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唢呐的传说(探访民间即将湮灭之壮族唢呐传承艺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天邂逅的人何止成千上万,但邂逅了能相互停顿、驻留的人又有几何?邂逅是一种美丽,邂逅是一种缘分。能在茫茫人海中邂逅,相识相知,彼此欣赏,共同领略春夏秋冬的美好风光,一起感受真情爱海的万种柔情,岂不是人世间令人最美好的事情。

高日辉,一个普普通通的壮族农民,生在丘北县迷勒村,现在居住在维摩乡白沙湾下寨,家族丧事中偶遇他,也许是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他说现在红白喜事受限,再加上他年事已高,70岁了,有点力不从心了,16岁学艺,他说在他唢呐声中送走的逝者已经上万余人,我看他精神矍铄,那双曾经被岁月的沧桑深深埋藏了的眼睛里,似乎有一丝光彩闪过,那光彩流转着,似乎回到了一个纯真无邪的童年。他所讲述的那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他说在民间学唢呐会受到别人的嫌弃,讥讽,娶不到媳妇,甚至娶到媳妇也不会有后代,即使有后代也会成畸形的,的确有这样的传说,所以在维摩乡几万人口中,会吹唢呐的人寥寥无几,不超10人,会吹唢呐的壮族彝族居多,汉族几乎没有,传说归传说,并非如此。,目前他们的待遇还可以,两人去一次有需求的红白喜事中,一天半的收入是460-600元,外带两斤猪肉,一壶酒。我问他,刚开始他有点拘束,不想说,我说让我来试试号是咋吹的,我敬他两杯酒过后,他就讲起了他学唢呐和学唢呐调子的伤感经历。

农村唢呐的传说(探访民间即将湮灭之壮族唢呐传承艺人)(1)

农村唢呐的传说(探访民间即将湮灭之壮族唢呐传承艺人)(2)

农村唢呐的传说(探访民间即将湮灭之壮族唢呐传承艺人)(3)

农村唢呐的传说(探访民间即将湮灭之壮族唢呐传承艺人)(4)

在和他的交谈中,让我懂得唢呐在生活中应用流行的原因。的确唢呐演奏在维摩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长出现的场合就是红白喜事了。不管汉族、壮族还是彝族,人们在庆祝喜事的时候,都会请几个唢呐演奏者吹一些欢乐的曲调热热闹闹的吹上一两天。这些喜事包括庆贺乔迁之喜、祝寿和婚事等。为庆祝乔迁之喜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房子盖好主人搬新家的那一天,亲戚和朋友们就会请几个吹奏唢呐的乐手,买些鞭炮或准备红包去庆祝。这时唢呐吹奏者常吹的有“满堂红”和“祝酒”等乐曲,以此表达对主人家的祝福,希望他们安居乐业,从此立下根基。为老人祝寿或为小孩庆周岁的时候,一般都是嫁出去的女人或朋友带上几个唢呐吹手,买些礼物去祝贺。主人家负责招待好唢呐吹手,吹手们演奏喜庆的曲调,祝贺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庆祝喜事中,嫁娶的庆祝方式显得有些不同,一般都是有男方家庭请几个唢呐吹手,在婚礼那天的早晨和压礼的先生一起到新娘的娘家去“过礼”。壮族的传统习俗中,婚礼一般都要庆祝两三天,要走“过礼”、“正酒”和“回门”三步流程。在这两天之中,唢呐演奏者必须也要一直演奏不同的曲调,来为喜事营造热闹的氛围,这些调子都是从民间流传下来专门为婚嫁而谱的,就婚礼而言,当新郎到新娘家过礼时要吹节奏轻快的“过礼调”,接亲时男女双方家里都可以吹奏“接亲调”以及办酒席客人在吃饭的时候吹奏“摆碗调”和“敬酒调”,新娘离开娘家那天要吹奏“送亲调”、正式离开的时候要吹“离娘调”,新郎迎娶新娘时路上吹的“过街调”等等。

当然,人们在办理丧事的时候更离不开唢呐。在死者下葬的头一天,儿女们和亲属每人都会请两个以上的唢呐吹手,买上花圈、纸钱、纸屋等祭奠死者的用品去上坟。这时,唢呐吹奏者吹出来的调子都是哀婉凄切,无尽悲凉,以此表达亲人们的沉重心情和深切悼念。丧事期间的唢呐调按照丧事操办流程,祭奠死者时,有悲伤的“上祭调”,低沉的“哭娘调”,死者亲属绕棺木走三圈时的“绕棺调”,亲朋好友前来悼念时的“迎客调”等几种不同的悲切的曲调。在整个过程中,唢呐的吹奏会强烈表达亲人的心情,将他们带入思念的场景中。

总之,在和高日辉老人的交谈中,让我感觉到他无限的感伤,他说他在哀乐中送走许多人,当我走时谁来送我呢?是啊,就像他说的那样,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再加上政策的不允许,谁来做唢呐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呢?让我思虑,不禁有他的感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