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

简介:

目前纳入国保范围的唐塔有58处,其中云南省有六处,分别是大理市的佛图寺塔、大理市的弘圣寺塔、楚雄州大姚县的大姚白塔、昆明市的惠光寺塔、大理市的崇圣寺塔和大理州祥云县的水目寺塔。

位置: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

佛图寺塔: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


弘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仅一里许。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7)


大姚白塔:位于云南省大姚县西城门外的宝顶山顶。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8)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9)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0)

惠光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东寺街原慧光寺(西寺)内。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1)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2)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3)


崇圣寺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4)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5)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6)

水目寺塔: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马街乡水目山水目寺前。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7)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8)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19)

建筑年代:

佛图寺塔:建于唐代南诏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

弘圣寺塔:建于大理国早期

大姚白塔:始建于746年(唐代天宝年间)

惠光寺塔: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

崇圣寺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

水目寺塔:始建于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

建筑形制:

佛图寺塔: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高30.7米,塔身方4.5米,四壁厚1.4米、中空1.3米。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0)

塔座为两层台基,塔门东向。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1)

塔内壁中空呈筒状,通至十二层,第一层至四层呈直砌,第五层开始逐层收分。塔身每面均砌有佛龛。双层东西设佛龛,南、北设券洞,与塔心贯通,逐层交替上升。塔身内空,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塔门为方形洞门,洞门上用横木作过梁,这是南诏时古塔的特点之一。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2)

塔刹由葫芦宝伞及铜铃等组成。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3)


佛图寺塔造型古朴,具有典型的南诏时期佛塔风格。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4)

弘圣寺塔:

为十六级方形密檐式空心实塔,塔高43.87米,是大理地区保存较早的砖石结构佛教建筑。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5)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6)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7)

弘圣寺塔全塔分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有基座三台,均为正方形,以石垒砌四壁,各台之间有石阶相通。第一台基座高1.5米,边长22.48米;第二台基座高1.2米,宽13.62米;第三台高1.1米,边长9.53米。弘圣寺塔第一台石阶在南面,第二台石阶在东面,第三台石阶在西面,直对塔门。塔下部3米石砌,3米以上砖砌。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8)

底层塔身6米见方。底层正西面有青石砌成塔门,塔门低矮,圭角式,其上镶浅浮雕的佛像5尊。东、南、北三面各劈假卷门一道。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29)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0)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1)

弘圣寺塔内空筒分上下两层,底层塔心室中央原竖有木柱一根,明代即被盗走,嘉靖二十四年由郡守依原样补配。文革期间,明代之柱又被盗走。底层塔心室穹隆顶上部仍为空筒结构,但不能登临。其中置木梁二十根,分十层,每层两根,横竖相列,仰视为“井”字形,其作用为支撑塔壁的结构部件。

弘圣寺塔塔身中间略大,上、下略小。塔身逐层收分,塔檐用砖六层叠涩砌成,出檐二尺。在各层塔檐逐级收缩,层宽与高度逐级缩小,每层塔身向正中开券洞二孔,佛龛二孔,各层互相交错,左右各有凸起亭阁式塔一座。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2)

弘圣寺塔顶四角原有的四只金翅鸟,现已不存。塔刹宝顶高三米余,塔刹装置在塔顶覆钵上,上为仰莲,再上为七层相轮,相轮上为八角形伞状宝盖,再上为葫芦形火焰珠宝珠。壮观无比。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3)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4)


弘圣寺塔与崇圣寺千寻塔、佛图寺塔同为方形密檐塔,具有唐代佛塔特征。其与前两者仍有较大区别:1)空筒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底层塔心室设木柱;2)叠涩出挑较短;3)檐下未砌出内凹曲线,略显僵直。

大姚白塔:早期翠堵坡砖塔,塔高18米,基座边长2.2米。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5)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6)

基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高3米,边长2.2米;塔身呈八角形柱体,高4米,玉柱挺立,渐上渐收,形成下粗上细之势。塔身高约8米,由梵、汉文字砖砌成,汉字砖刻有“大佛顶”、“八大灵塔咒”、“十方诸佛镇塔咒”、“资益谷塔咒”、“阿众佛灭正极咒”、“尉迟监造”等文字。塔身中段砌成十二层密檐,将承受面扩展开来;上段建圆锤形塔身、顶端浑圆。塔身与塔顶犹如击磬之锤,所以大姚白塔也叫“磬锤塔”。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7)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8)

