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四周了老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你跟孩子说过吗)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个读者提问。

提问者是一位妈妈,她的孩子三岁多,经常会因为一些不合心意的小事情生气、哭闹、发脾气,一生气就会说不喜欢妈妈,让妈妈走开。反反复复一直说。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试着问那位妈妈,家里的大人,比如爸爸、妈妈、帮助带孩子的奶奶、姥姥,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

她想了想,说没有,过一会儿,又说了一个新情况:

孩子说不喜欢妈妈的时候,我会说“你不喜欢我的话,我就听不到你说话了,等你气消了又喜欢我了,我才听得到你说话”,我这么说,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啊!

孩子四周了老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你跟孩子说过吗)(1)

“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我就不管你了”之类当然是直接、显性的威胁,但仔细想想,这样看似相当温柔、没什么攻击性的话里,核心意思是不是威胁呢?当然也是。只要包含威胁的意思,它就是威胁,只是没那么直接、显性而已。此类威胁,我们可以叫它“隐形威胁”。

当今的妈妈们,普遍重视育儿理念的学习,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言语对孩子的影响,经常用直白的言语对孩子做直接威胁的情况,已经比老一辈父母少了很多,但遇到两三岁的孩子洗脚时故意践踏很多水花、把自己的头发弄湿,或者毫不在意地弄脏衣服、弄乱房间等小状况,妈妈又着急让他停止时,那些听起来并不凶悍的威胁性言语就会脱口而出,甚至已经成为习惯。

隐形威胁,以及其他包含隐形的攻击意味的言语的“杀伤力”,其实并不弱于直接的谩骂、挑剔和威胁。

孩子四周了老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你跟孩子说过吗)(2)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玛丽-弗朗斯·伊里格杨在她的心理学名著《冷暴力》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把攻击包裹在温柔的言语中。

一位母亲对孩子说话总是很迂回,却会不动声色地引发孩子的罪恶感,或者把自己的赞美、恭维变得话里有话、意味深长。比如一个女儿圣诞节送了她一条丝巾当礼物,她会说:

“谢谢你的丝巾,它的长度跟我拥有的其他条都不一样,刚好可以补齐。”

——其实她想表达的意思是,女儿送的丝巾长度不对。她还会说:

“你是我的孩子当中,今天第一个送我礼物的”。

——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其他孩子忽视了她。

如果你是那个高高兴兴送出礼物的女儿,听到这样的话,你的感受会如何呢?

孩子四周了老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你跟孩子说过吗)(3)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讲过的一个例子,堪称隐形威胁的经典范例。

一位二十七岁的咨询者,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某年圣诞节,他得到了一份免费旅行的奖励,那趟旅行如果自费的话,他根本负担不起,而且他一直向往着能带女朋友做一趟像样的旅行。但是,他的妈妈认为圣诞节孩子们必须都得回家。当他把圣诞节要去旅行的消息告诉妈妈时:

她好像听到了什么噩耗,目光暗淡,嘴唇也开始颤抖,好像马上要哭出来了,然后她说:

“好的,宝贝儿,你好好玩儿!也许今年我们不吃团圆饭了!”

那位儿子的感受是: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成了卑鄙小人。”

后来,他去了那次旅行,但整个旅程都心情糟糕,而且得不停地跟妈妈通电话、跟打来电话的哥哥姐姐们道歉。

孩子四周了老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你跟孩子说过吗)(4)

可能有的父母会认为,把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不赞同或者威胁,用温柔的语言包装起来,是父母 “情商”,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而且在家庭教育中,有些情况下,使用这种手法合理且必要。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心机”。

真正的情商,是考虑对方的感受,你说的话,要让孩子听起来舒服,而不是像胃里被塞进了一块石头。

而心机,是用经过伪饰的手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根本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跟孩子说话,再温柔的攻击也是攻击,再温柔的威胁也是威胁,做父母的就不该用。

有一次,我在文章中写到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快餐店吃冰淇淋,妈妈在旁边不停地用各种温柔的语言,诱惑孩子认同“吃冰淇淋感觉头都被冻住了”、“这个冰淇淋就是儿童节礼物了”了,我说这是妈妈在PUA孩子,然后就有很多妈妈说我在PUA普通妈妈,幸好,有一位读者表达了特别有力的支持:

“为自己的私心用阴险手段对付一个孩子,是父母不该有的动机。”

这话说得有点严厉,但我觉得说得很到位。我们做父母的,当然可以用各种正当的方式,对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用心机“套路”孩子,这样的动机,确实不应该有。

孩子四周了老是重复大人说的话(你跟孩子说过吗)(5)

那么,如果已经习惯了对孩子用隐形威胁,做父母的该如何停止呢?

我想,第一步,应该是觉察。觉察到自己在用隐形威胁,就是一个好开端。

如果你每天都在用这样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并且对孩子已经出现的负面反应,比如爱生气、爱发脾气、经常说“不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变得小心讨好等等,毫无觉察,对自己说的话是否妥当也毫无觉察,改变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步是反思,每次觉察都反思自己的动机。

隐形威胁通常很难识别,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思考一下那些话到底包含了哪些言外之意,那么可能就永远不会发现,它们没有你认为得那么“温柔”。

比如“你不喜欢我的话,我就听不到你说话了,等你气消了又喜欢我了,我才听得到你说话”,包含的就是明确的拒绝——拒绝听孩子说话,拒绝对孩子做出回应,其实也就是拒绝孩子。

第三步是说话前暂停一下,想一想再说。

如果能在说话之前停一两秒钟,想一想自己接下来的表达,有没有包含威胁,有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有没有动用“心机”,你会慢慢地改掉这样的说话方式。

当然,我们做父母的,修为逐渐提升,开始用纯粹的、无条件的爱,用美国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推崇的“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持”对待孩子,即便不刻意觉察和反思,直接和隐形的威胁话语都不会再出口。


真心爸妈相关文章:

育儿PUA:为吃到一支甜筒冰淇淋,孩子会被妈妈逼得多卑微?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

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

已出版《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阅读手册——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