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

数学上的极值,是一个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最大值和最小值便可确定函数的范围,判断函数的性质。

历史事件虽不可具体量化,但在其极盛与极衰之间,仍可见其浮沉变化,进而追本溯源,探求差异背后掩藏的真相。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

丝路上的烽火台 图源:摄图网

公元前139年,张骞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凿空西域的旅途,从此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逐渐频繁,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丝绸之路经西汉兴起,东汉、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繁荣,宋元衰落,至明中期闭关锁国后全面封锁,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起起落落。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2)

丝路古道

虽然我们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丝绸之路极盛时期是在唐朝、极衰时期是在明朝,但作为极值的两端,它们之间究竟隔了什么,才能造成这么大的差距?而这些差别,又是怎么样被深刻记录在历史中的呢?

01

规模上,唐是一张网,明是一条线

以下是唐代的丝绸之路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3)

图源:搜狐旅游

唐时在原本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南道三道的基础上增加了众多南北相通的横向线路,这些横向线路将东西走线的各条基本干线联结起来,进而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这也是唐代丝绸之路的最大特点。

此外,唐以前,丝路的东西往来以南道——天山以南地区为主。而唐代时,原本控制丝路北道的西突厥归顺唐王朝,使得唐朝彻底掌握了丝路北道的控制权,与天山以南的南道相比,北道大大缩短了东西往来的距离,同时避免了翻越葱岭的危险,而且因为不用经过波斯控制的范围,可以最快最安全地到达东罗马,大大提高了丝绸之路的来往效率。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4)

克孜尔石窟 图源:文化中国

天山以南的石窟寺大多开凿于唐代之前,如克孜尔石窟就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开通的,属于“龟兹石窟群”。

同时,因为北道的畅通,使得北道沿线的石窟寺也大量开凿,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吉木萨尔千佛洞等,这一时期的石窟也被称为“高昌石窟群”,与时间较早的“龟兹石窟群”共同组成了丝绸之路新疆段石窟。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5)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图源:去哪儿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6)

吉木萨尔千佛洞 图源:新疆风雅颂文化传媒

以下则是明代的丝绸之路,可以看出对比异常惨烈。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7)

明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图源:丝路遗产

明朝初期,明王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虽然并未中断,官方朝贡和民间贸易仍在继续,但陆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和线路大大缩减,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的联系已经断绝,也仅仅只有一条通道可以到达西域,可以明显看出丝绸之路的颓败之势。

02

政治上,唐是绝对控制,明是无暇顾及

唐朝虽然以开放包容著称,但政治上的权威绝对是不容挑战的。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8)

图源:雾中小站

向西,贞观四年,唐太宗打败东突厥,降服西突厥,首先让之前长期占据和侵袭丝路的突厥乖乖听话,之后再设立安西大都护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诸国的管理,保证了丝路的安全与繁华。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9)

安西都护府遗址 图源:百度百科

向北,统一了漠北地区,令其归属燕然都护府管理,联结了西部和北部,让丝绸之路让北面继续发展,扩大范围。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0)

镶金兽首玛瑙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西域的缠丝玛瑙,中亚细亚的来通造型,旧唐书记载“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此物应是朝贡之物,体现了唐朝在西域、中亚的权威力量。

向南,与吐蕃和印度缔结良好关系,保持了青藏高原与南疆之间相通的道路,同时开辟出吐蕃-尼泊尔一路,使佛教的交流更加畅通。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1)

唐·阎立本 《步辇图》,故宫博物院藏。内容反映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总之一句话,对于唐朝来说,能好好谈的就交个朋友,不能好好谈的就直接武力统一,不论怎样,一定要确保对丝绸之路的绝对控制。

此外,唐王朝还在丝绸之路的沿线设置驿所,配备马匹和实物供来往丝绸之路的官员和商贾使用,给予了丝绸之路充分的物质保障。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2)

高昌吉利铜钱,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古高昌国钱币,汉隶字体,中国传统货币造型,具有明显的汉化特色。

而明代明仁宗登基后,下诏停止四夷差使,之前派遣出使西域的使臣也被召回,明朝再也没有与西域各国往来友好,再加上之后明朝国力渐衰,兵力都用来防备蒙古,对于西北的控制力也在逐渐减弱,对哈密的收复也有心无力,整个西北边界只能从哈密退往嘉峪关,在丝绸之路上失去了话语权。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3)

明代疆域图 图源:地图帝

03

文化上,唐是石窟林立,明是寥寥无几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交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可以说失去佛教,丝绸之路将丧失一半的光芒

汉时佛教已由丝绸之路传往中国,但这个外来宗教在此时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和认可,儒教仍然占据着社会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世家大族和百姓都急需心理安慰,佛教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虽然释迦牟尼本人不主张设立偶像,但马其顿东征后,将古希腊造像艺术带入印度犍陀罗,佛教塑像被创造出来。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4)

印度阿丹陀石窟群 图源:互动百科

石窟,这种独特的佛教建筑模式也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开始了它在中国的艺术之旅。

至今,一座座石窟仍然矗立在古老的丝路之上,成为文化交流的最好记录。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5)

佛教东传示意图

其中,甘肃素有“天下石窟在于陇”的美名。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是西域通向中原的黄金地段,甘肃石窟在丝绸之路石窟中具有开凿早、规模大、跨越时间长等特点。

真正统计起来,你会为唐文化的力量惊叹!在甘肃石窟中,敦煌莫高窟490个洞窟中有210个唐代洞窟,接近洞窟总数的一半;庆阳北石窟296个窟龛中唐代的有198个,占了三分之二。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6)

莫高窟023窟主室 图源:数字敦煌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7)

庆阳北石窟 图源:携程@娴雅小溪

除此之外,甘肃地区还有瓜州榆林窟025窟、九泉文殊山石窟、民乐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这些唐代洞窟在整个甘肃石窟中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气魄之雄伟,都堪称历代之最,足以说明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繁盛。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8)

左上:榆林窟025窟主室 图源:数字敦煌;

右上:文殊山石窟 图源:艺旅

左下:天梯山石窟 图源:《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

右下:炳灵寺 图源:摄图网

而这些唐代石窟中的塑像,往往面容圆满端详,身躯雄健饱满,神情庄严慈祥,佛像亲切、有人情味,国家的富足与昌盛在佛像之容上一览无余。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19)

麦积山石窟 图源:摄图网

明代的,很遗憾,在甘肃众多石窟中都查无此窟,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造像活动也在明代停止了。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20)

数字敦煌洞窟列表,无『明代』选项

莫高窟最晚的元代洞窟由于丝绸之路的繁华不再,没有技法娴熟的工匠和稳定的资金支持,洞窟规模小,绘画技法与之前也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时候的甘肃石窟就已经走向没落了。

极衰和极盛的关系(丝路的极盛和极衰)(21)

莫高窟003元代洞窟 图源:数字敦煌

足以见得,丝绸之路的极盛和极衰时期,中间相差的是两个朝代对于丝绸之路的认识和维护。

国家对于丝绸之路的控制和支持是丝绸之路畅行的基础,而国家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以及对于外交的重视则是丝绸之路畅行的保证。丝路的繁华被永远地印在了历史里,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传奇

如今重新踏上这条古老的道路,用脚丈量丝路极盛和极衰时期的差异,看着这些古老的石窟所绽放的艺术光芒,想象着这片土地曾经的金戈铁马,或许才能算是真正地读懂了丝路。

-END-

编辑|李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