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永才的诗句(追寻着那段梦痕)

追寻着那段《梦痕》 ——读河南诗人谷慧勇的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谷永才的诗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谷永才的诗句(追寻着那段梦痕)

谷永才的诗句

追寻着那段《梦痕》

——读河南诗人谷慧勇的诗

作者/韩晓云

金风送爽,万籽归仓的季节,我们“隆尧诗词学会”采风团一行十五人来到中原,走进了朝歌,走进了云梦山,走进了淇水的虚怀。有幸与谷慧勇局长重逢,也有幸与他的诗集《梦痕》结缘。返回故乡后,我细细地读了几遍《梦痕》,踏着他的节拍,踩着他那跳动的音符,随着他那清纯流畅的意象,饮啜着那一首首生活的陈酿。倾听到一位青年诗人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谷慧勇是一句地方官员,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青年诗人。灵山之水,云梦之秀给了他灵气和志气,工作之余,他两者兼顾,既做官又作文,把旅游事业搞得那么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创造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是一位令人折服的领导与作家。近几年来谷慧勇于百忙之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人文景观、生活感悟、故乡山水,让思维随着情感的流泄,到纸笺上放飞。倾注了他对故乡、对父母、对朋友、对爱情的真情与思考。他扎扎实实从政,默默无闻耕耘,已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实现了他多年的梦。

谷慧勇自幼生活在农村,凭着他的勤奋好学,和执着的追求跃出农门。他先后当教师、当县委机关干部。历任乡长、县委宣传部常务部长、县文物旅游局局长等职务。生活阅历的积累也丰富了他的视野。故乡的风情,童年的记忆,青年的奔放,中年深沉,农村的艰辛,古城的情怀,纷纷在他的笔下生辉。字里行间充满着正气、跳跃着一颗蓬勃向上的心。

他笔下的“母亲”“父亲”“老屋”等都写的有声有色。他以怀旧的方式、朴实的语言刻画出一位老父亲勤劳善良的形象:“父亲没有年轻过/在我的记忆里/除了他的白发/以及犁沟般的皱纹/ 就是那张击痛我屁股的铁锨/在田间父亲的腰深深躬在土地里/一米高的玉米秸秆吞噬了我们……”描写了一位庄稼汉土里刨食的情景。“而父亲对这点收获却很冷漠/在我跳出农门的时候/父亲的唯一的一次落泪/父亲说黄土埋了半截了/就盼着这一天…….”写出了老父亲望子成龙的期盼。接着,笔锋一转写道:“一辈子老实巴交的父亲/也爱吹吹牛皮”。写出了憨厚可掬的老农形象及儿子成才后过上城市生活的喜悦心情。“吹吹牛”,好像是贬意,实际上写出了老人幽默、愉快的内心世界。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全诗20多行短句中没有一字写对父亲如何如何的爱,但字里行间充满对饱经风霜老人的爱戴和敬重。同时也体现了这位农家子弟虽然跳出了农门,但他一只脚迈进城市,另一只脚还留在家乡的朴素情结。又如《收玉米》一诗:“我喜欢赤脚在躺倒的玉米秸秆上走一走/光着膀子在玉米堆上躺一躺/拿起一只光洁的玉米数数上面的籽粒/这时,我会看见母亲把我抱在怀中/教我数数的情景……”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看到谷慧勇的童年,看到充满母子亲情的那幅图画。

还有很多的田园诗,写出了谷慧勇的赤子情怀。

谷慧勇生长在淇县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上,又是文物旅游局的局长,自然对这里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吟之不尽,唱之不绝。像《走进淇滨》《灵山之禁》《比干庙》《云梦大草原》等,都倾注他对这座殷商古城的爱。一首首山水诗如同一张张名片,一个个窗口,一块块磁石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淇县的名字也因此而越来越响亮。愿谷慧勇的诗与朝歌古城一起走进更多更远人们的视野。愿谷慧勇的诗与云梦山一起走出淇县、走出河南、走向全国,饮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008年8月

(韩晓云,河北省隆尧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理事。多年来在各级报刊作品百万余字,出版个人诗文集《三流水韵》、《水韵悠悠》、《一朵飘不走的云》、《坐看云起时》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