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汝瓷棕眼(汝瓷中的棕眼和缩釉斑)

各位藏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汝瓷中的棕眼和缩釉斑,什么是汝瓷的棕眼和缩釉斑呢?其实就是汝瓷釉面上的一种缺陷、瑕疵。什么叫棕眼呢?就是汝瓷釉面上塌陷的小坑,这种小坑只能用马的棕毛穿进去,故此得名棕眼。缩釉斑就是汝瓷釉面上露胎缩釉的地方。这两个瑕疵是胎里带,棕眼和缩釉斑的形成是汝瓷与生俱来的,出窑就有的。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棕眼的形成是汝瓷胚胎有空隙,空隙里有水分,在汝窑里烧制过程中,水分蒸发不断向釉面膨胀,冲破釉面而形成的。缩釉斑的形成有多种说法,我感觉比较可信的说法,就是釉水调稀了,胚胎湿过釉料后,放入窑炉开始烧造,随着温度的升高,釉料开始收缩,由于釉料过稀,有一部分胎挂不上釉料,也有一部分釉面气泡破裂造成釉料回缩,从而造成了缩釉斑和缩釉点。尤其是瓷器的边沿和棱角部分,挂釉比较困难,所以这一部分露胎缩釉比较严重,如果露胎的部位大了,我们一般称之为缩釉斑,如果露胎的部位小了,我们称之为缩釉点。

全世界存放汝瓷比较多的地方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二十一件汝瓷大部分都有棕眼和缩釉斑。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汝瓷大部分也有这种情况。

图一

图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汝瓷天青釉盘,底足稍微外撇,满釉支烧,三个芝麻支钉痕,呈黄白色,刻乙字款,肉眼可见,足心有明显的棕眼,圈足边缘处釉薄也呈黄褐色。

宋代汝瓷棕眼(汝瓷中的棕眼和缩釉斑)(1)

图二

图三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汝瓷天青釉,满釉支烧,圈足稍微外撇,五个支钉痕呈黄白色,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有棕眼和缩釉斑。

宋代汝瓷棕眼(汝瓷中的棕眼和缩釉斑)(2)

图三

宋代汝瓷上的棕眼和缩釉斑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瑕疵,由于当时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局限,做不到尽善尽美,留下了缩釉斑和棕眼等特征。当然也不能说宋代汝瓷都有这种瑕疵。

图四是汝瓷天青釉圆洗,这个洗直径23.2公分,在宋代汝瓷洗中算是口径比较大的器形,大家都知道,汝瓷中器形越大烧制越困难,一是容易变形,二是施釉不均匀。这件器物满釉支烧,五个芝麻支钉痕呈黄白色,器身有明显氧化痕迹和土沁,圈足为直圈足,较矮,口沿为唇口,器形规整,是很开门的宋代汝瓷。内心有数处缩釉斑,外壁更有数处缩釉斑和棕眼,足墙顶端缩釉斑更明显,露出了红褐色胎质,足心遍布棕眼。

宋代汝瓷棕眼(汝瓷中的棕眼和缩釉斑)(3)

图四

汝瓷上的缩釉斑和棕眼是一个缺陷和瑕疵,但是这个瑕疵产生的背景是在宋代,因为宋代汝窑制瓷技术相当原始,不管当时的生产技术如何先进,和现在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当时汝瓷生产就是靠经验、靠眼力、靠手感,胚胎的干湿,釉料的稠和,窑温控制都是根据当时匠人的经验,所以汝瓷的棕眼和缩釉斑是一种瑕疵,现在也是一种鉴定宋代汝瓷的佐证。

图五是一件当代的汝瓷,是一个斗牛的形象,这件器物长三十五公分,按照汝瓷高不盈尺的说法,这件器物已经超大了,如果放在宋代制作难度相当大,由于现在的生产技术过硬,这件器物全身很难找出缩釉斑和棕眼。之所以展现这件新汝瓷是为了起到对比作用。

宋代汝瓷棕眼(汝瓷中的棕眼和缩釉斑)(4)

图五

说到汝瓷棕眼和缩釉斑也是一种新旧汝瓷的鉴定特征,我还要再补充一句,很多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汝瓷上的开片,汝瓷以釉色取胜,也以开片取胜,但是汝瓷也有不开片的,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椭圆形水仙盆就不开片。历史上也有记载,汝瓷者无纹者优好,所以说没有绝对的事情,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到代汝瓷近乎完美,少有棕眼和缩釉斑,但是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见到没有棕眼和缩釉斑的瓷器,还是谨慎为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