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吗(三思而后行)

#头条创作挑战赛#“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直译为白话就是做事情要考虑三遍之后才可以采取行动人们通常把这句话当作孔子劝诫世人做事要“时时、处处谨慎小心”的用语,以此自警或者告诫别人,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吗(三思而后行)

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吗

#创作挑战赛#“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直译为白话就是做事情要考虑三遍之后才可以采取行动。人们通常把这句话当作孔子劝诫世人做事要“时时、处处谨慎小心”的用语,以此自警或者告诫别人。

到现在, “三思而后行”好像已经变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朋友向你咨询什么事情,无论朋友的个性如何,无论你的建议如何,最后结尾来上一句“凡事三思而后行”,保准没错,正确性简直就如同是代表孔夫子的意见一般。做事谨慎一些固然没有错,然而孔夫子的本意果真是让你“三思而后行”吗?

让我们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什么意思?是说季文子做事都是考虑再三之后再动手,孔子认为没必要,过于谨慎,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呢?季文子作为鲁国的执政,是一个特别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的人,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以致当断不断,不能很好地坚持原则,给鲁国的治理造成了很多弊端。对于做事顾虑太多的人,孔子认为要鼓励他们大胆一些,不要思虑过多,以致贻误做事的良机。所以孔子才说“再,斯可矣”,考虑两遍就可以了。

这也和孔子一贯推崇的中庸之道精神相一致,即过犹不及。谨慎、思考是好事,但过于谨慎就成了胆怯,顾虑太多就容易 “好谋而不断”。

对于脾气暴躁、易冲动的人,三思而后行固然是对的,甚至要四思、五思也不为过。遇事多思考,谨慎一点,可以避免他们性格缺点造成的错误。

但对于一些本来就谨小慎微的人,做事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缺乏行动力,再让他们“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就是不让他们“行”了。对这种人,只能鼓励,让他们减少过多的顾虑和担忧,否则往往会与机会失之交臂,蹉跎岁月,最终只能空自嗟叹,懊悔不已。

这种中庸思想也体现在孔子的教学当中,就是“因材施教”。有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感觉正确的事,应该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如果父亲和兄长还健在,怎么可以不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就去做呢?”

弟子冉有也问了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另一个弟子公西华感到很疑惑,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仲由问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问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冉求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性勇好胜,做事不免轻率,所以提醒他退让些。”公西华恍然大悟。

可见了解古人言语的真正含义,一定要全面。首先不能断章取义。其次不能犯“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古人的真实意图和思想精髓。怎么做到这些呢?无他,唯有学习而已,踏踏实实地学习。

老子言:“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其实大路很平坦好走,而人们往往喜欢投机取巧,爱走所谓的捷径,到头来离大道越来越远。说到底就是想少付出、多回报,甚至不劳而获的心理在作祟。

都知道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但就是有人相信读心灵鸡汤可以修身养性,读励志传记就可以成为成功人士。没想想自己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实际行动?知行严重背离,不能合一。

那怎么才是踏实的学习方法?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东西,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沉淀。有兴趣关注“九夷之家”微信公众号,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取得的进步会超出你的预想。可以试试,反正你也不会损失啥。

不要再让娱乐热点占据你大部分业余时间了,今天这个明星离婚了,明天那个明星出轨了,和你有什么关系?不是明星为了提高曝光率,就是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以博取眼球。而如果你的情绪要是被他带着走,就更是着了他们的意了。整日浑浑噩噩的,挥霍的可是最宝贵的生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已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