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国人都要说普通话(为什么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

为什么全国人都要说普通话(为什么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1)

谁不想拥有一口纯正的、令人舒服的口语呢,其中带来的交流便利以及其他好处,在这里就勿需多言了吧。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外地人,有幸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如何说好媒体常用的北京话口语,很实用的几点体会。来自个人多年经验,绝不务虚。

为什么要交流北京话而不是普通话,现在不是大力提倡普通话吗?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现在许多播音、电视节目、影视剧等,应该用标准普通话发音的地方,其实大量采用北京话口语发音。因为这样发音更符合人们日常的发音习惯,更有群众基础。这叫做强势媒体的北京话口语习惯。

有些词语,如果真的按普通话的要求发音,上了电视也会让人尴尬别扭的。

随便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上面"这个词,按照普通话应该读成[shàng miàn],但无论是北京话还是我们日常普通话交流,后面那个"面"字,一定要说的又轻又短,也就是常说的"轻声"——[mian],注意是不标注声调的。如果一定要读成普通话的"上面","面"读的就很重,那就太难听了,是要上面条吗?那还不如改成"上粉条"来的痛快(窃笑)。

相信你完全明白是什么意思。之所以用这么个明显的例子,是想让你感受一下某些教条的东西是多么不实用(后面还会说到)。

这么说来,本文改名叫"实用普通话交流的一点心得",也未尝不可。

为什么全国人都要说普通话(为什么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2)

以下进入正题。

1、 学习强势媒体的北京话口语(或称实用型日常普通话,以下简称普通话),切忌自以为

是。

千万别以为自己普通话学的差不多了。普通话也像英语一样,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不是靠简单的推导、想当然就可以说好的。

比如旋转的旋,刮风的风,放在一起应该怎么读?

记得在外地时,有一部电影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边有一句台词:"他像旋风一样"。注意电影配音说的是[xuàn feng],"旋"读"炫","风"用轻声。这正是标准北京话读法,也是当下实用播音读法(如按真正普通话,"风"是不用轻声的)。而这个发音却被我们这些当地自以为普通话说的不错的孩子,嘲笑了半天,因为我们平时想当然的读法是[xuánfēng]。直到本人去了北京多年以后才弄明白,错的正是我们自己。

又比如"模样"这个词,恐怕多数人会读成[mó yàng]吧?

有一次在北京的胡同里看到两个胡同大妈在吵架,一个说:"瞧你那模样!"另一个回击道:"您的模样好?"注意大妈嘴里的模,读音是 [mú]。回去查了下词典,又留意了一下电视播音员的读法,证明北京大妈是正确的。

事实证明,许多老北京土话,胡同里的读法,反而是正确的。所以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不是随便说说的。一些受过教育,有学问的人,反而不一定能读对。

因此,一些词语的特定的、约定俗成的普通话(或北京话)读法,要多留意,不能只凭想当然。

2、 大量的"轻声"不可忽视

所谓"轻声",用大白话说,就是把词语念得又轻又短,叫做"轻声"。感觉以往的语文教学,对"轻声"的发音强调的太少了。

在普通话、北京话里,大量词语的"轻声"发音是绝不可忽视的,为什么许多外地朋友,特别是南方朋友,即便来北京多年,说话的口音还是那么明显,很可能就是没有意识到"轻声"的重要性。

记得有个小品,蔡明在饭馆当服务员,给顾客上包子,张嘴说道:"包子来了!",包子的"子"字念的可真狠啊,估计是咬着后槽牙说的,一听就南方味十足。(这里绝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学好普通话便于交流的好处,不用在这里强调了吧?)