惠光寺塔: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通高35.80米。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39)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0)

塔基为三层方形座,塔身第一层较高,边宽6.95米,南面辟门,入内有一方形斗室,攀梯可登塔。二至十二层四面皆辟券洞,内置小龛,供石佛一尊。券洞两侧饰浮雕小塔。每层以青砖叠涩出檐。第八级最宽,向上逐级收分,外轮廓线呈弧线形。顶部四角各立一迦楼罗。塔刹由相轮、伞盖、牟尼珠和葫芦状宝顶组成。惠光寺塔虽经历代维修,仍保持唐代佛塔的建筑风格。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1)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2)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3)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4)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5)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6)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7)

崇圣寺塔(大理三塔):大理的标志性古建筑。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8)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49)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0)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1)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2)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3)

千寻塔(大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4)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5)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6)

塔基基底至上层台面2.35米,至塔心地平4.55米。基础底面积约190平方米,为塔身截面积二倍余。地基红粘土夯实,深约1.4米,上铺河卵石一层,厚30厘米。满砌基础砖七层后收台,外错三级,宽2.04米,高2.35米,上层台基内收一级,宽48厘米,高4.24米。塔心红土地基上有径2厘米圆孔一眼,深1.34米,是建塔定位标识。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7)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8)


塔身宽9.85米,约为塔身高的1/6。第一层高12.04米,二层以上骤变低矮,层高仅66~110厘米。2~14层塔身(不包括塔檐)贴面砖一层,砌法先自塔身下部与塔檐连接处包砌平座,贴塔身包砌顺砖一周,上顶菱角牙子,高度70~120厘米。贴面砖44×20×5.5厘米,光平无纹印,白灰浆胶结。

塔檐结构,先自壁面叠涩一层,上施菱角牙子一层,再上单砖迭11~14层。悬挑深度69~136厘米。塔檐断面略有凹进,呈“枭线”。檐头上缘至两端向上反曲28厘米,各层塔檐叠涩层数、出檐深度均不同,呈现的弧形外轮廓线。

塔心3.27×3.35米,四壁垂直,形若空井。至15层收为方形覆斗式穹窿顶。顶盖石质,20×20厘米。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59)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0)

16层塔檐以上收成方形须弥座,上承覆钵塔刹。须弥座高1.23米,上宽2.56米,下宽2.96米。柬腰包砌条砖一层,厚59厘米。覆钵大口向下,底径2.28米,钵底向上收缩成一直径50厘米的圆口。覆钵通高1.07米,壁厚1.5厘米,钵上阳刻八叶莲花纹图案。覆钵外围裹八格扁铁圈盘,扁铁4.5×1.8、4 x 0.7厘米,锻打铆接,形状似覆钵。扁铁上有等距规整铆钉孔,据佛图寺塔塔刹形象分析,该圈盘外裹紫铜鎏金莲瓣。钵面上埋铸铁挂环8副,分内外两圈,外圈四环上立“铁柱”固定伞盖,内四环拉铁链。覆钵里面,中心柱基座部分是一个深3.47米,35厘米见方的铜柱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残长1.1米,连中心柱,下节长2.77米(包括接口搭接部分)。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1)

南北小塔: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2)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3)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4)

上层台基宽9.4米、高1.85米。下层宽12米、高40厘米。浆砌片石白灰构缝。单阶十级西向。塔基深2.9米,上1.9米较为规整,距塔身约50厘米,基本垂直。排砖方式以顺、丁砖。1.9米以下改为45。斜铺,逐层放脚。基底面积约80平方米,是塔身截面积的2.5倍。按型制分析,该塔台基原似砖砌须弥座,上承塔身。

第一层塔身宽5.36米、高4.4米。2~10层塔身高1.3~0.6米。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嵌碑,文字漫漶不辨。二层八面券龛,高70厘米、宽31厘米、深33厘米,内供红砂岩石雕立佛、坐佛各一尊。三层以上塔身装饰有三种,3~7、9层依次塑砌单层、三层,方形、圆形、五面形塔形龛,龛内原供铜佛一尊,高15厘米,结伽趺坐,通肩大衣,螺髻。造像手指纤细,施无畏印。八层东西、南北向砌置券洞,直通塔心。其余四面假直楞窗,高42厘米、宽52厘米,每窗五楞。第十层窗、龛相间。平座形式两种。2、3、5、7、9、10六层施莲花座,其余三层作斗棋平座。八角葫芦状倚柱。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5)

