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水器一年电死多少人:热得快炸了

我总觉得如今夏天比以前热得多,也就所谓热得快炸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电热水器一年电死多少人:热得快炸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电热水器一年电死多少人:热得快炸了

电热水器一年电死多少人:热得快炸了

我总觉得如今夏天比以前热得多,也就所谓热得快炸了。

可纵向比较起来,现在夏天的气温,最高也不过三十七八度,并不比以前气温高。可我为什么总感觉如今夏天热得快炸了呢?

思来想去,我似乎明白了——如今安装上了空调。

是呀,来学校,办公室有空调;回到家里,也有空调。一天到晚几乎全在空调屋里,所以乍一出空调屋就感觉如同进了蒸笼一般,体会到了桑拿的滋味,让人感到刻骨铭心的热。一向不怕热的我,如今却怕热了,吃不了夏天带来的苦热。

如今夏天真的那么热吗?

这不能不让我回忆起少年时代的我。那时的夏天,我并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么热。那时候的夏天真的不热吗?

也并非如此。玉米地里,我蹲在地上薅草;秫秫秳里,我左一下右一下地扒秫秫叶;棉花田里,我扛着三十多斤的农药筒打药。热吗?说实话——热,真热,太热了!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流入眼睛,热辣辣地疼,让我睁不开眼睛;汗珠从前胸、后背上滚落下来,浸入腋下、腿盘,生出密密麻麻的痱子;汗珠无孔不入地钻出来,与农药水混合在一起,再渗入体内,有农药中毒的危险......苦吗?苦,真的苦!

有时候我也叫苦,喊热。娘有句话说得好:“什么地方凉快——秫秫地头,灶火窝门口,砖窑洞外。”高中毕业那年,我真的干了二十几天的砖窑活。夏天本身就热,再一进刚烧过的窑洞,是热上加热。那种苦,那种热,没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可那时候的苦挺过来了。那时候的苦伴着少年时光,苦并快乐着。

可如今夏天的热为什么让我总感觉着这么难挺呢?是因为我习惯了空调屋,习惯了舒适、安逸的环境。

由此我想到了从小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的今天的孩子们。他们夏天怕热,冬天怕冷,春天难挡春乏,秋天难抵蚊虫。出门怕走路,走上两步就喊累;在家坐着嫌腰疼,还手机不离手。碗端在面前,筷子放在手上才肯吃饭;书本展开在跟前,纸笔放好才肯学习。怎么舒适怎么做,怎么安逸怎么来。

你也许说我列举的现象过于夸张。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样。但相当一部分孩子过分地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愿吃苦,不肯吃苦,害怕吃苦,逃避吃苦,贪图舒适、安逸,这是现在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当今很多年轻人的通病。

仅举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例子。建筑工地上,或者其他干脏活、累活、苦活出大力的民工,有几个是二十几岁或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他们大都是四十岁以上的农民工。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受不了这个累,出不了这个力,遭不了这个罪。干这种活的,五十多岁的人居多,也有不少是六十几岁的。我们村就有一个差半年不到七十岁的人,至今仍“战斗”在建筑工地的第一线。他干的并非下手活,而是登高爬梯,打混泥土,干些有技术含量的重体力活。他说:“我还能干个几年。老板看中我技术好、能干、肯吃苦。”

是呀,这个年龄的人经历的风雨多了,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罪没受过,什么难没遭过?现在干点建筑活,还算得上吃苦吗,还称得上受累吗,还说得上遭罪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九九八十一难都经历了,这点活还能和“难(nàn)”扯在一起吗?

可现在的青少年就不一样了。他们没吃过苦,不肯吃苦,怕吃苦,没经历过风雨,是温室里的花草,一旦放在室外就有叶落枝枯的危险。

我是一名教师,当过二十几年的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并且对他们了解颇为深入。学生有勤学好问的,有能吃苦耐劳的,这不假。但多数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缺乏吃苦精神,他们讲究舒适、安逸,追求物质享受。比如,穿衣讲究名牌,吃饭任意靡费。我说出一个数字来,千万别惊着了你: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县城,有的学生一个月就能达到两三千的用度(在学校或超市干个临时工一月才一千多一点儿的工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吃,穿,玩,怎么舒适怎么用,怎么安逸怎么花。

一提起学习,就叫人揪心了。这门功课学不会,那门功课学不好。问起原因来,他们回答的倒也利索:“学不会怎么办?功课太难了!”

难吗?古人说的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他们之所以感觉到功课难学,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学,不愿意学。学,是要吃苦的,是要受累的,是要持之以恒的,他们受不了这个。

不学习,他们将来去干什么?扫大街,进建筑工地出苦力?他们干不了,也不屑于干。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愿意去干,哪个爸妈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干这种脏活、累活、苦活?如果必须有这种选择的话,父母情愿自己去干,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干。年轻人不去干这种脏活、累活、苦活,几十年后谁来做环卫工人,谁来做建筑工人?脏活、累活、苦活由谁来干呢?我真诚地要为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致敬了!

究其原因,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孩子不肯吃苦、不愿吃苦、怕吃苦呢?

是舒适、安逸的生活及环境。

有人就会提出质疑:我们辛勤工作,原因之一不就是为自己、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吗?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吗?

然而,过度的舒适、安逸,或是眼前的舒适、安逸恰恰会让他们断送掉将来舒适、安逸的生活。

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一点儿苦。这就是溺爱。经过某一初中学校门口,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放学时,有三三两两的学生走出学校大门。校门两侧的人行道上,树荫下,有几个家长将电动三轮车停靠下来。他们从车上搬下小型饭桌,支起来,旁边放上板凳,再拿出带来的饭菜,放在桌上。有几个孩子不慌不忙地走过来,在属于各自的饭桌旁坐下。家长递上筷子,孩子不声不响、习以为常地吃起来。

据了解,这个学校有学生食堂。少数走读的学生也可以回家吃饭。可这几个孩子却以这种方式解决餐食,令人费解。或是因为学校的饭菜吃腻了、不可口,或是因为懒得往家跑。总而言之,家长想顺着孩子,让孩子更舒适、安逸些。这是不是可以作为家长溺爱孩子的一个有力证据?

所以,作为家长不要一味地顺着孩子,不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帆风顺的感觉。要让他们在前进的路上有点坎坷、挫折,或不顺心、不如意,让他们吃点儿苦、受点儿累、经历点儿挫折,从而鼓舞和培养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战胜挫折的勇气与能力。

说白了,也就是家长别让孩子现在就生活的太舒适、安逸,学校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加强吃苦、耐劳的教育,让学生从战胜困难的生活实践中体会到获得感与成就感。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可以适当地追求些生活上的舒适、安逸了。但话又说回来,只有适度、适量的吃苦、受累,也许才更能体会出舒适、安逸的甜美。

走出来,适时、适量地进行些户外活动,出出汗、吃点儿苦、受些累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不然,整天呆在空调屋里,是很容易得空调病的。

现在的年轻人,包括学生,过度、过早地舒适、安逸,也是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落下终生后悔的“病”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