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

电视剧《雍正王朝》插曲中,那句借以表白雍正帝心迹的歌词“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每每听来都深觉震撼。

不无偏见的说,雍正帝应当是大清王朝最出色的皇帝,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最勤政的。

清末民国时期历史学家孟森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而大业适落此人手,虽于继统事有可疑,亦不失为唐宗之逆取顺守也。”

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1)

有好多文章认为,清朝入主中原后,从康熙起,皇帝一代不如一代。这总体来说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但却应该把雍正帝排除在外,如果说雍正帝的表现不如其父康熙,就是罔顾历史事实,有失偏颇了。

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意为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而史料记载中,也有年羹尧故意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被雍正帝斥之为对他的“大不敬”之说。

在饱受争议登基以后,每当处理政务,或召见大臣时,遇有不称意的事情,雍正帝总会强压怒火,尽量把急躁的情绪降下来。因为他父皇康熙曾多次诫勉他:“诸事当戒急用忍。”雍正将此“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

在皇宫养心殿的西暖阁,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这既是雍正勤政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中央集权的渴望。

雍正的“勤政”最先体现在何处呢?

他创立的军机处奉行的:“勤”、“速”、“密”三个字,是很好的说明。

雍正追求高效,他借处理西北军务所需独创军机处后,就明确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

那个时段,每天凌晨三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由此军机处也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

雍正借着军机处“以一人治天下”,同时也主动将重担放在肩头。

比起明代中后期历朝,清朝皇帝相对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最突出的。

公正地说,雍正朝上有晚年倦政的父皇,下有奢华虚荣的儿子。没有他的承上启下,康乾盛世恐怕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正是由于雍正帝的十多年勤政,才使得大清帝国国力蒸蒸日上,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一举奠定了清王朝接续发展的基础。

仅用“勤于政事”的表现来看,雍正帝不逊于康熙前期,且远远名列清代各朝帝王之上。

清史专家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有人说他雄猜阴鸷,是否如此姑且不论,但在位十三年中,宵旰焦劳,勤于庶政确是事实,···”

据史料记载,雍正帝经常每天工作20小时左右,全年365天,他许多年竟然勤于工作364天,只有在他生日的时候,才会给自己放一天假。为了大清国的强盛,够得是鞠躬尽瘁了。

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2)

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清代著名政治家李绂评价说:“雍正改元,政治一新。”

雍正皇帝改革的胃口很大,“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濯,则天下永享太平”。为此他将自己当成了一部永不停歇的机器。

雍正皇帝理政一周年时,曾告诫臣工说:“为治之道,要在务实,不尚虚名。”这样才能“筹国是,济苍生”。

雍正皇帝在阅批臣属田文镜的朱批中,顺带表明了心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对于雍正帝勤政的最有力佐证,就是他所留下的朱批数据:雍正一生当中共批阅了四万余件奏折,满文有六千余件,汉文有三万五千余件,他在位共12年零8个月,平均每天至少批阅10件奏折,工作量足以让其他皇帝望尘莫及。

雍正对奏折制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他的父皇康熙。

在批示官员的奏折时,他经常是长篇大论,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他在位的十三年,光是批复这些奏折所使用的的文字就多达几千万字。

雍正皇帝处理朝政,自早至晚,少有休息,白天同臣下接触,研究部署政务,晚上批览奏折,即使在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也是“孜孜以勤慎自勉”,半点不敢贪图放松安逸。

有时候深夜人静了,他还在阅批,时常陷于疲惫中。他也把这种工作情形书写给臣下:

“灯下所批,字画潦草,汝其详加审视。”;“又系灯下率笔,字迹可笑之极。”

在给田文镜的批谕里,他还解释说:“因灯烛之下字画潦草,恐卿虑及朕之精神不到,故有前谕,非欲示朕之精勤也。”

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3)

除了勤勉,雍正处理政务异常认真。臣下的疏忽大意,草率马虎行为,他也必须给予纠正。

礼部侍郎蒋廷锡书写奏折时,将“重道”二字误写,没有检查出来,雍正皇帝阅折时发现,特意把他叫来,告诫他“勿谓此等本章无甚紧要,朕不详览,嗣后当愖之”。

类似的事情还很多,他自己也说:“朕于政事,从来不殚细密,非过为搜求也。”

清朝前期的皇帝,凡事都事必躬亲。这种皇权高度集中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日常工作量大大加重。尤其是康熙发明的秘密奏折制度,更让皇帝本人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很多必须亲力亲为的工作。

雍正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编成《雍正朱批谕旨》,装订的线装本足有半米厚,收录奏折7000余件。这是他勤于政务的最有力见证。

纵观中国封建朝代历史,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宗宋祖到康熙这些君主,就“勤勉”方面,还没有一人能和雍正帝相比。

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4)

“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雍正这颇有含金量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他务实的本衷。

雍正深谙“上行下效”这句古话的含义,他一直坚持以身作则。他对父皇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铁腕治理,进而一扫颓风,吏治澄清。

