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道理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深以为然你相信历史是什么样子的,那她便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道理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道理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道理吗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深以为然。你相信历史是什么样子的,那她便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是很微妙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她可能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但最后都会被挖掘并还原。翻开厚重的历史笔记本,抽丝剥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真相,这往往是最有意思的。

小学时候,我们便学到这么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也简单直白,成大事者,都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积累的,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如今有了较真精神,想看看这句话最先出自哪里。结果翻遍史料,并没有找到一模一样的话。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由后人改写而成。

历史上倒有两个典故,跟这句话有相关性,只是意思就千差万别了。下面从典故的历史演变入手,阐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真实意义。

君子当志存高远,胸怀天下,陈藩最终官至太傅,以自身之力让世道清明

范晔在《后汉书》中有记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相传有这么一个典故,陈藩15岁的时候,曾经一个人居住,整个庭院和房间都杂乱无章,杂草丛生,没人整理。他父亲的同城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这情形,问他:“明知要接待客人,为什么不先打扫整理下房间呢?”

陈藩这小伙子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大道理信手拈来,说:“大丈夫为人处世,应该以扫除天下恶事为自己的首要责任,哪能拘泥于一屋之内的洒扫小事呢?”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格局,薛勤啧啧称奇,认为他有让世道清明的高远志向,对他十分佩服。

原话是这样的,“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对于“奇”字,有人认为是“奇怪”之意,但联系前文中的“清世志”,这里表达的应是褒义,是一种称赞和认可。

那说出这句话的陈藩,后来怎么样了呢?陈藩的祖父是河东太守,到了他这一辈,已家道中落,所以才有他一人居住、无人伺候的局面。虽说一人居住环境清幽,无人打扰,但读书人如何穿衣做饭是个问题。如果他家境如从前一般,想必是不会面临如此境况的。从小胸怀大志的陈藩,凭借祖上的积累和自身的努力,官至太傅,做出了一番成绩。

太傅多是朝廷的辅佐大臣和帝王的老师,虽然位尊职虚,但能够起到较好的教育和示范意义,跟陈藩的“清世志”也是匹配的吧。

君子当约束自身,谨慎向学,刘蓉终成一代文学大家,受后人敬仰

及至清朝,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不知道多少圈,文学家刘蓉又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他在《习惯说》中写了这么一句话:“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第一眼看过去,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基本相似的,不过有不同的侧重点,书名《习惯说》三字就是线索之一。

故事的主角是刘蓉和他的父亲,大概是关于一个坑的故事。刘蓉年少时专心学习,思路不畅时便起身绕着屋子徘徊。问题是屋里有个坑,一直没有填补,慢慢变大。一开始经过时,总感觉要被绊倒。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感觉跟在平地上行走没多大差别。

父亲叫人把坑填平之后,刘蓉还不适应,在地面忽然高出不少的错觉。又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慢慢习惯了,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在这一典型的教育场景中,父亲说出了“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句话,告诫君子做学问,应该要谨慎。假使适应了一室之内的不完美,那么大到家国天下,或许有很多事一遇到困难,就随意将就了。所以说,错误的习惯是可怕的。

君子当从一屋扫起,再扫天下,循序渐进,终能有所成

不论是东汉陈藩的“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还是清代刘蓉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意思都与流传甚广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较大的出入。这意味着这句话完全是谬论,毫无可取之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会融合当下的土壤环境,保留合适的部分,剔除不符合现状的部分,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陈藩的眼中,君子只需要学习、当官就够了,屋子的洒扫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是独属于那个年代的价值观。在古人眼中,这些事情应该是由女人来做,或者是奴仆来做,跟“君子远庖厨”是同一个道理。

陈藩的大志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也有十分明显的毛病。时至今日,这种观念早已过时,如果一味颂扬,反而会引导错误的价值观。想想看,我们也曾看到过高分低能的报道,学子能够考取十分高的分数,但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商表达几乎为零,这难道不是时代的莫大悲哀吗?

在刘蓉及其父亲的眼中,君子做学问,应当拿出专业细致的态度,这本身没什么毛病,只不过内涵太小了。拿现在的话来说,适用的人群太小,讨论度不够高,很难上热搜。

所以后人在研读经典的时候,直接把这句话改成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内涵扩宽了,价值观也没啥毛病。荀子在《劝学》中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跟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述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是阐述这一道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即使知道出处无完整考据,也请放心大胆地用吧。历史不就是这样吗?你可以把她打扮成你想要的模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