以前央视有个科学探索类栏目,其中有一个外国人制作的专题节目,好像用的是台湾翻译版。发音完全没有轻声,效果是什么呢?字字落地有声!咔咔的,听上去就像刀刻在钢板上一样,要多难听有多难听。

请大家特别注意,为什么足球比赛现场,解说员的语速那么快,但听上去依然让人舒服流畅,一点不累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大量轻声的使用分不开的。

有的网络上罗列的轻读音词有200多个,就是第二个字要用"轻声",比如风筝、包子、朋友、萝卜、王八、絮叨、明白、脾气、月亮、盼头、打扮、婆家、矫情、马虎,等等等等,但其实远不止这些。

没有收录到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刚才说到的"旋风"、"上面",当然也包括下面、左面、右面等等,还有诸如牌坊、太阳、新鲜,张家、李家、赵家、二愣子、三青子,就没见收录其中。实际上这些词语的发音,无论在电视等强势媒体上,还是广泛的日常交流中,都是遵循北京话的口语习惯,第二个字要读轻声的。(这里面还有些专业语法上的区别,太啰嗦复杂,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顺便提一句,上述词语,如果变成了叠声词四字词语,轻声就不需要了,如絮絮叨叨、唠唠叨叨、明明白白、马马虎虎等。

以上涉及轻声的词语,必须多听、多记,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办法。

为什么全国人都要说普通话(为什么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3)

3、普通话,有些也要遵循的北京话的特定用语,特别是地名。

可能很难让一个北京人教你说北京话,因为他不知道你缺什么,需要学什么。他觉得理所当然的发音,在你看来完全摸不着头脑。事实上,除了前面说的几点外,一些北京地名,普通话也要遵循的北京话的特定用语

刚工作时,单位领导让我去"四牌楼"跑一趟,办点事。没敢问四牌楼在哪儿,出来后问了一个老北京同事,原来四牌楼指的就是东四。因为早年东四十字口有四个牌楼,叫东四牌楼,简称四牌楼。原来如此,如果不是北京人,上哪儿知道去?

比如打车要去北苑,一定要说去"北园",而不能想当然读成"北院"。否则个别司机可能会拽拽的说:"不知道什么北院,只知道北苑(北园)"。记住,北京的南苑、北苑、西苑,苑都念拼音第二声。

去XX胡同找人,胡同一定要说成"胡痛儿",即便不会说儿化音,也要说成"胡痛",以免惹出尴尬。

这里再介绍几个常用地名的特殊念法。

北京的大栅栏,通常读成"大实烂儿";十里堡,应读成"十里铺";黄寺应读成"黄四儿";哈德门的"哈"应读成拼音的第三声(上声);国子监的"监"应读成"件";阜成门要读成"辅城门"。先记住这几个常用的,其他小地名就无所谓了。

为什么全国人都要说普通话(为什么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4)

4、 关于纯粹的北京土语方言

北京方言未必什么都好,比如流行的市井土话,"丫的",就非常难听,建议千万不要去学。

另外,北京人之间的胡同土语就不用去管了,一是多如牛毛,学也学不过来;二是这些土语仅见于老北京之间,很少用于正式场合,一般不会影响你正常交流的。

同样,儿化音可以学一些,但不重要,不是北京人也做不到面面俱到。比如北京话,煎饼不用儿化音,油饼儿却要用儿化音;饼干不用儿化音,豆干儿却要用儿化音。这种"不讲道理"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豆子,豆汁儿;油条,面条儿。其差别毫无逻辑规律可言,没必要去强记,也学不过来,对日常交流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信息开放的时代,大量的外来语也加入到北京话里来,成了北京人乐此不彼的口头语,比如嘚瑟、忽悠、削你、凉凉、套路、硬核、洪荒之力等等,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只要是生动健康的用语,应该都可列入接纳的范围。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重点强调了我们日常说的普通话,更接近媒体采用的北京话口语的原因和特点。不是授课,不是讲座,完全是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感受。如果能给那些学习普通话有困惑、希望少走些弯路的朋友,带来一丝感触,那就算达到了初衷。

衷心希望每个努力学好普通话的朋友,都能学有所成,用优美的普通话,充分展现自我,铺开宽广的人生之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