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

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1)

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2)

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3)

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4)

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5)

甘州的钟鼓楼(观阁的钟鼓楼)(6)

久居观阁的人对钟鼓楼自然耳熟能详,从小我就纳闷,山丘上根本没有阁楼,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顾名思义钟鼓楼是古时安放钟、鼓报时工具的楼阁建筑,应该先是钟楼、鼓楼各一座,近代来合二而一,一般矗立在繁华的都市,比如南京有个鼓楼区。而前锋区代市镇有货真价实的钟鼓楼,楼高三层,顶层为亭阁式,六角攒顶,飞檐翼角,类似城楼建筑形式。“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古时没有钟表报时,靠晨钟暮鼓提醒人。

观阁的钟鼓楼现在成了大岩寨群的代名词,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一座楼,山丘为何取名钟鼓楼?由于编观阁志的原因,笔者走访不少八十多岁的老人,才得知原来东门口北面的山丘上,曾建有修有一座攒尖式六角亭,檐角高翘,展翅欲飞,勾心斗角,飞霞流丹,雕梁画栋。亭高约6米,梁上悬挂着一只口径1米,高1.5米的大铁钟。有个汪老头司职敲钟,他有一个怀表,临到点时,就来到凉亭,站在亭中的石头上,扬起铁棒敲打铁钟。敲钟有讲究:先敲几下是“打散钟”,提醒人们报时了;再有节奏的敲打称为“打点钟”,敲一声代表一个小时。声音清越宏亮,穿透力强,震耳悠扬的钟声飘荡在小镇上空,方圆十里可闻。惜乎上世纪六十年代“四清”时,铁钟不知所踪,凉亭年久失修,也坍塌了,名称却因袭了下来。

历史上观阁镇为广安县重镇,有“一代二花三观阁”之称,临近渠江的温江、石盘沱码头,为农副产品集散要津,商贾云集,富户环居。大岩寨、曾家寨、胡家寨三寨连成一个整体,宛如一字长蛇阵,由南向北展开,成为观阁场镇的天然屏障。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广安有个观音阁,三个寨子连一砣,哪个胆敢来侵犯,定叫敌人跑不脱。”山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端平二年(1235),距今七百多年,作为大良城东面的山寨堡垒,与宋元军交战的著名古战场大良城遥相呼应。

大岩寨岩寨突兀于砂石村与兴利村之间,南、西、北三面寨下为平坝,东面只有一条石板路水巷子(当时叫尿巷子)由场镇通向寨子,拾级而上共有300余级石梯,东门口为进入大岩寨的唯一通道。寨门高2.9米、宽2.1米、深4.2米,为双层石拱寨门。寨门的门栓为坚硬圆木,直径18厘米,除木门门栓外,均保存完整。解放前,大岩寨四周皆有城墙和碉堡,寨上亭台楼阁俱全,设东南西北四门。大岩寨位居首端南方。城门上曾建有一间木房子供乡丁站岗、放哨,以一柱时辰香为界,轮流换岗休息,白天打开寨门,供乡民自由出入,晚上寨门关闭,没有特别许可,概不放行。

曾家寨突兀于合福村与砂石村之间,背倚大岩寨,南连胡家寨,西南面有一条石板路进寨,共56级石梯,新修寨门用条石砌成、拱形,高2.45米、宽1.6米、深1.6米,为单层寨门。

胡家寨位于尾端,为最北端的寨子,寨子北西南三面属石崖绝壁,在三个寨子中尤为险峻。寨门位于寨首的东面,高2.65米、宽1.65米、深1.65米,为条石拱形寨门。从东面进入寨门,需攀登90级石梯。胡家寨向西延伸为鹞子岩,山势陡峭;向南就是杨家沟,深沟大壑,建有东西南三门(北面地势陡峭,不便通行)。

三寨中大岩寨与胡家寨最为险要,曾家寨居两寨子之间,建有东西两道城门,三个寨子互为犄角,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一个寨子遭到攻击,其他两个寨子就立即驰援。

清朝初期,匪患严重,观阁居民为防匪患,于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重新修建大岩寨、曾家寨、胡家寨。每个寨均有寨门及条石堆砌的寨墙,迄今寨墙还零星可见。除胡家寨三个寨门完好外,其余两个寨只有东门(正门)尚存。三寨正门(东门)均在,共有数百亩良田,还有水井、山泉,供人畜饮用和灌溉庄稼。当地一些富绅、官员还在寨子上安家置业,如遇土匪侵扰,就纷纷进入寨子中避难。大岩寨为张晋昌主持修建,曾家寨、胡家寨主要为曾、胡两个家族修建。

