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讲冯延巳《醉花间》词之句“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时,有提到两句他认为不能超过冯延巳此句的诗,这两句分别是韦应物的“流萤度高阁”和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

而既然以此两句举例,即可认为此两句也在其认可的范围,只是未能超过冯延巳此句而已。

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1)

流萤

读书君以为,在写到流萤的诗词之中,韦应物此句亦当属高妙。诗出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大历十四年七月,韦应物以疾辞官,从栎阳县令退下闲居长安,这首诗便作于此时期。

我们知道,韦应物一生都在“仕”与“隐”间挣扎,看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从出仕到闲居,再出仕再闲居,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

但前期的闲居说是闲居,事实上,他却是闲不住的。从这首诗即可看出,此时他的内心是非常孤寂萧索的。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2)

落叶

夏秋之夜,孤寂中无法入眠,韦应物写下此诗给崔主簿。这里的崔主簿指韦应物的堂妹婿崔倬,韦应物与其常有诗书往来,他其他诗题中的“崔都水”也是这位。

在诗里,韦应物很喜欢用“幽人”,这“幽人”,有时指自己,有时指友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

他说在这个独自居于寺院的夜里,我却久久地无法入睡,四周一片寂静,能听得见树叶纷纷掉落的声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唯有格外寂静、百无聊赖之时,才会对周遭的景与声格外在意。

所以除了这萧萧落下的木叶之声,诗人还感受到了——

深更时分,窗外凄冷的寒雨正在下个不停,使得夜更加昏暗深沉;而几点流萤却在飞度高阁,“度”字写出流萤的动态。

萤火虫多在夏秋之交出现,流萤飞度,寄寓着时节的变化在其中。南北朝时期谢眺《玉阶怨》中有,“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即是以帘外流萤闪闪,从飞到息的过程,写抒情主人公从夕阳日暮到直至夜深流萤已经停息却还无以入睡的煎熬,愁思满满。

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3)

流萤度

在这首诗里,诗人将这个漫长过程的完成交给了桌前的青灯:诗人独坐在桌前,青灯渐渐微弱直至天光渐晓,清晨清冷的寒气袭来,身上的夏衣此刻显得有些单薄。

时节将晚,怎么知道今岁这剩下来的时间里,我独居在此,将如何忍受得这萧条的景象呢?

在深夜里沉沉落下的树叶,声声响起的寒雨,在一片黑暗中飞度高阁的流萤,一盏青灯,单薄夏衣,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的是极致孤寂萧索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王国维认为不如冯延巳词的这句诗)(4)

青灯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将韦应物出仕后的人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就读太学到居京兆府前,这一阶段,其心态是“积极向上”;从任京兆府功曹至滁州,是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其心态“消沉失意”;从江州到苏州,这是第三个阶段,他的心态是“满足安逸”。

按照这个分期,此诗写作时间正好处于其第二个阶段中期,又正处于其第二次从出仕到闲居的闲居时期,这时候,诗作所展现的孤寂萧索之境也恰好与此时期他的心态暗合。诗人尽管虽然向往隐逸生活,但内心其实仍然萦绕着对建立功名的理想追求。

诗人此时,不仅是内心感到孤独,更暗含着年岁将晚、却无事能为的萧索之情。毕竟是见过“千乘万骑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之境的,此时他的心中,当是仍含有“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的豪情。

又如何甘于闲居于此呢?

然而,“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实在是将暗夜里久久无法入睡的凄清孤寂写得入情入画,令人有切身之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