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式散文结尾(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襟怀)

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襟怀——读刘西良先生散文有感,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回忆式散文结尾?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回忆式散文结尾(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襟怀)

回忆式散文结尾

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襟怀

——读刘西良先生散文有感

和金壮 潘欣莉

十年前,我读过刘西良先生的《自由的天空》这本散文集。这本文集有文学作品短评、杂感、小品、游记、人物速写等。至今,我还记得的是那些人物速写和游记散文。其中,最感人的是《舅舅》和《哭慈母》这两篇,还有游记中的《品读华山》和《弹不尽的骊山曲》。

《舅舅》一文中,写的是“我”的舅舅这个人。舅舅在旧社会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幼年饱受贫饥之苦。大陆解放后,才能上学读书,后当生产队、大队干部,此后他又当乡村医生。舅舅当村干部是个很公平正义的干部,不光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的利益也是这样。他一贯主张:集体的钱财一分不沾,别人的便宜一点不占。舅舅一生很勤劳。集体化时,他带头劳动;农人耕种责任田后,他不但种自家的责任田的庄稼,还在村上带头务劳果园,给村民们开了务劳经济作物的先河。舅舅学医是自学成的。他看到村民们有个小病得跑到外村去诊治,他就想着自己要是个医生,那村民就不用出村诊小伤小病了。就这样,他下定决心跟“我”父亲(他的姐夫)学医。后来终于在劳动之余,学成医,为本村村民医治小伤小病。这真是有颗为民作良医的红心。这是作者刘西良为纪念过世的舅父写的一篇人物特写。

此外,我们来看看他另一篇是写给他母亲的。这篇文章题为《哭慈母》。文中是这样写的:“妈妈勤劳,一辈子都没有闲着……为的是让弟弟妹妹有饭吃、有学上。”因此,妈妈仅有的可能是小学文化。全国扫盲那年,妈妈参加了文化学习班,……很快便掌握了许多汉语知识,后来基本能够自己看书看报。由此可见,妈妈是个很明事理且很用功的人。文中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妈妈争胜心强,一辈子勤劳、勇敢。生产队时,她常常跟男劳力比高低。”由此可见,妈妈是个生产能手。文中还有一事,作者是这样写的:“年底分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父、婶娘和我们都十分高兴。奶奶总会让爷爷上街时领妈妈给家里去采购,同时让她作主再买属于她的东西——算是奖励!有些年份,在社员大会上,妈妈也能领回奖品。”由这段文字,可见妈妈在家内是家务主持人,在生产队是优秀社员。在村民耕种责任田后,妈妈承担主要劳动责任;后来,照看管大了几个孙儿。妈妈大去后,他悲恸至极,正如文中写道:“……我为她守灵三天……”

通过以上对《舅舅》和《哭慈母》这两篇文章的分析,看来这两篇属于叙事抒发情感的文章。其共同特点:一、作者能够抓住人物生平最能突现其心灵,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来写。因而把舅舅和母亲这两个人物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写出来了,人也写得栩栩如生。二、两篇文章都结构严谨完整。三、语言规范、流畅、质朴、亲切、委婉。四、抒情,抒发得情义非常感人。五、两篇文章都写了劳动人民的善良忠厚、公平正直。因而,文章对天下人很有教益。

我们再来看看刘西良先生游记文学中的《品读华山》这篇散文奇特之处。这篇散文是以“我”带儿子同登华山沿途的见闻记下来的。文章的首句写道:“华山是首诗、是部书”。这就道出华山的神奇奥秘,蕴涵丰厚的文化。“我”和儿子穿过玉泉院到云台峰,直至“青柯坪”, 这二十里漫长的峪道路程的大概,文中是这样写的:“峪道两旁,峭壁耸立。峪随山转,路循峪行,蜿蜒崎岖,涧水潆洄。”现在,让我们跟着刘西良先生漫步在登山前的二十里峪道和攀登上北峰险径危崖的路程中前进……“穿过铁道隧洞出玉泉院,即到华山西山门。……自古华山一条路便映现在眼前。”原来,古时这里曾有五龙宫。后来,一直有着五条龙与陈抟老祖相互为伴的传说。这儿的崖壁上刻着“昆仑折腰普天仰止,华夏所宗旷世独尊”的对联。“这是刻于华山前石阶旁的联句,对华山做了精辟的阐述。”华山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基地之一。道教道人在山崖上勒石的《关圣垂训》: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作者说:“华山险境在山上,而其胜大部分却在峪道之中。”

