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因检测龙头(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独角兽)

生物基因检测龙头(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独角兽)(1)

变种病毒Omicron在环球肆虐,多国再度爆发疫情,全球每日确诊数字以百万计,带动与疫情息息相关的生命科技股亦反复走高,为此,本刊记者走访财经分析师,了解生命科技股未来市况。

他们表示,疫情已经持续多时,加上Omicron的病人重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下,多国未有明显收紧防疫措施,故此投资者陆续消化变种病毒扩散的因素,加上美国通胀高企,联储局议息会议记录显示,今年加息步伐或会加快。市场预期加息会拖累生命科技股见顶回落,不过,对生命科技股的投资前景仍可看高一线

Prenetics登陆纳斯达克,角兽首例

疫情持续两年多,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拥有一大堆防疫用品,其中一个检测包牌子Prenetics,估计大家没用过都应该会见过。

生物基因检测龙头(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独角兽)(2)

郑志刚(左)发起的SPAC公司与Prenetics合并后在纳斯达克挂牌。图右为杨圣武(大公报图片)

Prenetics Group于2014年成立,成长速度相当惊人,已于今年5月18日透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形式,成为首间在美国纳斯特上市的香角兽企业(即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

Prenetics 是一间基因及诊断检测公司,凭着疫情初期提供准确度高而价钱合理的快速测试包而声名大噪,其产品在香港和英国的检测量分别超过300万次和200万次,地点包括香港国际机场和伦敦希斯路机场。除了新冠病毒外,Prenetics还在发展各种疾病的快速检测。

基因及诊断检测公司Prenetics能这么成功,其背后主攻者为新世界(0017)行政总裁郑志刚,郑志刚的私人持有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Artisan Acquisition Corp与Prenetics合并。

Prenetics行政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杨圣武表示,预期明年与新冠疫情相关产品收入贡献将由目前75%降至约20%,下月将推出两项居家检测产品,以扩宽收入来源。现时本港的社区及机场入境对检测产品仍有需求,预计公司与新冠疫情相关的产品在未来18个月仍维持需求。另外,为了弥补预期市场对新冠疫情相关产品的需求减少,该公司下月将会推出两项居家检测产品,包括无创大肠癌FIT-DNA筛查检测“Circle ColoClear”,以及居家血液检测“Circle SnapShot”,以弥补新冠疫情相关产品收入下降的部分。

至于公司于业务合并所得的款项、现金及应收账款约有2.6亿美元,杨圣武称将利用手头资金拟今年内完成3宗并购交易,目前正与数间公司洽谈中,涉及的公司类型有视像诊症、居家检测技术、脱发、阳痿治疗,以及女性辅助生育相关企业,会以业务规模每年收入1,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公司为主,以强化个人护理业务范畴。除香港之外,亦会在美国、欧洲、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扩张业务。

被问及会否在港发起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郑志刚表示,由于近期港股市况及SPAC表现均未如理想,相信短期内于香港发起SPAC未必为最佳时机,但长远来说会支持香港市场发展,对在港设立SPAC保持开放态度。

财政方面,Prenetics于去年财年收入为2.759亿美元,按年增长323%,高过之前公布的2.05亿美元全年财务预测。而今年第一季度收入为9,200万美元的历史新高,按年增长60.2%。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拥有总共9,340万美元的现金和应收账款,其中现金有3,420万美元。

生命科技业商机处处

中银香港投资管理首席交易员王兆宗说,这场疫症重创了全球的经济,却加速医学上的发展,令生命科技业商机处处。现时病毒检测方法可分为3类:快速抗原测试、核酸检测及病毒基因定序。前面两项相信毋须介绍,但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确诊了新冠病毒,单靠快测或核酸检测也不能知道自己感染的是哪一种病毒株。如果要知道,就需要透过定序病毒基因才知晓。

他继续说,基因定序成本大降。人类基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两位科学家确立DNA的双螺旋结构。直到2000年,科学家才完成了第一个完整的人类基因定序,估算当时花费近5亿至10亿美元。但随着基因定序技术的发展,有关成本不断下降,以及有赖领导基因定序技术的公司Illumina,其基因测序仪让基因检测成本在2014年跌破了1000美元大关。到了今天,成本已降至近600美元。

他指出,现时不少基因检测公司如Prenetics,来自美国23andMe或中国内地的华大基因等,都有向大众提供便利的基因检测服务。有些只需收集口水等唾液样本,就能得知基因的讯息及罹患特定疾病的风险。尽管目前基因检测并不能找出全部遗传性疾病的原因,但对于改善个人健康也是非常重要。透过基因检测,令消费者及早得知患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甚至癌症等风险,以制定个人化治疗,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等,降低发病机率。

他又说,疫苗研发方面,mRNA疫苗也是近年医学中重大的突破。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第一个病毒基因就是由Illumina定序,加速了疫苗厂商开发核酸检测及制造mRNA疫苗。新冠病毒提升了BioNTech、Moderna等生物科技公司的知名度,但其实mRNA技术并不止用于对抗新冠病毒,各大生物科技公司正研究mRNA对其他疾病的治疗用途,投资者不妨留意其发展,捉紧这方面的投资机遇。

他强调,基因定序及疫苗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创新的医学技术配合愈来愈低成本及精准的基因检测,将使医疗产业跨入革命性的里程碑,并带来庞大商机。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渐趋成熟,相信有关私隐或道德的问题会衍生出相对应的监管法例。及早发现潜在的基因病变,对预防及提早治疗各种奇难杂症带来了新希望,现在的所谓绝症,随时都有可能会绝种。

