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2)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3)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也是思念的节日。明月——皎洁、美好,寄托了离家之人的思念;温暖、圆满,象征着亲人之间的团圆。此时此景,你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4)

中秋 · 月圆时

24号迎中秋佳节,又是一年赏月时。

天文专家表示,今年的中秋月是“十五月亮十六圆”,最圆时刻出现在25号10点52分。而且,从今年起连续3年的中秋月都是“十五月亮十六圆”。

虽然中秋月是“十六圆”,但十五和十六的晚上赏月,不同时间看到的月亮差别不会太大,肉眼难以分辨细微变化,月亮都比较圆。天文专家提醒说,不妨从月出开始观赏。日落后两小时左右是赏月的最佳时机。

中秋 · 诗词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5)

中国人

不管是耄耋老人,还是懵懂儿郎

不管是初识人事,还是饱经风霜

当中秋来临的时候,

都会脱口说出这样的诗行:

最著名的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6)

最多情的中秋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最具亲情的中秋诗词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7)

最有想象力的中秋诗词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8)

最壮阔的中秋诗词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9)

最冷清的中秋诗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最寂寥的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 传说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0)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1)

吴刚伐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2)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中秋 · 习俗

赏月·拜月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3)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之后每逢中秋,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此外,我国很多地方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吃月饼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4)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了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如今,中秋吃月饼更是成了很多人必选的项目,取团圆之义。

观潮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5)

除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提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燃灯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6)

古人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为兴盛,特别是广东地区,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赏桂花·饮桂花酒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7)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烧塔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8)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玩兔儿爷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19)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20)

中秋夜,无论身在何处,你我举目面朝同一处,月,那皎洁、圆满、美好所在。

中秋夜,纵使独在异乡,你我的心连着另一端,家,那温暖、幸福、爱之所在。

寓团圆于明月,那祝福与思念正随着缕缕月光传递中……

中秋佳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21)

编辑:刘倩、刘蔚平(实习)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22)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

内容:符合中国网“夜读”定位,如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PS:标题出彩更容易入选哦~

稿酬:500-1500元/千字。

要求:字数1500-4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

投稿邮箱:livexwy@qq.com

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

“一人一首中秋诗”

昨日

话题

“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丰收故事,请你告诉我”

部分小伙伴评论如下

广州南沙区,处于珠江出海口,得天独厚地理优势,莲藕特别粉香,蟹儿特别肥美,目前大量上市,一派丰收景象,农人喜洋洋;假日,人们慕名来感受"潮平两岸阔"壮美之余,吃海鲜必点蟹,吃家常菜必点藕,最后,还要买些回去分享。

——泉声

我的家在山西,过了黄河还有二百里。我在家种田地,种的高粱和玉米。在庆祝第一个丰收节的日子里,祝贺又一个丰收年的来临,並向辛勤耕作在田地的农民朋友致以节日敬礼!

——张德信

又是一年丰收时,小镇的街道两旁都是从周边的嘎查来的四轮车:查汉滩的西瓜、玉米、南瓜、红辣椒、西红柿.....这是小镇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小镇一年中色彩最艳丽的时候。路两旁的沙枣树也已缀满了玛瑙似的果实,沙漠里的沙葱泛着油亮的绿色,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感谢又一个春华秋实。

——风中飘雪

有着千湖之称的湖北,撑起大半个中国的水资源的江汉平原,既是得天独厚的清水源泉,又是湖北一个天然粮仓!今年又迎来鱼虾满塘,粮食堆满仓的双丰收!我家处湖北的潜江是江汉平的明珠,是名振全国的小龙虾之乡,今年潜江的虾乡稻又给湖北长了脸,被评为一全国虾乡稻的重点市,‘并在央视有专场插放!

——邓桓

···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23)

月明人尽望千里共婵娟(夜读中秋但闻桂子香)(2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