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1)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50集05

只有君子能坚守信义,因为一不守信义,一生的作为都将被世人否定、唾弃,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义。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2)

《群书治要360》第一百句:【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五十《袁子正书》。

只有君子能坚守信义,因为一不守信义,一生的作为都将被世人否定、唾弃,所以君子非常看重信义。这句话是强调“信”的重要性。《说文解字》上把“信”解释为“诚也”;“诚”,信也,这两个字是互训的。古文的“信”又写作一个言字旁加心字,就是言必由衷之意。所以这个“信”字就是告诉我们,言语要诚实,出于真诚心,不能虚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称为八德,这个“信”被列为八德之一,可见得它对于一个人立身行道、为人处事的重要性。《论语》上就多次强调“信”,“主忠信”。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其中有一条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都是强调“信”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轻视了“信”这个字,很多人也患了不信的毛病。譬如很多人学佛,学了很多年,都已经受了菩萨戒,最难实行的是哪一条?就是不妄语戒。不妄语极为重要,一般人都没有看重。孔老夫子也认为这个“信”不可以看轻,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看一看这个口气,“人而无信”,可乎?“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他除了信以外,还有哪一条做得不错?如果连“信”都做不到,其余的就更无可取之处了,就更不用提了。这句话,也是在社会上办了很多事、碰过很多钉子、有很多经验阅历的人才能够领略的。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3)

孔子为了强调“信”的重要性,接着做了一个比喻:“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个大车就是牛车,小车就是驷马车,大车、小车都有辕,辕是为了让牛马拉车之用。在辕端与横木相接之处,都凿一个圆孔,用金属物来贯穿。这个金属物,可以使辕端与横木活动自如,这个金属物在大车称为“輗”,在小车就称为“軏”,是大、小车行动的关键。在《说文解字》注上,戴东原说:“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这个辕之所以能够引车,能够把车拉动,就必须要有輗軏。“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无輗无軏,必不能行。”“信”对于人来说,也是人交往的关键,所以孔老夫子以輗和軏来比喻。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就像车子没有輗軏一样,在社会上一定是行不通的。

无信之人,他说的话,别人不相信;办的事,别人有怀疑,妄言妄行,“不知其可”,就是一事无成,更谈不上学道了。所以孔子在做了这个比喻之后,便问“何以行之哉”。人如果容易失信、妄语,他的心就不直。心不直,就离真心愈来愈远了,离明德愈来愈远了。所以我们要谨慎地守住这个“信”,好好地学习这个“信”,才是希圣希贤。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4)

司马光先生曾经说,修身从不妄语开始。最后达到的境界就是平生所为之事,没有一件不可与人言。所以这个“信”很重要。

“信”首先要求言语要诚信、要信实,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弟子规》上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意见、传达感情全靠言语,所以我们的言语要正确、要诚实。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我们的言语不正确、不诚实,就不能担负起传达感情、交流意见的任务。这就像在两岸之间,两岸之间有一座桥,但是桥梁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就被破坏了。

从个人方面讲,一个人成就或者失败的根源在哪里?就源于我们内心的诚与敬。如果我们连应有的信用都没有了,在社会上做事很难得到人家的信任,那也就很难想像有什么事是可以办得成功的。这就是《中庸》上讲的“不诚无物”。如果缺乏真诚的心,表现在外就是言语不信实,任何事情都很难成就了。从社会方面而言,如果人与人之间都互相欺骗,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不信任,导致社会秩序紊乱,社会交往的成本也会升高。

古人只要答应这件事了,根本不要签什么合同,就知道这个人言出必行,也没有什么怀疑。到时间了,人家就把该做的事做好了。我们现在社会有信任危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没有了,做什么事都要签合同,签合同还不算,还要找律师。就是如此,到时候还会违约,再去打官司,这个社会成本有多高?古人讲“一诺千金”,只要这件事我答应了,我就一定要做到,还需要再去立合同、再去找律师、再去打官司吗?所以这个言语特别地重要。不妄语在佛教、基督教、儒家等教诲之中,都是基本的戒律。不妄语的效果就是发言成证。你说的话,别人不需要考虑,就非常地信任你,知道你到时候一定会做到的,一定要守信的。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5)

为什么要讲信?再讲具体一点,这个“信”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行道的根本。《论语》上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张来请教孔老夫子,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在社会上行得通?走到哪里都没有障碍?孔老夫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如果你言语信实,行为笃厚,那就是你很厚道,很有德行。即使到了蛮夷之地,也能够行得通,也能够和人家相处,人家也会欢迎你。

如果你的言语不信实,行为不厚道,即使是在自己的邻里乡党之中相处,也会出现摩擦、出现矛盾、出现问题。所以一个人要在社会上行走、立身行道,必须首先讲诚信。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失信,就是什么时候可以不讲信用。因为《孟子》上有一句话:“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前面不是讲要人都讲诚信吗?为什么孟子又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就是提醒我们学习圣贤教诲是有境界、有层次的。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6)

《论语》上有一句话:“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学问有四个不同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可与共学”。譬如我们来到这里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圣贤教诲,这是第一个境界。但是“未可与适道”,虽然我们都来这里学习,听的是圣贤教诲,但是有的人并没有依教奉行。譬如我们说要讲诚信,但是这个人说话做事还经常妄语,经常不守诚信、不守诺言。

虽然我们学了要“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但是我们在生活工作之中,还是处处看别人不顺眼,这不够好、那不够好,处处挑剔别人,这就是“未可与适道”,没有按着道去做。再譬如,我们学了夫妻相处之道,讲“夫妇有别”。丈夫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妻子要有德行,言传身教,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能够夫妻之间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要互相欣赏、互相赞叹。但是一进门就忘了,又嫌弃对方这不好、那没有做对。这也是没有适道。这是第二个境界。

不要再去等不回信息的人(一个人如果连信)(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