现在,我们看看峪道中的胜。“过了王猛台,即达五里关。这是华山……,首关……这里,两山对开,壁直如削,石质的关墙西接绝壁,东临深涧。”“关前的道上刻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关内有‘好汉洞’,凿于‘三宫洞’的上面,惟凭借助铁链才可攀上,非英雄莫能观其胜。”距五里关前不远处是“不异桃花园”,被称为“桃林坪”。作者道:“如今,勤劳勇敢的华山人又重植桃树,力争再现‘依旧坪树对水流,曾经桃花笑春风’的诗情画意。桃林坪的南侧便是西夷峡。”从西夷峡西上,但见巨石档住去路,其中两块撑架空中,仅容两人通行。这便是峪道中的第二关——石门。菠萝坪离石门不远,是片开阔地,相传陈抟在此栽菠萝树而得名的。在这儿高望可以看到华山八景之二的“灵芝石”“桃石”。见此奇景,作者这样写道:“步入仙境,也就忘了尘寰的一切……”。就此南行,是传说中拒抗秦始皇暴疟的毛女逃在这儿修炼成仙身时的毛女洞。再向上,便到“青柯坪”。登山到这儿过了山前一半,“十八盘”路程走完。作者是这样写这儿景物的:“青柯坪古松青翠,山鸟啼鸣,风景优美,素有‘小蓬莱’之称。登临到此,向北眺望,八百里秦川田畴如画,渭水东流,洛水南下;东北山巅,可望‘金龟戏玉蟾’;坪东‘云台’插秀,南侧西峰壁立,极为壮观;西南峰巅,二仙下棋,凤凰单闪翅,白马过天桥,寿星石等四大景观格外引人注目;西面的狮子岭上,‘狮子滚锈球’栩栩如生。”青柯坪的景物奇特神秘,眺望远处的景物更令人心旷神怡。作者写道:“绕至九天宫后,路旁石级醒目地刻示:‘十八盘未足旁顿,三千级已在招我。’是的,刻石者怎么就这么准地揣透了我们的心?在响水石旁的小憩后,……又向前赶。而足下的又是三千级已在招我?”果然前行不远,“回心石”迎面扑来。作者说,这“回心石”,其实是块“试心石”,检验着攀登者的意志毅力。

其实这“回心石”还有别的神奇传说。看,刘西良先生说这是元朝得道进士贺志真,领他两个徒弟修道凿洞时,日子长了,两个徒弟嫌跟师劳累再是也没出息。一天,贺志真让两个徒弟抻着绳子吊着他在半空中开道凿洞。两个徒弟见这是他俩逃脱的好机会,便放了绳,想把师傅吊下崖跌坏。不料,他俩逃下山,到“回心石”处,见被摔下的贺志真安然无恙。师傅说他在这儿等候两个徒弟。就这样,两个徒弟连忙跪求师傅饶了他俩。从此,两人回心转意,跟着师傅凿洞开路。因而把这块见证的石头,称之为“回心石”。作者叙说了这神奇的传说后,又抒发胸意:“啊,‘回心石’,你是那惊心一幕的目击者,是良善战胜邪魔的见证,又是良心复苏的标志。你高高地站在华山峪道中,决心用你那温馨纯洁的心,融化世间的一切罪劣,将真诚善良遍布人间。”从这段抒发胸意的文字,可见作者扬善忌邪的一片赤诚的心情。

读者朋友,让我们跟上刘西良先生继续前行。过了“回心石”,便面对的是三千级石壁样的上攀道路。作者写道:“这里嶂壁直立,形如裂隙,两边铁链寻直下垂,漫长而幽深。登临其中,望上为一线天,往下望如深井,真是上有青天召唤,下有阴风催促。……”登上“千尺幢”迎来的是更艰险的“百尺峡”。我们跟上先生,继而向上攀登。看,刘西良先生写“百尺峡”:乃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霄,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作者写道:“……势危坡陡,石壁峭立,通道狭窄,且有悬石摇摇欲坠。首先闯入人眼帘的就是惊心石。那巨石夹于两峡壁之间,人从石下钻过,无不胆战心惊。过此回望,该石上大下小实难下坠,故能千百年来安然无恙。这就过了‘百尺峡’”。继而上行,便到群仙观。由此上行,迎来的便是“老君犁沟”。传说,这儿原来没路,无法上攀。见此,太上老君套上他的青牛和犁,在这儿从上往下犁了一犁沟,直通北峰。其实另有传说:这是“老君离垢”,就是离凡界去往仙境之意。

