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

在这样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漫步桃林,一起来品读《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

《桃花源记》是一篇奇文,它奇在构思,奇在内容,表面在描写着桃花源的美好,实际上透露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和心中那份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游记开篇便为我们设下了悬念,一个渔人在游船的途中,突然发现了这片桃花源。一个“忽”字的出现,让人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它不仅暗含了桃花源的美,还为这片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加之陶渊明在后面几句中,对桃花源的深入描写,对渔人探寻桃花源的坎坷,甚至是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都在不断地加深着这个桃园的神秘。

我们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这片桃源在陶渊明心中的隐秘,他美好的理想生活在他心中的神圣地位

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纵横交错的一条条小路,安居乐业的百姓,这是一片多么安逸的场面,没有战争,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黑暗,在这么美的一片桃花源中居住着这样一群生活和美的淳朴幸福的人们,真的如仙境一般。

在之后的行文中,陶渊明刻意的去写了渔人与当地居民的交流、相处,去写了当地居民的热情单纯,而避开了现实生活中自己所遭遇的一切。这正反映了他的美好理想与这个黑暗的现实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反差

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3)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句话表面是写桃花源从此不再出现在世人面前,甚至还包含了一丝对渔人因为贪图私利而泄密的埋怨,但实际上所表达的是陶渊明内心美好理想的迷失,对当时社会当权者治国无道,社会趋利附势的痛恨,更是他对自己空有一番抱负而无处可施展的无奈与怅惘

纵观《桃花源记》整篇文章,陶渊明都在精心地为我们勾勒出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借景抒情,为我们描绘着他心中美好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4)


而陶渊明为什么要借文抒发这样的无奈呢?我们要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晋太元中,讲的是东晋孝武帝时代,当时的社会一片混乱,不仅连年征战,战乱频繁,在政治场上更是黑暗。

陶渊明虽然一生没有位居高官,但是家世显赫,曾经祖上光耀的他从小受着最高等的儒家教育,从小就怀有出仕报国,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但奈何现实残酷,四处碰壁。三次出仕,三次归隐的他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失望,只好回归田园,将心中那份美好,那份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深埋于心

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5)

其次是他这个人的性格

苏轼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渊明归隐田园,胸有丘壑的他挂念的,岂是日暮归家时那一缕炊烟的安隐美好?他从未深陷于阿谀黑暗的官场中,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当一个人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心时,自然处处皆是风景处处皆天堂。

陶渊明不愿违心苟且于浑浊的官场,不愿被谄媚的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丧失心中的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空怀抱负,毅然离去,与山作伴,与树为邻,与菊为友,他想保留的的不仅是家园,更是心底那一份至真至纯的净土高地

桃花源记原来真的存在吗(桃花源记的前世今生)(6)


今日读《桃花源记》,我们所需要体会的不只是桃源的那份美好,而是要学习陶渊明那份执着、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的精神,更是要将他那份家国情怀延续下去。

所以《桃花源记》前世是陶渊明心中政治理想,今生是为我们带来一份美好,一份期待,对我们要保持着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的鼓励与启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