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技法精讲 看懂圣教序接近王羲之

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今天的好多作者只注意书写过程的爽利,而忽视了关节的重要。

从而也显现出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好多可看的东西被省略,形成了枯燥简单的“过程”,不见沉着、信手所展现出的一种悠闲与雅致,也就缺少了可以细细品味的意韵。

王羲之圣教序技法精讲 看懂圣教序接近王羲之(1)

《兰亭序》局部 褚遂良版

其实这种关节的部位,即使在草书中也是点滴都不能放过的,恐怕这就象是律诗中的“格律”,它像镣铐一样制约着你的行动,如使用得当也是光辉灿烂的地方,如果说王羲之书是一个君子风范的话,那么这个关节就是君子的最为重要的“礼仪”。

如“静”字“争”的起笔,是充满弹性地与上一笔呼应的,如果缺少了弹力就成为了一种摆设而无生计可言。

又如“省”字的第二个笔画的起笔,首先与上一笔画呼应,而后顿笔,再平拖而起,动作过程清晰而明了,还有“不”字的“横撇”收笔是在调锋、蓄势后弹上去的行笔过程。

王羲之圣教序技法精讲 看懂圣教序接近王羲之(2)

圣教序 静字

由此,引出一个弹性的问题,弹性是书写过程中利用书写的惯性来完成;还有一种是一个笔画完成后稍作停顿(调锋),而后蓄势以出。

弹性体现了一种生命力,说明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结是由生命的动力来连接的,而非机械的摆布,“状如死蛇”,而且,弹性还体现一种柔中带刚的东西,弹性也体现出了一种线条的多变性。

孙过庭《书谱》中对有关充满弹性的起始,还有转换的用笔特点有着很好的保留和显现。而且,有的地方非常明显地暴露,笔法的形迹已完全向我们展开,只是我们不去加以比较和分析!

王羲之圣教序技法精讲 看懂圣教序接近王羲之(3)

《书谱》局部 孙过庭

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无论信札还是《兰亭序》,都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用笔是尖的、健的,通过书写时的提、按使得笔画的起、收充满着弹性与变化的玄妙。

也使得引带在锋尖的提按中具有了一种时间性、节奏感,也更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灵便的笔法应用与把握,以及自己充满才情的展露!

如果笔尖是钝的、秃的,往往很难临出王羲之的风神来,尽管信札原迹的笔画不会这样光滑,但也不会是由秃笔写出的!

王羲之圣教序技法精讲 看懂圣教序接近王羲之(4)

《圣教序》局部

对信札的起讫、转换关节的仔细观察,可以帮助临习本字帖,但是,以此方法应用到对《圣教序》的临习中来是可大大提高它的生命力的,可以从模糊的刻痕中转现出清晰的笔法来,使得《圣教序》充满着活络的气息。

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如行笔的过程、引带的流变、信札与《兰亭序》的气韵更可以掺入到临习的过程中,这样《圣教序》的笔法与韵味就显现出来,不会因刻板所表现的外象那样呆板、僵化。

所以,在对待《圣教序》时,应该是从墨迹(魏晋)、摹本、继承较好的后人墨迹等几方面多元地来看待并进行研究。

由此,通过对《圣教序》的畅想,我们不仅可以接近一点王羲之,也可在学习与创作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展望的空间!

王羲之圣教序技法精讲 看懂圣教序接近王羲之(5)

《圣教序》局部

作者: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唯一的一位楷书、行书、草书都获得过全国大奖并且连续获一等奖

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