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1)

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

孔德惠

一、引言

中考和高考一样,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素质教育的贯彻、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减、以及当前为大众热议的教育公平问题,都与这些考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近一个时期,涉及基础教育的高考英语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外语考试社会化、一年多考等议题正在一个相当广泛的范围内酝酿。

虽然中考和高考经常被人们一同谈起,但是作为基础教育不同节点的评价机制,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并不可以“相提并论”。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存在误区,中考英语多年来一直盲目模仿高考英语,忽视了自身本应具备的内在属性。作为终结性成绩测试,中考英语更应重视与初中外语教学的有机关联,从而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2)

二、中考与高考的差异

首先,中考和高考并非发挥同样的功能。多年来,高考被同时赋予两项任务:为大学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的素质教育。就外语科目而言,高考英语试图“同时”完成好两项任务是比较困难的。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高考英语将“为大学选拔人才”放在了优先地位,而将“为素质教育服务”的任务放在了次要位置。这样的定位是不明智的。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一个能够产生足够分值并具有一定区分度的考试,既可以充任高校录取新生的成绩依据;而且在录取率逐年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技术性要求可以相应降低。但是高考英语却一直通过78%的选择题来保证其产生超值的“客观”分数,对基础教育外语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误导。毋庸讳言,眼下高考英语面临的可能被边缘化的尴尬,正是其对基础教育多年误导所积累下来的后果。我们不妨设想,假如高考英语把素质教育理念放在第一位,那么它对基础教育所发挥的积极影响可以使优秀人才源源不断输入大学,从而使素质教育进入良性循环。如今,在2017年为限的倒逼机制下,高考英语要么放弃唯选择题是用的老路,要么被移交给社会考试机构操作。

然而对于中考英语而言,并没有所谓的双重任务之说。如果说高考由于承担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任务而发挥水平测试的功能,那么中考则应将成绩测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中考的如此定位,与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目前,从初中到高中的升学比例是很高的,并没有显现突出的供求矛盾。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地方还在酝酿将义务教育从初中阶段提高至高中阶段。届时中考的选拔功能将进一步弱化。当然,目前围绕中考的压力除了能否进入高中以外,确实还有一个上哪一所高中的问题。不过对于后一点,国家的政策是不予认同的。教育部关于将高中入学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政策就是针对择校现象的纠偏措施。由此可见,中考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素质教育在初中的顺利贯彻,而不是像高考那样,拿出相当大的精力刻意强化它的选拔功能。

令人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大潮的驱动下,各地的中考英语大多模仿高考英语的评价模式,尤其在题型设计方面,选择题比例过高。这里有必要指出,题型不仅仅是一个考试方法问题;它所呈现的倾向性反映了命题者对外语及其功能的认识,同时也引导着广大学习者在外语能力培养方面的注意力。初中外语教学仍处于打基础阶段,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中考,理应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目前受中考大量采用选择题的影响,判断选项已经成为初中外语教学的主要测评手段。殊不知,长期的判断选择练习,已经使考试乃至教学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其危害在诸多方面有所体现:

(一)课堂内外无处不在的离散式选择题瓦解了外语知识的体系性,使初中生刚刚接触到的英语知识变得支离破碎。不仅如此,数倍于正确答案的干扰项极具迷惑性,给学习者的认知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

(二)教学过程充斥选择题,离间了教与学的成效反馈。针对同样一个问题,如果提供选择供学生回答,总比让他们直接作答要更容易一些。这不仅由于选项具有提示作用,学生也可以在选项之间推测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情况的判断就会高于实际水平;同样,教师通过选择题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教与学需要及时反馈和互动,但是通过选择题的信息反馈是不可靠的。

(三)判断选择的思维定式误导了初学者的学习习惯。任何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思考,外语学习同样如此。然而判断选择这种答题模式将学生的求知视域局限在了若干人为设定的选项之间,桎梏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长年累月的选择题训练,妨碍了学生对所学外语进行观察、探究、归结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答案选项化使考试违纪易于实现。毋庸赘言,考风考纪是一个严肃问题,不可漠然视之。从客观上讲,选择题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考试当中的作弊行为。从技术上讲,于考场内外或考生之间传递代表答案的符号比传递答案文本要便捷得多。不仅如此,以符号代替文本的作答模式也使阅卷者对违纪答卷的甄别变得更加困难;若采用直接答题的方式,考生之间的雷同卷是很容易判定的。

