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品质(十二艺节那个说出)

顾炎武的品质(十二艺节那个说出)(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声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振聋发聩的感慨,穿越数百年,在民族危难之际,屡屡激励着无数国人,为国家之崛起而奋力拼搏。如今这句话,将以顾炎武的“乡音”——昆曲再度演绎。

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昆剧《顾炎武》于今明两晚,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上演。

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出生于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学识渊博,涉猎极广,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有研究者评价,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顾炎武的品质(十二艺节那个说出)(2)

面对这样一位大儒,为该剧执笔的编剧罗周,在受邀之初感到为难。一来昆曲一直以来擅演才子佳人,二来她的作品,也以女性视角对情感、生命的独到诠释而著称,要写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博学硕儒,着实有难度。可当她不断深入,尝试去触碰这样一位学者的内心,越发能感受到他致力延续中华文脉的自觉担当,因而能直面朝代更迭,于浩渺历史中求真求实的伟大精神。

因而,她以顾炎武人生中的“三别”为主线,借其晚年客居山西时有心还乡,启程时意外摔下马背,于昏迷中回忆平生展开倒叙。首先是“别母”——母亲在南明灭亡绝食殉国,令其发下“誓不仕清”的誓言。接着是“别友”——因“反清复明”身陷文字狱,却因《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未成而不敢轻生,在余生承受挚友死难的悲痛;三是“别妻”——北上求学问之真谛,而不得不令顾炎武与在家乡的妻子忍受几乎终生不得团聚的痛苦。

舆图换稿的切肤之痛、承受了挚友死难的泣血之悲、与妻子迢迢千里不得团聚的离别之苦,在罗周看来,看上去命运的手将他生命里至宝贵的部分一点点拿走了,令他成为一个越发伶仃孤独的人,可也正因如此,他转而一头扎进精神世界的建构与真理的追索之中。

仅仅有离别还不够,她为顾炎武特别设置了一个戏剧情境——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顾炎武与少年康熙相遇,进而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品质(十二艺节那个说出)(3)

该剧还集结当代戏剧舞台的一种名家。导演由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担任。顾炎武的饰演者则是国内文武老生第一人柯军,青年演员施夏明在剧中饰演康熙。此外李鸿良、龚隐雷等名家也加盟其中。

同为昆山人,柯军能够有机会与300多年前的昆山人顾炎武心灵相遇,他感慨是自己作为当代昆曲人的福气,因为他不仅仅是昆山的文化象征,更是中国文人家国情怀的缩影。在今天下午的媒体通气会上,他因痛风发作未能参加,却坚持带病上台演出。剧中,他从武生到正末、老外,跨行当、跨家门出演,不仅年龄跨度大,而且精神层次也十分丰富。

带病上台的经历令施夏明想起了二人为演好生命中的一次戏剧相遇,特别一同前往明孝陵,拿着剧本一点一滴寻找与数百年前历史人物心意相通的契机。施夏明说,“临走前我才发现柯老师脸色不对,原来他痛风发作,却坚持走完了全程。”

顾炎武的品质(十二艺节那个说出)(4)

作为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此次也带领省昆演员倾情加盟,与昆山当代昆剧院携手奉献一代儒学家的故事。他表示,省昆与昆昆血脉相连,今后在人才交流、剧目创作中有更深入的合作,与全国各家昆剧团一起,携手共同发展。

据了解,今晚名家版演出过后,明晚还将上演以80、90后为主的“青年版”。通过为青年一代昆曲人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展现昆山昆曲的传承成果和发展动力。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李婷

图片: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