1948年,共产党地下组织在观阁举行“七八起义”,华蓥山游击队曾屯兵大岩寨普子垭,围攻大岩寨下国民党镇公所,大岩寨传承着红色文化的基因。

大岩寨除钟鼓楼外还有多处遗址,其西北方,还曾建有“龙门凤阁”之称的观音阁庙(观阁镇砂石村一组村民游开林住宅所在院子,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庙宇宏大,香火缭绕,观阁镇因此而得名。冯家院子,建于清光绪年间,曾为合福村小学,三合院农居,穿斗结构排列木瓦房,小青瓦悬山式屋面,檐廊还有瓦当,正堂屋三间,有六米多高,开间二十多米,恢弘大气,两边的偏旁各二间,院坝很大,占地约一亩约,青瓦白墙,具有浓郁的川东民居的气息,只是年久失修,竹篾夹板墙壁破漏,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张家院子为张晋昌出资修建,北面正朝门恢弘大气写有“萟(萟同艺)苑”两字,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进朝门过二层门楼,就来到院坝,院坝的南面为三层碉楼(现只有底层),院坝西面为二座正堂屋,前面一座己撤。南面厨房有一个深三米多面积十平方米左右的石砌天井盛了半池水,用于防火灾,四面有石砌围墙。大岩寨下有一口百年古井,人称方井,水质优良,一年四季从未干涸。民间集资重新修建的卧佛寺也位于胡家寨东门口。

大岩寨群人文底蕴深厚,人才辈出:

唐文渊(1908—1949),名孝农,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2月,唐文渊赴华蓥山检查指导武装起义工作。他为支援武装起义,典当了家中90挑田(20亩),变卖500石稻谷,将所变现金一部分用于党组织建立联络点开办“三友茶社”,另一部分用于购买起义急需的武器。8月11日武装起义失利后,唐文渊转移到重庆重华学院任副训导长兼生活指导主任,农历9月29日,唐文渊在去北碚为游击队购枪时,途中遭特务逮捕,后囚禁于重庆渣滓洞,1949年11月27日慷慨就义。

张晋昌(1894-1944),原名张德全,字晋昌。16岁就读于广安县立中学,后考入四川督军熊克武部下郑启和所办的“巴州讲武堂”。结业后,任熊克武部队少尉排长,军阀混战中被杨森收编,历任国民革命军20军第一混成旅一团团长,副旅长,少将旅长,岳池县县长等军政职务。受新式教育影响,加上讲袍哥的江湖道义,同情革命,1933 年初夏,在渠县之北佛楼寺,与红军对峙,取得默契,未发生过激战。1934年1月,任岳池县县长期间,以清理积案为由,解救共产党人陈联诗等人;同年6月采用“卡”和“推”等手段,不给清共委员会经费,取保释放四十余名革命者和进步人士。为官清正廉洁,纠正许多国民党前届政府积压的冤假错案,深得民心。1934年岳池县大旱,曾义赈劝募,施粥饥民,深受爱戴。因官场黑暗,遭人诬陷,被军阀杨森撤职查办,差点被杀头,后保释出狱。虽值盛年,淡出官场,不谋仕进。在观阁袍哥界很有影响力,任宏汉公社的社长,1942年被推选为广安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出任县食盐购销处总经理,并与袍哥界人士合伙经营工商业。创办“福安钱庄”,任董事长,在北踣区办“星汉化工厂”,曾暗中为地下党领导的重庆新华报社提供纸源。热心办学,创办私立正蒙小学,赞助过何鲁创办的载英中学。1944年染肺疾而终。

曾国杰(1911-1998),1928年考入杨森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在泸州举办的讲武堂。1949年调至国民革命军44军150师任师参谋主任(正团级)。1949年12月,追随周之再率领国民党150师在泸州、隆昌之间的胡家市红土地宣布投诚起义,之后,150师在嘉定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三十师。1952年回到家乡务农。文革”期间,因是国民党军官而屡受批斗。1978年给予落实政策。1980年,加入观阁老年协会,从事调解工作为政府排忧解难,后增补为广安县第五届政协委员,1982年当选为广安县人大代表,1985年广安县第六届政协委员。

而今,钟鼓楼山丘上又多了一个“活愚公”——李兴坦老人。曾患有癌症的他,现74岁了,生活极其节俭,可他却出力、出钱,坚持十年,在山丘上义务植树、修路、添石桌石椅等设施,竭尽所能要把钟鼓楼打造成为一座小型乡镇公园。这些年,他植树、修路义投工数千个,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他常用铁錾、铲子、锄头等工具,修缮、开凿、拓宽山路。他还投入数万元,买花草树木添设施。他铲掉山丘上原有刺桐、杂木等植被,买来黄葛树、香樟树等风景树种,对树木进行升级换代,共义务植树300余株;他请工人搬运石料,在山丘开阔处安放石椅、石桌,可供三百人同时坐下休息;他还种花裁草,进一步美化环境。现在,镇上的人闲暇时都爱来山丘上走走。

钟鼓楼拥有天然的丘陵地貌,白墙青瓦农家小舍点缀其间,池塘波光粼粼,茂林修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花团锦簇,好一派川东田园风光。山上空气清新,氤氲着草木香气。站在山顶处可以把全镇风貌尽收眼底,让人顿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加之有许多文化遗址,如果进一步开发、打造,定会是前锋广安乃至成渝周边人们乡村游的好去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