(五)教师依赖现成的“题库”,却荒废了教学功底。根据观察,如今外语教师较少根据教学内容亲自命题来检测学生,而是从各类的试题集当中抽取试题。这些所谓的题库大多为历年考试“真题”或模拟题,还有一些所谓名校的自用题。暂且不论这些题库的质量如何,它们与具体学校或班级的实际教学没有内在的关联,而且从题库当中组卷,很难保证测试内容与现实需要相吻合,形式主义色彩严重。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3)

三、外语测试的类型

根据所发挥的功能,外语考试大致可以分为成绩测试(亦称学业测试、学绩测试)、水平测试、编班测试、诊断测试和潜能测试(关于前两种考试,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讨论)。

所谓编班测试是外语培训项目开始之前对学习者外语掌握情况的普查式评价,以了解他们的整体水平以及个人在相关方面的表现。这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根据学生需求编班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当然,编班考试并不意味着分快、慢班那么简单。例如,根据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薄弱之处来编班,可以有针对性地补足学生的弱项,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诊断测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最多的测试类型。“诊断”可以不拘泥于考试的形式,只要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当然,如果能够细致到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并由此做到因材施教就更好了。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们过多使用的选择题,实在无法在诊断方面有所作为。

潜能测试,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测试一个人未来从事诸如外语学习等活动所具备的潜在能力。此类测试已成为国外一些考试机构的一种公众服务项目。通过潜能测试,人们希望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也确实有一些人根据这种测试的结果去选择职业。

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一种名曰智商的测试。它试图测定人的认知能力,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数值。如今在教育领域对学生认知能力予以甄别是有争议的。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明令禁止对学生,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进行智商测试。事实上,在一所学校内根据考试成绩分快、慢班的做法,就属于此类有悖于时代精神的错误行为。但是在背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地方仍然借用其他名称变相分快、慢班。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4)

四、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的区别

成绩测试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的测试,它的依据即为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水平测试当然也是要考查学习者的学术本领,但其预设范围更加广泛,并不拘泥于具体课程的内容。水平测试所参照的是参加测试的整个群体的知识掌握情况。

我们在此专门讨论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的区别,原因在于两者很容易被混淆。目前许多本应该完成阶段性评价功能的成绩测试,却大多似以选拔功能为追求的目标。例如,课程考试,期中、期末考试,乃至初中毕业考试,无论从测试理念、构卷、内容、题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更像是水平测试。

(一)考试功能

简要的说,成绩测试的功能是对教学成果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如就相关阶段而言,成绩测试亦可称为终结性评价。在教育体系之内,此类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认定,也发挥着对教学效果给予信息反馈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成绩测试与教学过程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水平测试的功能体现在对人才的选拔上。该功能是通过对考生的答题质量进行甄别而实现的。由于“供需”之间的现实矛盾,经常需要将考生的成绩进行排队。因此,水平测试多采用分数(百分制或实际分数)来呈现成绩。而成绩测试则可以采用非考试的手段,并以等级来呈现成绩,例如及格或包括及格的若干等级。

我国现行的高考属于典型的水平测试。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高考的测试内容实际上就是高中阶段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说,高考完全可以同时充任评价高中教学成果的成绩测试,即高中毕业考试。但就目前形势来看,两者似乎格格不入。以后,如果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能够同时发挥为大学录取新生提供成绩依据的功能,那就是素质教育的理想局面。近来国家提出将来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要参照高中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这个举措符合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当然,学校的评价要保证其可信度,否则难以维系标准的一致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水平测试的排队功能。该功能的过剩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过于维护分数的唯一权威性的行为是短视的。

(二)成绩呈现

考试的结果,即成绩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呈现——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所谓标准参照,就是根据预先规定的水平等级进行评价而得出的结果分类。例如,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英语辅导报社及考试与评价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考试),采用的就是标准参照模式。作为一个完整的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成绩测试系统,NEAT按照九个级别分别测试,其成绩以各级别的优秀、良好、及格来测定。当然,这九个级别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的各个年级以及教学大纲(现为课程标准)所描述的阶段性目标而划定的,是一个典型的成绩测试体系。

