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照跑升斗市民 马照跑升斗市民

中新社香港6月16日电 题:“马照跑”,升斗市民“马经”照读做“功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马照跑升斗市民 马照跑升斗市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马照跑升斗市民 马照跑升斗市民

马照跑升斗市民 马照跑升斗市民

中新社香港6月16日电 题:“马照跑”,升斗市民“马经”照读做“功课”

中新社记者 李焯龙

“4号上呀”、“顶住——顶住——”只要有赛马,每个星期天的下午,香港市民张老先生都会依时来到新界沙田马场观看赛马,乐此不疲地为自己投注的马儿打气,“如果从未看过赛马或者无买过马彩,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香港人。”张老先生说。

香港的赛马运动长达170多年历史,看赛马、买马彩深入民心。张老先生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先生用‘马照跑’这个说法,来解释回归后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不变,我当时在报纸上看到后感到非常安心。”因为看赛马和买马彩早已是不少香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20年来,香港赛马会(马会)保留每星期举行两次赛事的传统。每逢赛马日,沙田或香港岛跑马地马场、全港百多个场外投注处均会站满马迷,人声鼎沸。张老先生笑说,“每年7月中至8月,赛马会放假歇暑,我的生活跟着也少了许多乐趣,心里空荡荡的。”

张老先生所说的乐趣,就是为赢彩金而天天“做功课”,白天从报摊买来几份分析、评论、预测赛马的报纸(俗称“马经”),晚上边看赛马节目,边“抄笔记”研究。在张老先生看来,“智能手机是不及传统‘马经’方便的,一翻开就能找到想要的资料。“多年的习惯了,想改也改不了。”他说。

在香港,很多报纸都辟有“马经”版,每天提供赛马消息,成了本地媒体的特色。“马经”和电视电台赛马节目也衍生了评马人这一特别的职业,专为马迷提供赛马资讯与贴士。

任职评马人近40年的香港评马同业协进会主席吴伽乐指出,“升斗市民总是对赛马以小博大,‘刀仔锯大树’,以圆自己的发财梦存有念想。”

回归20年来香港“马照跑”,赛马投注总额上演了V型反转,从1997年的923.53亿元(港币,下同),下跌至2006年的600.5亿元。但从2007年到现在,香港赛马再度踏进“黄金期”,投注总额更突破千亿大关达1061.4亿元。赛马投注额的多寡,实际上与经济的起落衰荣息息相关,多少可反映出一些经济的基本面。

吴伽乐指出,香港赛马的特色在于营运模式有别于世界其它很多地方,马会是一家非牟利机构,盈余则被用来贡献社会,故香港人对马会较有信心。

回归后,香港华人骑师和练马师的素质也与日俱进,改变了过去多为外籍练马师较强势的格局。其中华人练马师姚本辉20年间凭借训练多匹香港良驹,在新加坡、日本和迪拜的国际一级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证明了香港人的练马能力其实不比外国人差。

时至今天,拥有逾130年历史的马会已发展为世界级赛马机构,马会的社区贡献及慈善事业也日臻完善,香港许多医院、养老院、青少年中心、学校、公园等公共设施均系用马会捐款修建并维持运作,大大小小的文娱节目也有不少由马会赞助举行,每年获得马会资助扶持的学子、残弱老人同样为数众多。

目前,马会是全港最大的慈善公益资助机构,并跻身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机构之列。马会同时也是全港纳税最多的机构。2015至16年度马会向香港特区政府库房缴纳的税款及博彩税达破纪录的209.1亿港元,占税务局的整体税收约7%。赛马业已成为香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社会“平衡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看赛马”也已成为“香港旅游攻略”中的“强烈推荐”,沙田和跑马地马场都是香港主要的景点,每年招待超过20万海外游客人次。马会近年通过活化计划,将两个马场的设施提升,美食与游乐一应俱全。在每个星期三晚的跑马地赛事,即便对看赛马没有太多兴趣的人,也可与三五知己参加主题派对,举杯畅饮,随着音乐起舞,气氛与中环兰桂坊不遑多让。

回归20年来,香港的赛马没有停,马场气氛也没有变。作为代表香港人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赛马的这种不变,也可视为“一国两制”由构想到成功落实的一种体现。(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