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短的小红帽故事 原来小红帽的故事还可以这样提问

还记得经典的《小红帽》故事吗?哦,很熟悉了,

情节已经滚瓜烂熟,

没有必要再读了?

错!告诉你,

只要家长提问得当,

一个小红帽的故事,

完全可以翻来覆去、

由浅入深地阅读。

并在此过程中,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下文中有可以效仿的提问方式,家长们在掌握提问模型的精髓后,也可以再度发挥。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开始会说话后,

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

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

启发孩子进行更多的思考,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

“对错”这个层面的话,

就能帮助孩子,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一层都有很明确的标志,

显示孩子是否已经牢固掌握这一个层面的思考能力,同时也特供了一系列,相对应的样板问题,供老师和家长参考。

对孩子进行提问,

来鼓励孩子更好地发展,

这个层面的思考能力。

不管你的孩子多大,

1岁、4岁还是14岁,

这个思考能力的应用都适用。

其实对于我们成人,

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下面的文章就拿《小红帽》,

作为例子来说明。

最简短的小红帽故事 原来小红帽的故事还可以这样提问(1)

不同层面如何提问,

来帮助孩子发展出,

相对应的思考能力。

第一层:记忆

在这个层面,孩子通过记忆可以复述出书里提到的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关于书里人或者物体的基本问题。

你可以这样提问:

小红帽要去见谁?

小红帽手里提的篮子里有什么?

她穿了什么样子的衣服?

提问关键词是,谁、哪里、什么、多少、什么时候、怎样等这些澄清信息内容的问题。

第二层:理解

在这个层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故事大概。

你可以这样提问:

为什么小红帽需要走过森林?

大灰狼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提问关键词是,复述、主要观点、为什么、有什么区别等,不再只是复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的问题。

第三层:应用

在这个层面,孩子有能力进行初步的融会贯通了,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知识和把她从书里学到的知识信息联系起来了。

你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奶奶的话,会发生什么?

森林里很黑,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很黑?

小红帽是走着穿过森林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她也可以到奶奶家?

提问关键词是,有其他什么情况是一样的;如果……会发生……;还有……方式。这个层面的提问精髓在于,启发孩子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知识拿来运用到当下这个场景,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四层:分析

这个层面的提问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的会和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独自走过小树林很危险?

提问关键词是,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我自己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这个层面的提问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场景,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挑选出重要的信息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参与的辩论就是这个层面思考能力很好的锻炼方式。平时在家,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进行这样的“辩论”游戏,而且可以在游戏中时不时地进行角色交换。

第五层:评估

在这个层面,孩子会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论点进行评估,或者维护自己得出的观点。这个层面,你可以开始提些个人观点方面的问题:

你觉得大灰狼欺骗小红帽对吗?

你会对小红帽提哪些建议?

提问关键词是,你认为是对的/错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当孩子给了一个答案后,需要追问,为什么她觉得是错的或者对的。而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是否有什么错误?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第六层:创作

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

要求孩子根据现有的信息重新创作一个新的结尾,或者完全改编整个故事情节。也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首歌曲。

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尽力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同时也基于现在掌握的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by大J

回想我以前的学习经历,

以及父母的教育,

大部分老师和家长提问的阶段,

最多就停留在前三个层面,

而且愿意问一下“为什么”的,

还真已经算是好老师了呢,

而不是仅仅要求记住答案。

理解了这个模式后,

我们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

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提问对话,

来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启蒙。

归根到底,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

是需要从小从日常中培养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