必还要操心劳碌?对于一个远离猪栏理想的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在于付出,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奉献就是幸福,就有乐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