塔心方形,净空80厘米。基座上皮(即首层塔身底)开始空心。至第八层收顶,以上实心。

10层塔檐檐口以上内收119厘米砌八角刹座,高50厘米。塔刹高4.85米,中心柱方形铁柱,固定端埋深2.68米、通长7.48米。柱底10×10厘米、柱头2×2厘米。为了增强中心柱稳定,塔刹基座以下的砌体内埋置20~23厘米大条石三层,层距55.71厘米。条石中心凿孔固定铁柱。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6)

塔刹由三层葫芦一层伞盖组成,葫芦直径自上而下分别为69、82、100厘米,紫铜鎏金。伞盖残,依南塔径约2米有平出无升起,形若伞状。脊端饰桃形鎏金面叶,八角垂铜带,断面420.8厘米,鎏金,各悬挂铎铃8只。

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了。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7)

水目寺塔:水目寺塔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9米,塔身下砌台基两层,下层台基为方形,边长15.2米,高1.15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第二层台基呈八角形,边长2.2米,高1.2米,上为砖砌双重莲花基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第二层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顶形。塔身第一级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23幅,画幅高2.38米,宽2.63米,画面虽已剥蚀不清,但尚可隐约分辨是23组佛教题材造像组成。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8)

在塔的方形台基上分别排列有48个石柱础,柱础的排列为四周檐柱20棵,内侧金柱20棵,而塔身四角各有角柱2棵,计8棵。说明在塔的底部曾经建过双重廊庑,也就是俗称的“寺抱塔”。即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环形殿宇,把塔围住,塔尖从殿顶伸出,很是独特。现塔殿已毁,仅留下塔基上的48个石柱础。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69)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70)

建筑价值:

佛图寺塔:吸收了中原地区唐塔的风格,也深具南诏地方特色,造型与千寻塔类似。

弘圣寺塔:16级偶数塔,离崇圣寺塔比较近,造型也与千寻塔类似。

大姚白塔:造型在云南独一无二,且历史久远,相传为唐天宝年间进入滇中地区的吐蕃所营造,所以对研究西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惠光寺塔:昆明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文化价值。

崇圣寺塔:大塔为唐塔里最高建筑,大塔16级,小塔10级这种偶数层数设计也是唐塔里比较少见的。

水目寺塔:曾建有滇西之首及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

唐朝古典小品(唐朝-小品-云南六唐塔)(71)

南诏密檐塔整体造型虽基本借鉴了同时期汉地密檐塔的造型,但又融合有南诏国自身的审美趣味:南诏密檐塔并不像汉式那样从第二层就开始收分,而是从塔身中部才开始收分。塔身最宽处位于塔的中部,整体呈抛物线状的流线型,使得造型更加飘逸而优美。此外,南诏佛塔塔檐的檐角普遍翘起,纵切面皆呈现出两端起翘的弧线形,这与内地檐角向下的直硬结构也不近相同。这些外观设计的改进使得南诏佛塔并没有因为他们高大的形体而产生沉重的压抑感,反而给人以一种向上飞升的灵跃感。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以天数为阳是为奇,以地数为阴是为偶,塔作为古代唯一顶天立地的建筑类型,设计深受这种思想所影响:塔基与地相接故边数为阴即偶数,塔身上接于天故层数为阳即奇数。而南诏佛塔并未受到这种思想的限制,有着例如千寻塔、弘圣寺塔这些塔层数为偶的情况。当然,由于南诏佛塔均由掳自汉地的工匠所建设,也不排除是这些工匠蓄意的“报复”行为。

南诏佛塔地基均为砖砌或石砌,砖上刻或摹印梵文、古藏文的经咒,以咒文镇塔,增强其镇水功用的效力。此外,南诏的佛塔均未设置地宫,塔内保存的佛家珍宝均贮于塔顶或塔身基座内,这一点与内地佛塔的构造截然不同。

平面布局方面,南诏佛塔的位置与当时汉地寺院的布局一致——佛塔位于寺院建筑群的前方,且大理地区的佛塔同时遵循了洱海周边的建设风俗,以面朝洱海方向为正向,将佛塔建设于寺院最东,同时将塔门面向东侧设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