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指的哪里(新城地名的说法)

作者:巫晨

最近有人对仪征“新城”这个地名来源于东晋谢安出镇广陵筑垒的典故有疑问,今特发此文说道说道。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新城,在东关外。《晋史》:新城,本谢安出镇广陵时所筑垒也。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这就是说,古人认定,新城这个地名是因东晋谢安出镇广陵筑垒而来。

县志上收录了了自宋至清吟咏新城的诗篇六首。这里选取纪映钟(1609-1681,字伯紫,号戆叟,上元人,崇祯间诸生,明亡后不仕,出家为僧,晚年在仪真生活七年并终老)的诗:

谢公城不见,仿佛见桃源。

十里飞霞绮,一溪通水村。

日迟行酒促,风静落红翻。

薄暮登前阜,清江露远痕。

清代学者厉惕斋在《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诗:

沿堤十里谢公城,千万桃花无限情。

才过一丛花下立,又看前路众花迎。

从纪映钟和厉惕斋的诗中,可见到他们都将新城称作谢公城。

县志在建置志、废城附“新城”中说:新城,在东关外。《晋史》:“新城,本谢安出镇广陵时所筑垒也。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时以会稽王道子专权,将变,筑此备之。元迁县治,寻为附郭巨镇。而江都邵伯堰,亦名“新城”。欧大任诗云:“谢公镇广陵,甘棠人勿翦。君见东山云,何似邵伯堰!”夫典午渡江,群雄角立,所在皆为敌国。远谋如文靖,其所预备,定非一处。披览旧垒,犹想当年东山赌棋、淝水倒戈时也。

县志上有两条按语

第一条是“此条从李《志》《怀古诗序》移入”。

第二条是“《府志》载谢安新城于甘泉,非仪征之新城。李《志》以为谢公当年所筑者,非止一处,语无所本。今姑仍其原文,而附正其误。”

李《志》是雍正元年(1723)知县李昭治续修的《仪征县志》。

将上面的内容用白话文解释一下。

新城,位于仪征东关之外,《晋史》说,新城是谢安出镇广陵时筑垒的,这地方山冈连绵,阻挡着奔腾的江水,地势很好。当时朝廷里是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谢安担心朝纲生变,在这里筑城防备。元朝的时候,新城做了扬子县县治,发展成了县城大镇。

江都县的邵伯镇,也叫“新城”,对此,欧大任曾经有一首诗:

谢公镇广陵,甘棠人勿翦。

君见东山云,何似邵伯堰!

晋元帝司马睿(典午)衣冠南渡后,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谢安(谥文靖)是很有远见的人,他所作准备而筑的城,肯定不止一处。回想当年谢安在东山赌棋、从容指挥淝水大战的做派,就是这样。

欧大任(1516-1595),字桢伯,号仑山,顺德人,岁贡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十七岁时廷试第一,隆庆四年1570授官江都训导,万历九年1581任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翌年转虞衡郎中,督修孝陵,致仕。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的按语说,《扬州府志》记载谢安的新城在甘泉,不是仪征新城,李昭治《仪征县志》认为谢安当年所筑之城不止一处,但并没有交代出处,这里仍将李《志》的原话收录于此。

仪征新城是不是东晋谢安所筑?笔者觉得“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最为重要,如果在县志之外的史书上能找到出处,那就板上钉钉了,因为新城形胜确实是蜀冈蜿蜒,俯视大江;邵伯的地势平坦,没有连绵山冈。笔者试图翻阅原著。

然而原著并不是那么好翻的。县志上引用的是《晋史》,而不是唐代房玄龄的《晋书》。《晋史》又称十八家晋史,是唐代官修《晋书》之前,民间记载晋代历史的十八个史书(含九家晋书、九家晋纪),笔者“扳倒树捉乌鸦”,花了两天时间翻阅了十八家晋史,又翻阅了《晋书》和《资治通鉴》,只在三处找到“新城”: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安出镇,广筑新城而居之。谢安筑埭于新城北。百姓赖之。故名召伯埭。”

