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活了多少年(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点击上面蓝字“方志四川”添加关注!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活了多少年(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1)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活了多少年(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2)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是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明显物种。然而,多数人对于大熊猫的了解仅限于它是国宝,数量稀少,黑白毛色,爱吃竹子,其他的知之甚少。大熊猫自古以来就吃竹子吗?不同区域大熊猫饮食习性相同吗?……接下来,让我们根据科学发现揭开大熊猫的食性之谜。

大熊猫家族都是吃“素”的吗?

就现今所知,大熊猫家族的直系祖先可追溯到中新世晚期的始熊猫,包括禄丰始熊猫和元谋始熊猫。从牙齿构造上看,始熊猫可能主要是杂食性动物。此外,始熊猫化石发现于沼泽地层中,表明其生活环境与现在大熊猫大不相同,竹子可能不是始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小种大熊猫在齿型构造上与现今大熊猫相似,因此,大熊猫家族以竹为生生活方式的获得可能始于小种大熊猫。然而,一项基于12只古代大熊猫骨胶原蛋白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古代大熊猫可能具有更多不同的食物来源,竹子并不是它们唯一的食物,大熊猫以竹为生生活方式的获得,可能只有几千年历史。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活了多少年(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3)

口渴的大熊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现今大熊猫食谱99%以上都由竹子组成,但也发现偶食其他食物。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研究发现大熊猫有时会到农田摄食玉米、南瓜、四季豆等,也吃一些野生植物(猕猴桃、枇杷、野樱桃等)的果实以及独活、当归等草本植物。大熊猫还会偶食一些动物的尸体,如在四川平武县,红外相机监测发现大熊猫捡食扭角羚的尸体。2017 年 2 月,四川马边县村民发现一只成年大熊猫下山啃食了一只山羊。

在《尔雅·释兽》《华阳国志·南中志》《海经·中山经》等古籍中都把大熊猫叫做“食铁兽”,记载其常在冬天到村民家里舔食炊具,“专食铜铁”“须臾,便数十斤”……大熊猫冬天进入较低海拔村户觅食与其食物的季节性匮乏有关。冬季山区气候严寒,随着高海拔区域竹叶枯萎,大熊猫逐渐进入食物匮乏期,尤其在年幼竹株及竹叶等获取方面。因此,一些大熊猫个体便从高山下到低海拔村庄,遇有农户炊具便行舔咬。 古人不明就里,以讹传讹,故名其“食铁兽”。

不同区域大熊猫饮食习性相同吗?

现今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山系。不同山系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各有差异,生长的竹种及物候条件也不尽相同。不同山系的大熊猫在其食性上,既表现出相似的一面,也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例如,在秦岭山系,大熊猫在春季以新笋为食,其余月份则采食巴山木竹或秦岭箭竹的竹叶,仅在冬末春初采食少量竹竿。而在四川(如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在春季以采食竹笋为主,夏秋季皆食竹竿与竹叶,冬季则多采食当年生老笋。竹笋营养丰富,纤维化程度低,口感好,而竹竿则是大熊猫一年之中采食的营养质量最低的食物。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活了多少年(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4)

小相岭(图片来自四川发布)

在系统发生上,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动物,在消化肠道上仍保留着肉食动物的特征。以竹为生生活方式的获得对大熊猫形态、生态、行为、生理及遗传等方面产生全面影响。一般认为,大熊猫食性的区域和季节性变化有利于其能量摄入的最大化,以满足个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最近对秦岭大熊猫的研究表明,大熊猫食谱的变化尚与 N、P、Ca 等元素的摄入平衡有关。

竹子开花对大熊猫有什么影响?

20世纪70、80 年代,很多保护区内大熊猫主食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如岷山的缺苞箭竹、糙花箭竹,邛崃山系的冷箭竹等。一些学者认为,竹子开花将造成大熊猫食物匮乏,危及大熊猫种群安危,因此大熊猫已走到“进化的尽头”。然而, 在每一山系往往分布有2—4 种大熊猫主食竹,不同竹子的开花周期往往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竹种,由于气候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区域的竹林开花也不同步。从进化的角度而言,竹子开花周期一般60年左右,在大熊猫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应该经历了无数次的竹子开花事件。因此,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真正威胁大熊猫种群生存的不是自然因素(如竹子开花等),而是人为活动导致的影响(如栖息地破碎化等)。

其实,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大熊猫已对摄食竹子产生了一系列适应。例如,大熊猫前肢特化的“伪拇指”有助于在取食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食物,具发达的颧弓有利于强大的咬肌附着。在觅食对策上,大熊猫发展出“大量摄食、食物快速通过消化肠道”的策略以满足日常能量的需求, 每天采食竹叶可达10—18公斤、采食竹笋可达38公斤。大熊猫的耗能器官如肝脏、肾脏相对缩小,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当低,从而降低日常能量消耗。 此外,大熊猫肠道微生物有助于消化摄入的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活了多少年(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5)

凝视(张志和 摄)

在第四纪冰期之后,许多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动物均已灭绝,如剑齿象等。然而,现今大熊猫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进化潜力。大熊猫这一物种并没有真正走到“进化的尽头”。今天,它们在我国中西部的高山峡谷地区正悠闲自得地吃着竹子呢……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莲莲 洪明生 唐俊峰 张泽钧(西华师范大学)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邮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杂志:bsszbjb@163.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