与标准参照相对应的是常模参照。所谓常模参照,核心概念就是成绩的常态分布。例如,一个普通的百分制考试,学生的成绩以从低到高的方式排列。如果用一个“坐标”来呈现,横轴标示分数段(从左向右依次提高),纵轴上由低到高标示获得同一段分数的人数。用一条曲线将各个节点平滑地连接起来,则呈现出一个铃铛状的曲线:得最低分的人是少数,得最高分的也是少数;越来越多的人从两边向中间平均分的位置逐渐增多。这种分布被认为是包括考试分数在内的众多事物的典型分布状态,故称常态分布。在现实当中,追求以此种形态呈现成绩分布已成为许多外语水平测试的统计学定式。

简言之,标准参照考试是给学生定级别的,常模参照考试是给学生按分数排队的。两种模式反映出关于考试功能的不同理念。当然,成绩测试也可以采用百分制,即以分数表示成绩,但是目的并不是给学生排队。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成绩测试都采用百分制,而且藉此试图给成绩排队。这是成绩测试水平测试化的突出表现。

(三)测试内容

既然是考试,其内容一般来说是不能提前告知考生的。但是就考试内容的范围而言,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会有不同的界定。成绩测试的内容范围对考生来说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例如课程考试、期末考试、甚至中考。说起中考,常有所谓的“依纲靠本”之说,即要依照教学内容,或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来确定考试内容。而另一方面,水平测试的可预见范围比较大,使得考试内容更具有不确定性。这与水平测试所涉及考生群体的广泛性有关。如果考试的内容可以轻易提前预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区分考生不同水平的功能。

不过,一个针对教学的评价测试如若照搬水平测试的理念,刻意淡化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其实是不合适的。试想,如果放弃对学生强调期末考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甚或告知学生期末考试不考查课上所教的内容,那么考试预期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四)语言再现

考查外语知识及能力当然需要从语言当中提取样本。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仅满足于尽可能取得更多的样本。然而作为样本的语言如何再现于考试之中,却也反映出两种测试的不同范式。水平测试重在产生分数,因此倾向于对离散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成绩测试与教学理念相通,因此更倾向于语言样本的整体性呈现以及对考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例如,在成绩测试中适宜增设一些输出性任务,包括段落填空、造句、改写、翻译、作文等。

(五)系统调整

任何常规的考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是大系统的一部分。一个系统要平稳运行,需要不断地进行微调。作为评价机制的考试也必须随之互动。例如,考试当中一个经常需要调整的要素就是试题的难度。水平测试由于其功能使然,追求分数的理想分布,因此对考试内容难度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满足试题的所谓区分度指标,即试题将水平不同的考生在成绩上区分开来的“能力”。而成绩测试就不是这样,由于它与教学的有机关联,考查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应知必会的东西,而不是刻意考查“难点”知识。如果成绩测试难度过大,学生的成绩就会普遍偏低,这并不符合事物的存在与发展规律。

(六)效度与信度的权衡

效度和信度是衡量测试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效度,即有效的程度。就外语测试而言,效度指的是一个考试所考查的内容确是其应该考查的内容。例如,通过判断音标来考查学生的语音面貌,它的效度就值得怀疑,因为考生并没有真正展现他的语音。如果该考试是考查语言知识,则可另当别论。

信度指的是成绩(尤指分数)的可信程度。这个概念不难理解,但却很难验证。试想:假如考生在另一个时间答同一份试卷,两个结果应该一致。显然,这个验证方法在现实当中是无法奏效的。从理论上讲,信度就是考试得分的稳定性,或称一致性。如今人们认定选择题信度高,其中存在不小的误解。说它信度高,指的不过是阅卷过程中将考生答案转换成分数的过程失误率低(且不谈涂卡时的技术性问题)。然而成绩当中难免会有一部分是考生拿不准答案时推测出来的选择;这些选择很难保证在“另一次重考”时仍然一致。

