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1916年6月1日凌晨,疲惫不堪的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莱因哈特•舍尔终于看到了合恩角附近的灯船塔,这预示着英国大舰队会放弃对自己的追击,他这才松了口气。全靠自己最后时刻的决定,让德国公海舰队从英国大舰队中穿插突围,才避免被对方“包了饺子”,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算是落下了帷幕。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1)

莱因哈特•舍尔

虽说将公海舰队全须全尾带回家,并且从纸面上看英国人比自己损失更大,但是舍尔心里明白,此次行动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成。随后的事实证明这次海战英国人果然是真正的赢家,德国海军依然处于劣势被封锁在锚地,广袤的大洋还是在英国人手中。正如美国《纽约先驱报》评论的那样:“德国舰队痛打了狱卒,却依然被囚禁。”

日德兰大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欧洲大陆上杀的天昏地暗,而英德两国在海上的较量也从没停过。黑尔戈兰湾海战英国击沉了德国3艘轻巡和1艘驱逐舰,多格尔沙洲海战英国击沉德国1艘装甲巡洋舰、重创其2艘轻巡,通过这两次海战,英国海军逐渐掌握了北海的控制权。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2)

1911年基尔港的德国公海舰队

1916年初,作风硬朗的海军中将莱因哈特•舍尔成为德国公海舰队总司令,他不但频频派出舰队对英国发动袭击,甚至在5月份开始计划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舍尔的战术是先由希佩尔中将指挥的战列巡洋舰袭击英国东海岸,将出击的英国战列巡洋舰引诱至公海舰队主力埋伏的预定海域,对其予以围歼。

5月31日,德国公海舰队浩浩荡荡地驶出锚地,这次行动舍尔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包括16艘无畏舰、5艘战巡、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和61艘驱逐舰。让舍尔意想不到的是,英国大舰队这次也是倾巢而出,共有28艘无畏舰、9艘战巡、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78艘驱逐舰。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3)

日德兰大海战地图

结果就是担任诱饵的希佩尔战巡舰队刚到日德兰半岛西北海域,就遭遇了贝蒂指挥的英国舰队前锋。希佩尔边打边撤,试图将英国前锋引向舍尔的主力舰队,他们丝毫不知英国人剩下的24艘无畏舰也跟在后面。

当英国大舰队的无畏舰如黑色巨鲸般,排成了绵延十几公里的战列出现在北方天际线时,舍尔知道这次算是栽了,再不撤退恐怕凶多吉少。随后双方斗智斗勇,一个亡命跑,一个锲而不舍地追,期间又发生了几次交手,最终德国公海舰队还是全身而退。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4)

令对手绝望的战列舰编队

日德兰大海战英国损失3艘战巡、3艘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德国损失1艘战巡、1艘前无畏舰、4艘轻巡、5艘驱逐舰。从纸面上看貌似德国人占了便宜,但是真正的赢家是英国人。英国用微不足道的损失捍卫了自己的制海权,并将德国大舰队永远封印在了锚地,成为“存在舰队”。

德国公海舰队有机会获胜吗?

日德兰海战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列舰之间的决斗,总是令大炮巨舰主义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其中有些支持者们总觉得德国公海舰队输的有些冤枉,假如德国人的无线电报不被英国截获,导致英国大舰队比德国人还早两个小时出发的话,德国人估计会一举歼灭英国3支战巡分舰队的9艘战巡。例如日德兰海战中,双方前锋遭遇后,希佩尔将英国人一顿胖揍,击沉了英国“不倦”号和“玛丽王后”号2艘战巡。假如一对一的话,英国人不是对手。

这么说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第一,德国火炮虽然口径偏小,但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制造工艺更好,其生产的305毫米50倍口径主炮,综合性能同英国维克斯公司的343毫米45倍口径主炮不相上下。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5)

装备了10门305毫米50倍口径主炮的德国“凯撒”级战列舰

第二,英国主炮使用的被帽穿甲弹引信延时为0.006-0.03秒,由于主装药是过于敏感的苦味酸,击中目标时很容易提前爆炸导致破坏力不足。而德国穿甲弹引信延时为0.25秒,主装药是钝感TNT,往往能穿透目标后在内部爆炸。因此德国炮弹威力更好。

第三,英国当时使用的是合像式测距仪,比较适合测算中近距离目标。德国使用的是体视式测距仪,更适合测算远距离目标。因此德国在观瞄火控系统方面也有优势,可以在更远距离获得高命中率。

英国体系的完胜

上面三条论点看起来都挺有道理,但是太过片面。现代战争早已不是一种战术、一样武器就能决定胜败的时代,而是体系的较量。英国作为传统海上霸主,具有德国这种传统大陆国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优势。

英国大型军舰起初都只由几家海军造船厂建造,但是进入铁甲舰时代之后,随着订单激增和技术革新,海军不得不把一些订单交给私营造船厂。而私营船厂由于可以接外国订单,高额的利润又反哺于设备升级和技术研发,这就形成了良性竞争。

到了19世纪末,如阿姆斯特朗、维克斯等几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军火巨头,能独立完成大口径舰炮、特种装甲钢、动力、舰体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并且很多技术在业界都处于领先地位。这种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高水平体现,德国被拖进无畏舰军备竞赛后只能越陷越深。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6)

19世纪的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

英国人长期积累的的技术优势不是一点半点。例如著名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由于首次装备燃油锅炉,最大航速已经到了25节,这在日德兰海战中优势相当明显。再就是不断推出比对方口径更大的舰炮来压制对手,来弥补工艺上的不足,同样也是“伊丽莎白女王”级装备了8门381毫米42倍口径主炮,足以藐视群雄。而德国人虽然使用的都是50倍口径主炮,同口径下威力更大,但正是复杂的工艺导致产量受限,一战爆发前其装备的主炮最大口径也只停留在了305毫米。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7)

装备了燃油锅炉和381毫米主炮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到一战爆发时,英国一共完成了20艘无畏舰和9艘战巡,德国完成了14艘无畏舰和4艘战巡。英国不但在数量上保持了海军大臣丘吉尔宣布的“一强标准”(主力舰数量超过德国60%),而且总体技术含量也比德国强(战巡防御确实弱了些,这一点不吹不黑)。

因此到了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部确认其主力舰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占据优势,就把大部分船厂的建造余力投入到辅助舰艇和商船中,用来维持各殖民地向大不列颠岛“输血”的生命线,这就是强者的自信。

日德兰海战未能突破大西洋(轰轰烈烈的日德兰大海战)(8)

曾经的德国公海舰队,也是威武雄壮

所以说,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输的并不冤。一味地同占有绝对优势的体系创建者展开军备竞赛,最后只能被拖垮,百年前的德国是这样,二十年前的苏联同样如此。只有在自己占优势的领域另辟蹊径,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强者之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