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六:“会稽王道子好专权,复为奸谄者所构扇,与太保安有隙。安欲避之,会秦王坚来求救,安乃请自将救之。壬戌,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而居之。”

这三处只是说谢安在广陵的步丘筑新城,在新城以北筑埭,百姓感恩,称此埭为召伯埭,这也是“邵伯”的由来。

一般解释,因召伯埭在新城之北,这个新城顺理成章就是邵伯镇;如果把仪征新城作为谢安所筑,把步丘理解为蜀冈,则召伯埭离新城远了些;如果说仪征的新城有可能是谢安所筑的另一处城池,这是李《志》的说法,有可能性但没有依据,缺乏说服力。

这三处都没提到谢安的新城“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那么县志上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呢?

笔者在县志的都天庙李文《记》中找到了原文出处。

李文是嘉靖年间仪真文人,他在为重修通真观撰写的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吾真有都天司疫神祠,在新城里之东。尝考《晋史》,新城,本谢安出镇广陵时所筑垒也。隆阜蜿蜒,阻江险以为形势。安盖以会稽王道子专擅将变,筑此以备之。历六朝、唐、宋,几七百年,率未有神祠兴其间”,县志之建置志、废城附“新城”,是照抄李文的原文,并非真正从《晋史》中的考证,而李文也只是“尝考”,重点是仪真新城的地势。

所以,仪征新城是不是谢安所筑,是有争议的。仪征县志并没有只说有利一面,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争议点记载在册,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笔者也不倾向谢安所筑这个观点。

那么仪征新城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呢?

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意思是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由于长江水位后退,原来从江都故城附近受江的邗沟逐渐淤塞),发生“江都水断”,为了保证通航,修筑了欧阳埭,引江入埭,从欧阳埭到广陵城共有六十里。清代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即今仪征运河。

埭就是坝,从入江口的水坝到广陵城,运河长六十里。经常看我探访记的读者,知道我 “邗沟入江口在新城林果附近”的观点,是根据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江都故城在县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等信息和新城蜀冈诸多考古报告所得,吴家兴《扬州古港史》正是这个观点。我认为江都水断后欧阳埭引江入埭,并不是新开六十里运河,而是把原长四十六里的邗沟向西南延伸了十四里。

新城指的哪里(新城地名的说法)(1)

【《扬州古港史》江都故城位置】

关于欧阳埭,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有两处提及:

宋大明三年(459),竟陵王诞举兵广陵,诏沈庆之讨之,庆之进至欧阳。

齐延兴元年(493),萧鸾使王广之袭南兖州刺史(南兖州时侨寄广陵)安陆王子敬、广之至欧阳,遣部将陈伯之先驱入广陵。

可见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动乱频繁,但欧阳埭运河还是在使用的。

清初顾祖禹《方舆纪要》:仪征有欧阳戍,在县东北十里。刘文淇《扬州水道记》:自是欧阳为守城要地,故又置欧阳戍焉。

欧阳戍就是守卫欧阳埭运河的城池,位置在运河入江口,“县东北十里”、“广陵城西六十里”,这正是今天仪征市新城镇的位置。

欧阳戍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谢安筑垒新城是太元十年(385),欧阳戍的建成时间早于谢安筑城约30年。

欧阳戍是新城最早的地名,谢安出镇广陵修筑新城时,欧阳戍已经存在,后世借重谢安,将“新城”之名用在这里,是能说得通的。

新城这个地名是因为东晋谢安出镇广陵时筑垒而来,这与考证新城是否由谢安所筑没有充要关系。与此相仿,胥浦得名于伍子胥逃吴渡江,这与考证伍子胥是否真由此地渡江也没有充要关系;同理,曹山得名于魏文帝曹丕临江观兵筑东巡台,这与考证魏文帝是否真在此地观兵,没有充要关系。

总之,无论古代新城是否为谢安所筑,“新城”这个地名就是来源于谢安筑城的典故,这个道理应该不难理解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