读者朋友,咱跟上刘先生顺着犁沟往上爬。刘先生那生华之笔又道:“犁沟上部,其石阶向左一拐,便见其险。但过此后,再登一小峪,即觉只有天在上,白云绕身边。身跃北峰之上。”啊!我们跟上刘西良先生终于登上华山北峰,请看刘先生道出北峰的景致:“……山风习习,凉爽惬意。……夜半,阴雨淅淅,唤儿听风、听涛、听雨……登峰观日。到峰东,但见山下白云缭绕,昨日的叠叠群山,只露出头在云海之上,极为壮观……”回顾一路走来所见的山、石、水的景致,还有那神奇的传闻,真如刘西良先生所说的:华山的险在其峰,而胜在峡峪之中。看来,品其狭峪中的胜,确实还胜于览其峰巅之险。

由《品读华山》这篇散文看,这位出身于记者的散文作家刘西良,确实还是位写游记散文的能手。写得好!写得好!确实!确实!现在,我们来回顾这篇散文。这是篇个性化显著的散文。其特点如下:一、作者没有写华山诸峰之险,而是写了登上北峰前峡峪之胜。那未上诸峰,且峡峪之景、之胜尚且如此,可见那诸峰之景之胜会更加奥妙。这种烘云托月的写法是很吸引人的。二、写景细致如微,妙趣横生,极为形象,达到了以形象反映生活的效果。三、写景与穿插神奇的传说,加强了景物胜的涵义;加之抒情,更进一步增强加深其意义。这样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运用得自若如行云流水,恰到好处。四、按照行进的先后顺序,以次叙写,使文章的条理清晰,结构浑然一体。五、语言规范、质朴、口语化;引经举典恰到好处。六、歌颂劳动者开发华山,扬善抑邪扶正,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良善和公平正义正直的思想和人格:文如其人!

刘西良先生不只能写散文,他还是一位正直的社会活动家和极其优秀的时代记录者。这个,我们可以从他一路走来的行踪行绩看出:一、刘西良以中国时代杰出新闻文化贡献奖者的身份,2011年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领这项奖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的亲切接见。二、他是渭南第一个被载入《中国新闻年鉴》的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全国群众性征文大奖也最多。三、在其记者生涯中,刘西良不断进步成长,自学了新闻专业的全部课程。发表了有关新闻的不少理论文章,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通讯员指南——新闻入门》一书,引起人们的关注。四、他参与筹办了《户县科普报》、《西北信息导报》、《陕西日报星期天*经济专刊》、《渭南法制报*焦点直击》、《今日渭南》杂志等,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多篇优秀文章,是一位实干家。五、执行主编了《华山文学》、《渭南民进》等,为渭南文学走出去出力献策。出版了报告文学集《笑在银花盛开时》、《再塑丰碑》等,开创了渭南报告文学的先河,填补了当时报告文学作品集之空白。六、1989年—1996年,先后在中共渭南市党校和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进修,炼就了坚强的党性,形成了一分为二,实事求是,讲真话,办实事的品质。七、1989年获陕西职工自学成才奖。2006年,刘西良加入陕西作家协会。一路走来,各种奖项不断,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只管前行奋斗。散文集《自由的天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才更加反映出他是一个快手、多面手。八、1984年,18岁的他的处女作《画乡一瞥》发表;2003年,散文《品读华山》获国际“秦俑杯”文学艺术博览文学类一等奖;2004年,散文《舅舅》被选入《陕西文艺百年经典*散文百家》,并在京获奖。九、《陕西文化名人》、《陕西报刊大事记》、《渭南市志》、《渭南当代文化名人》、《华县志》相继刊载,刘西良的名字和业绩将激励着他并照亮后人!

刘西良能从记者走入作家行列,又获得那么多的大奖和荣誉,凭着什么?公认的是他凭着一是“勤”、二是“拼”。除此外,根据他的散文作品和记者作品看,还可以说他因为是一个有一说一、公平正直、以善为人、以文会友的良好处事风格的人,才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刘西良。我们相信,刘西良先生将会在记者和作家的前进路上,再有建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