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

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多姿多彩的品类。

姓氏对联代表的是血缘关系,家族史的来源和发展。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1)

孔(Kǒng)

学堂早习尼山术;

宴席时传北海樽。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子姓,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朝建立伊始,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孔子生于尼山,故名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孔子、孔夫子。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删修《春秋》,整理《诗》、《书》等。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在哲学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下联典指汉末文学家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他家学渊源,为建安七子之一,“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六人不同。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没有什么忧虑。”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靡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2)

曹(Cáo)

士气高昂凭一鼓;

王图韬略仗三分。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曹刿(生卒年不详),一作曹翙,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鲁庄公十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他求见庄公,请取信于民而再战,后随庄公出战长勺,利用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机,让庄公鸣鼓进攻,最后取得了长勺之战的大胜。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下联典指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公元155-220年),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后任东汉丞相,加封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是个被历史误会、被《三国演义》丑化的人物。有人说他原本姓夏侯。因其父夏侯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为曹了。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3)

严(Yán )

富春有兴凭君钓;

华夏将亡要自强。 上联典指东汉初著名隐士严光(公元前39-公元41年),又名遵,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已有高名。早年积极帮助刘秀起兵,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刘秀称帝后,欲召严光为谏议大夫,多次延聘不遂。他干脆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今日的钓台即汉时富春县地。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朝廷最后一次征召他,严光仍不就。这一年他在家中去世,刘秀倍感哀伤,诏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安葬他,墓在陈山(客星山)。对严子陵不事权贵、志行高洁的精神风貌,历代文人评价颇高。范仲淹为之作《严先生祠堂记》称赞其人其事云:“……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并作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下联典指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严复(公元1854-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省侯官县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光绪年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中日甲午战争后,翻译《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笔记】①严氏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②“兴”音两读:兴趣、兴致(去声),兴盛、兴建(平声),义不同而声调异;本联借兴盛之“兴”(平声)义以对“亡”,乃借邻而对,纯取巧之法耳。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4)

华(Huà )

神医妙术施麻沸;

县令诚心发赈粮。 上联典指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约公元145-208年),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行医足迹遍及今皖、鲁、豫、苏等地,一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施行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又创“五禽之戏”,提倡防病为主。后因为不服曹操征召,下狱遭拷问致死,所著医书《青囊经》已佚。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下联典指西晋官员华谭(公元244-322年),字令思,扬州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太康年间为刺史嵇绍举荐其为秀才,迁侍中。永宁初年任塘县令,正值境内饥荒,他倾心抚恤,很有政绩。后历任镇东军谘祭酒,迁秘书监,上进所著《辩道》。永昌元年,卒于家,年79岁,赠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谥号为胡,著有《华谭文集》二卷。 【注】华作为姓氏读音如“华山”之“华”Huà(去声),不读阳平声的“中华”之“华”Huá。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5)

金(Jīn)

七世簪缨恩赐姓;

六才评点枉行刑。 上联典指西汉时期匈奴族的著名政治家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本是驻牧武威的匈奴休屠王太子,后兵败被霍去病俘获,汉武帝因获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赐其姓为金。武帝时跟从昆邪王归附汉朝,历官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昭帝即位,他与霍光、桑弘羊等人同受遗诏辅政,因揭发莽何罗谋反有功,封秺(今山东成武)侯。金日磾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子孙后代因忠孝显名,七世不衰,历130多年,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死后谥敬,陪葬茂陵。金日磾后代在西汉末年王莽代汉时受到迫害,部分逃至山东文登丛家砚,改金姓为丛,为丛姓的起源之一。 下联典指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公元1608-1661年),名采,字若采(本姓张名喟,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慈庵法师),苏州吴县人。为文怪诞,性情狂傲,不求功名,以著述为务。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为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并为之点评:一《离骚》、二《庄子》、三《史记》、四《杜诗》、五《水浒》、六《西厢》,其评语流传甚广。据传,他为人狂傲而有奇气,博览多通,所作的文章更雅俗共赏。后在满清顺治年间,他以哭庙案坐斩,根据《柳南随笔》的记述,他在临死以前曾大叹:“绝头,至痛也;籍家,至惨也;而圣叹以不意得之,大奇!”并且一笑而受刑。像这样洒脱而透彻的话,恐怕也只有他这样的奇才,才能脱口而出了。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6)

魏(Wèi)

计窃虎符弥赵厄;

借言人镜鉴隋亡。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无忌(?-公元前243年),他是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终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太史公评价说:“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又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下联典指唐代名臣,政治家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河北省钜鹿人,魏徵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唐时王方庆所编《魏郑公谏录》和吴兢所编《贞观政要》两书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魏徵病逝,太宗悲恸之极,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注】弥,古同弭,平息,消除的意思。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7)

陶(Táo)

篱畔黄花真道侣;

山中宰相是仙家。 上联典指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著名隐士陶渊明(公元352或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他在青年时代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曾经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由于他不愿受官场的拘束,就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中过躬耕隐居生活。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长于诗文辞赋。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告诫情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史。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下联典指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弘景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工草隶,好道术,对本草学贡献尤大。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谥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百家姓涂和哪个姓氏连在一起(百家姓姓氏对联)(8)

姜(Jiāng)

灭商丞相兴周祚;

伐魏将军继武侯。 上联典指商末周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姜尚(约公元前1156-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吕国(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伐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相传曾作兵书《六韬》。 下联典指三国时蜀汉名将、大将军姜维(公元202-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冏字仲奕,郡功曹,平定羌胡作乱阵亡),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后投奔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尝胆,一直准备反魏复蜀,因事败被杀,惜功败垂成。《魏晋文学史》中说姜维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别传》等。

未完待续,更多姓氏对联敬请关注(许愿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