光大证券国际基金策略师梁健儿也表示,新冠肺炎爆发至今历时已近两年多,继Omicron后,法国再发现新变种病毒“IHU”。虽然未见大规模传播,但反映病毒不断变种的情况将可能维持一段时期。同时,有初步研究指IHU或具更高传染性。然而,若日后变种病毒的致命及重症比率偏低,相信疫情对环球投资市场的打击不大。反而,市场对相关疫苗及药物的需求高企、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及人口老化对医疗护理需求上升等长期正面因素,预料仍持续为生命科技企业提供有利的营运环境,每股盈利有望维持稳定增长。

她继续说,医疗创新及生物科技迅速发展,亦令医疗相关企业受惠。去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获通过的新药数量近乎创纪录新高。此外,针对遗传病、癌症的基因突变等生物科技亦有突破性发展,例如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更是首次取得正面临床试验数据。相关生物科技技术突破,相信有助生物科技企业于不久将来实现快速盈利增长。

她强调,不少内地医疗及生物科技股于本港上市,市面上也有以医药及医疗科技板块为主题的基金,内地医疗行业增长空间庞大,创新药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张。

她继续说,内地健康护理板槐短线仍正面临较大风险,包括美国可能对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实施制裁等。

而事实上,去年MSCI中国健康护理指数累积跌幅高达18.9%,大幅跑输恒指,且暂时欠缺利好因素支持行业转势,故目前较看好欧美上市的健康护理股,内地医疗及生命科技股则需审慎选择。

而基金策略方面,她说,可留意联博国际健康护理基金。基金目前投资约40家不同范畴的健康护理股,地区配置集中于欧美企业,其中,美国占64%,欧洲约占28%,其余为日本(5.3%)及澳洲(2.5%)。行业配置方面,制药约占31%,20%为健康护理设备及产品,均是偏向盈利模式较稳定的企业,在过往股市调整期间展现较强的防御力,主要持股包括不少知名药厂如辉瑞、罗氏(Roche);另亦有针对动物医药的企业如Zoetis。此外,基金亦有投资于数码转型,医护模式转变,生命科学及生物科技等潜在较高增长的企业。当中,生物科技及生命科学工程及服务及相关科技分别共占约25%。

把香港作为大湾区生物科技发展桥头堡

谈到未来发展方面,他们两位均对记者说,可以把香港作为大湾区,以至国家的生物科技发展的桥头堡。在过去数年提到香港未来经济及产业发展,普遍共识似乎是聚焦在能融、法律、贸易等范畴上,主旋律仍是坚持要将香港现有体制优势及发展趋势巩固,以应对区域内及国内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冲击。此外,也有不少声音认为香港也有必要推动再工业化,为普遍中低技能劳工带来优质就业机会。

他们指出,香港有作为一个生物科技发展中心的潜能,把香港作为大湾区,以至国家生物科技发展的桥头堡是有可能的。他们详细介绍说,香港作为国家资讯最为流通、拥有最多顶尖高等院校的城市之一,香港绝对具备能力及空间去开拓自身的生物科技产业,香港不只在大湾区内可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是能站在一个全国性高度层面而言,为国家增添具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性配套。

他们继续指出,虽然近期港股市场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新股IPO市场“遇冷”。不过,中概股回港上市以及SPAC则成为逆势下的一股“活水”。

他们说,2021年底,港交所放宽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门槛,对"双重主要上市"的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并于今年1月1日起生效,给予中概股回港发行更大的灵活性。今年3月10日,蔚来汽车以“介绍方式”登陆港交所;4月22日,知乎成为首家在港交所实现双重上市的互联网公司;5月11日,贝壳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回港上市的中概股阵营,在不断扩大。

他们表示,目前港交所明确表示为中概股回流做好准备,吸纳优质中概股在港上市,丰富市场选择,增加市场流动性。此前,港交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比如,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兴及创新企业上市,允许没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合格发行人在港股第二上市提供便利等,这些制度改革使赴港上市的需求得到持续释放。

“港股在上市条件、周期、资本管制等多方面因素下成为多数公司双重主要上市的首选。”梁健儿认为,未来3年内,或有60家公司将回港上市。从融资规模看,参照已回归公司不同市值的平均新发股份比例计算,预估将新增融资规模1800亿港元左右,年均新增600亿港元。

生物基因检测龙头(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独角兽)(3)

香港恒生科技指数

除中概股回港上市风潮外,自今年3月18日Aquila首家上市后,目前港交所递表SPAC已升至12例,成为港股市场的另一大亮点,李宁、阿里巴巴前首席执行官卫哲、万科创始人王石等明星人物纷纷加入港股SPAC 上市浪潮。

这也为大型中资投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保荐机构看,12家SPAC的保荐人中,有招银国际、海通国际、农银国际、民银资本等中资券商参与。其中,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分别承担了3家、2家SPAC项目的保荐业务。

王兆宗分析称,大型券商的业务种类齐全,在各条业务线都积淀了成熟的团队,通过SPAC项目,不仅可以为新经济发展作贡献,还可以强化自身综合实力,巩固市场地位。

“SPAC上市周期比传统IPO项目短,不存在公司规模、财务指标门槛,上市确定性高。券商获得的服务费也比传统项目少,特别是承销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梁健儿告诉记者,不过,SPAC通过收购优质公司上市,将使投行机构在之后的并购交易中获得业务收入。

他们异口同声认为,港股市场对投资机构仍有较大吸引力,当前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拿到优质筹码。“恒指自去年四季度起就一直处于1倍市净率左右的状态,目前受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出现一定的资金流出,但随着市场信心逐步恢复,港股市场将展示较强的增长潜力,资金也将会回归。”

(文/本刊记者 何洁霞)

生物基因检测龙头(一家基因检测公司成了香港首例独角兽)(4)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