在考试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效度和信度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可行性制约之下,想同时满足两者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于是,适当地强调效度,就得相应地减损信度;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平测试通常侧重信度,而成绩测试则更应该强调效度。

(七)对客观性及公平的诉求和人文精神与诚信的培育

如果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待水平测试和成绩测试的类型区分,我们会发现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诉求。前者似乎代表着分数的客观性以及通过考试而实现的社会公平,后者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的贯彻和时代对诚信的呼唤。应该说,上述两种理念都是积极的和正义的。然而落实到具体一个考试中,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例如,人们一方面向往大学录取依据的多元化(不赞成“独木桥”),但另一方面又要求缩减各类高考加分的比重。事实上,在大学录取率早已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的今天,高考所代表的分数至上倾向已经过时。当然,其他评价途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还有待大众的认可,但这些正是我们必须努力培育诚信的领域。例如,说到成绩测试,仍时而能听到所谓“教考分离”的呼声。就现实而论,凡是重要的考试,都能做到“教考分离”。没有哪个地方的中考命题者和中学的教学者同为一个主体;即便请中学教师命题,通过纪律层面的措施他们与“教”也是暂时分离的。大众格外关注“教考分离”,还是缺乏对学校及其教师评价学生的权威性的认可。

过度强调教学和考试分离,会导致二者更加疏远。由教师及至学校主持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因为缺乏信任而放弃本该由学校完成的成绩评价机制,无益于诚信机制的培育。中考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5)

五、中考英语向教学的回归

综上所述,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误导下,中考英语离初中教学实际有所脱节。高考英语目前所遇到的尴尬应该给中考英语敲响警钟。作为积极的补救措施,中考英语应逐渐回归教学的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弥补。

(一)题型的真实性

中考不能只考虑分数,因为考试的意义主要在于促进初中的外语教学。过于追求分数,甚至不在乎所得分数的虚假性,是助长应试教育的测试学诱因。作为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做到“真会”;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尺子就是看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因此,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考试应该运用那些能够检测学习者是否对应答内容真正掌握的题型,即需要学生直接作答的题型,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判断现成方案是否正确的题型。

(二)内容的系统性

在当今多媒体资源丰富,辅助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条件下,外语初学者往往是以对零散语言片段的模仿开始学起的。面对这些似乎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初中外语教学更应该注重所传授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如果以为靠简单的模仿就能学会外语,那就把外语教学看得太简单了。例如,现在一些学校不再教授学生音标,实际上这就造成了学生未来语言知识体系中的空缺。作为补偿措施,考试的评价机制可以就此加以引导。像中考这样有影响力的考试,应践行服务于教学的原则,可尽量以系统的方式再现和考查语言,避免滥用离散式的、干扰性强的题型。

(三)知识的基础性

用惯了选择题的外语水平测试,难以避免由于追求较高区分度而青睐难题、偏题、怪题的倾向。从内在的因果关系来看,选择题降低了答题难度,进而又加剧了对更难考点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由此看来,中考放弃对选择题的依赖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考查的内容总是倾向于超出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和教学相一致,中考英语也应该强调外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考试的相关性

这里的相关性指的是中考英语与教学实际的关联性。既然考试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中考当然要与教学在各个相关层面有所衔接,包括构成考试内容的知识与技能、体现语用理念的题型、成绩反馈的模式等。就中考而言,它虽然需要发挥一部分人才选拔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必须脱离初中的教学实际;只要施考的过程严谨,旨在检测初中在校生三年来学习成就的学绩考试,同样可以作为选拔高中学生的成绩依据。从测试学视角来看,解决好与教学的相关性问题,也就保证了中考的效度。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6)

六、结语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顽固存在。究其原因,以考试为主导的教育评价机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前车之鉴,不可熟视无睹。高考英语的教训在于,它一方面过于注重“区分”的功能,却忽视了对相关教学过程发挥积极后效的义务;另一方面,它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又过于功利,由此衍生出形形色色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应试手段。眼下,高考英语首当其冲,不进行彻底改革已无出路。一度盲目追随高考的中考英语,若不回归教学的路径,有可能进入一个迷茫期。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6期)

中考学科说明英语解读(中考英语的类型及属性)(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