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知识点总结(八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下学期科学学习内容主要以生物为主,初二上学期刚学习物理部分的力学就会使很多学生不适应,因为学习进度和难度都上升了一个台阶,所以一部分同学会在这个阶段掉链子,家长们也会非常纳闷为什们孩子同样的学习时间,同样的学习态度成绩会下降很厉害,所以学习要找对方法,尤其对于科学学科而言,综合性很强,就得随机应变,学习生物部分、化学部分和物理部分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以下知识点请初二的同学们和家长朋友们保存,电子版请私信~

力学知识点总结(八上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二、运动状态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需要包括速度的方向速度的大小;两者中只要有一个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类型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三、参照物

参照物:我们在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需要先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参照物。

参照物选择标准

1. 任何物体均可以选作参照物,除了被研究物体本身。

2. 通常选用相对于大地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比如电线杆,高楼等。

3. 参照物一旦选定,视为静止。

4.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速度

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速度 v=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1m/s=3.6km/h

五、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六、速度的图像问题

第二节: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概念

力:力是物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四、力的测量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原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力的大小可以从弹簧的伸长长度来量度。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要选择合适的测力计:量程、分度值;测量前要先校零。

使用中:被测量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测力计的外壳不能与外壳间 有摩擦;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面、平视指针;测量结果要带单位记录。

使用后:要保持干燥,弹簧要恢复原状;并及时整理回盒。

五、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在科学研究中,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直观,科学上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一个力,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为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还要在图示中标明标度。

线段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不需要标出力的大小时,不需要标度。

第三节:几种常见的力

常见的力:1重力

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所处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无关。)

大小:

(g=9.8N/kg)物体所受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9.8N/Kg,“用系数“g”表示,g=9.8N/Kg”,通常取10N/kg

g的含义:在近地面附近,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约为9.8牛顿。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重心。

对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①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例如:甜甜圈)

②薄片:悬挂法,应用:重垂线

常见的力:弹力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例: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都属于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① 是两物体直接接触;

② 是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弹力的三要素

a) 大小:对一个物体来说,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b) 方向:总是指向使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即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方向相反。

① 压力方向跟受力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内部

③ 拉力方向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④ 支持力方向:跟受力物体表面垂直,且指向受力物体

c) 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点接触面上

常见的力:摩擦力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一般用f表示。

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①接触面粗糙(不光滑)

②相互接触,并且有压力,(产生形变)

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方向

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的运动方向)

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摩擦力的分类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物体出现相对运动趋势,又保持相对静止时;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静摩擦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a)水平方向时,与外力有关;

(b)竖直方向时,与外力无关,大小等于重力;

(c)斜面方向时,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发生滑动时,接触面间产生阻碍其相对运动的摩擦。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四节:运动与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发展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保持运动状态。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1. 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注意点:

(1)牛顿第一定律采用的是“理想实验法”;

(2)“一切”说明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不是特殊现象;

(3)“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 它包含两成含义:

A完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体受力,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的合力为零。

(4) “或”指两种状态必具其一,不能同时存在;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惯性

1. 定义: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将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 注意点:

(1)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 惯性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而与运动状态、物体形状、所处位置等无关;

(3)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非力。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惯性力”“惯性作用”或“受到惯性作用”等;

(4) 惯性有利也有弊。

第五节:二力平衡

1. 平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 受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3.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简称二力平衡。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其特点概括为“等大、反向、共线、同物

1.甲图通过调整钩码数量来改变拉力大小;

2.甲图实验中选择小卡片是否需要考虑小卡片的重力?不需要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将纸片剪成2半

4.甲图实验装置优于乙图的理由是A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欢迎家长朋友关注点赞转发,需要电子版资料私信我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