他这种安邦治国务实求真的作风,在日常时有体现。

因为交付给大臣所办事务不能及时处理,雍正曾大发脾气,他说:“朕整天坐在勤政殿里,又不顾暑热,想办理事情,为什么诸大臣对交待的事情毫无动静,不来回奏,若不能办的话,何不讲明原委,若不想办的话,干脆交给我,我来替你们办。”

之后,他要求一些臣属每天都要到圆明园值班,太阳没出来的时候到宫门,日落以后才准下班。雍正一朝的官员绝对吃不少苦。

什么样的皇帝带什么样的朝廷,雍正一朝,因贪污犯罪被惩处的官员大为减少。

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雍正刚即位,便对腐败衰颓之风表明了态度:“朕生平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

虚假不实的奏报,在封建官场上比比皆是。因为有一些关于投机取巧的官员,往往想通过弄虚作假、吹拍阿谀而获得赏识。然而,这一套在以务实宗旨治天下的雍正皇帝那里,却难以行通。

清代官场上,曾流行着这样一种陋习,各省文武官员刚到任时,几乎都是极力地述说当地的吏治如何地糟,等过了几个月,就一定奏报说,通过雷厉风行地整顿,情况已如何地好转,以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和政绩。

对这类奏报,雍正说见得太多,都看得厌烦了,“只可信一半。”

对大臣奏折中的浮夸成分,雍正帝会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

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5)

雍正四年(1726)七月,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精益求精,可保海疆万载升平。

看了这一言过其实的奏报,雍正帝予以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主管河南山东一带黄河河道的总督朱藻曾接到雍正这样一则谕训:地方上一点小事,“何用如此夸张”,你的奏报往往是虚浮不实,“朕甚不取”,“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雍正借此告诫百官,虚假奏报将会失去皇上日后的信任。

雍正十年(1732)秋,广东新宁县产有两株一茎两穗的稻谷,海关监督毛克明专折呈报,雍正批评他:朕屡有谕旨,凡是嘉禾瑞谷,既不必进呈,也不用奏报,你为何专务此等虚而不实之事?

对于欺上瞒下的虚假劣习,雍正帝也反复提醒内外大员,凡事要躬亲办理,不可轻信属员下手。雍正三年(1725)秋,湖北沔阳遭受水灾,巡抚法敏将分设篷厂煮粥施赈之情奏报,雍正告诫他:“此等事只要勤实办理,万不可听信属员下役之欺隐。”

清代刑罚,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的,多比照旧案办理,由于案例灵活多变,办案人员便可随意比附,稽查档案的书吏接受请托、收受贿赂后,往往是断章取义,或删去前后文词,只摘中间数语,或避重就轻,随手高下。针对这种弊端,雍正谕令刑部衙门,一切“稿案”由司员“亲自主稿”,以免被书吏造假欺骗。

张廷玉当属清代名臣之一。由于雍正帝为政细致繁琐,巨大的工作量必须要有合适人选分担。张廷玉谨小慎微,不事张扬,深合雍正帝心意。

事实上,雍正帝是清代最难伺候的皇帝,张廷玉是唯一特别得到雍正帝宠信的汉族大臣。

日常中,张廷玉面对雍正皇帝随时有召见他的习惯,便一日晋谒三次。有时忙到坐在轿中阅看文书,入紫禁城骑马,随从随时递进工作。傍晚回到家,“燃双烛以完成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就寝”。

有时已经躺下,惦记没写完的文书,他又马上披衣,一直忙到天亮写完呈给雍正帝。雍正帝赞誉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张廷玉回家探亲,行前雍正皇帝赐给他玉如意:“愿尔往来事事如意”。

几天后雍正写信给他说:“朕继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

雍正继位时,表面繁花似锦的大清江山,其实已经危机四伏。

康熙晚年,由于身体原因惰于政事,朝野官员贪污成性,大清国库空虚。康熙自知吏治腐败,但又无力革新图治,等于把一副千斤重担推给了儿子承担。

雍正的能力,比起其父皇康熙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要重整江山,那要付出的努力肯定要超过其他帝王。

在雍正皇帝看来,国家财政已经极度亏空,他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他多次对臣下宣称,事事不如乃父,“惟有洞悉下情之处,则朕得之于亲身阅历,而皇考当日所未曾阅历者。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

康熙晚年国库中仅有家底700万两银,声名在外的大清帝国,竟是一副空架子。

清查财政亏空,是雍正皇帝理政的一大手笔。他因此发狠说:对于贪官污吏“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具体做法:第一,限时补足亏空;第二,责任上司分赔;第三,亏空官员一律革职与“追变家产”;第四,组织官吏亲身去看对贪污官员执行死刑时的场面,用血腥场面进行警示教育。

经过雍正励精图治,国库存银骤增到5000万两。

虽然雍正帝在位仅十三年,与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相比太短暂了。但就是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雍正通过设立军机处、铁腕治吏;实行“耗羡归功”;实行“养廉银”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措施,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朝野面貌一新,风清气正成为主流。

雍正皇帝是一个任性的皇帝(继位备受争议的雍正皇帝)(6)

除了勤政,雍正帝还打破门户之见,只要是有才之人就大胆起用,很有曹操的风范。

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评价雍正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