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1)

《楚辞新注》摘选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2)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3)

《九辩》(节选)

在文学史上往往屈宋并称。从今天的观点看,宋玉的成就虽然远不如屈原,但仍不失为大家。但宋玉的生平事迹,历史上却记载得很少。最可征信的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又《汉书·艺文志》说宋玉是“楚人,与唐勒并时,在屈原后也”。和《史记》所记相同。刘向《新序》说他“事楚襄王而不见察,意气不得,形于颜色”。王逸《楚辞章句》说:“《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可见宋玉的时代稍后于屈原。在楚襄王朝做过小官,意气不自得,被贬去职。据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考证,他“至楚幽王时,年逾六十;因秋感触,追忆往事,作《九辩》以寄意”。

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十六篇,现在保存的只有《九辩》、《招魂》(见《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见《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见《古文苑》)十二篇。这十二篇中《招魂》本是屈原所作,《风赋》以下诸篇都不同程度有伪托的嫌疑,可确定为他的作品的只有《九辩》一篇。(明焦纮、清吴汝纶曾认为是屈原所作,但理由不充分。)

什么叫“辩”呢?王逸《楚辞章句》说:“辩者,变也。”《周礼·大司乐》郑注:“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所以“变”或“辩”,犹如唐宋乐曲之所谓“遍”。王夫之《楚辞通释》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遍应是乐曲的组成部分。

《九辩》的内容,王逸认为是“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纯属揣测之辞。宋玉和屈原并非师生关系,绝无哀悼他的老师之意。《九辩》中的悯惜之情,都是宋玉自悯,是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写自己的感慨和愁思,和屈原的《离骚》相似,是自叙传性的长篇抒情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慄兮若在远行[1];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泬寥兮天高而气清[2];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4)

兮收潦而水清[3]。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4];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5];

坎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6];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7];惆怅兮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5)

漠而无声[8];

雁廱廱而南游兮[9],鹍鸡啁哳而悲鸣[10]。

独申旦而不寐兮[11],哀蟋蟀之宵征。

时亹亹而过中兮[12],蹇淹留而无成[13]。

[1] 憭慄,凄凉。若,语助词。

[2] 泬(xuè血)寥,空旷清朗的样子。清,古本作“”,可从。《说文》:“,冷寒也。”

[3](jì liáo寄聊),一本作“寂漻”,可读作“淑漻”。淑、漻,都是水清的状态。潦(lǎo老),雨后地面积水。收潦,雨水退尽。夏天水涨而浊,秋天水退而清。这句是说秋水潦竭而特别清澈。

[4] 憯,同“惨”。欷(xī希),叹息。薄寒,轻寒。中,读去声,伤的意思。

[5] 怆怳(huǎnɡ晃),失意的样子。懭悢(lǎnɡ朗),愁恨。去故就新,指别离。

[6] 坎廩(lǐn凛),一本“廩”作“”,坎,即坎坷,指遭遇不顺利。失职,指削职被贬的事。

[7] 廓落,孤独。友生,知己的朋友。

[8] 漠,即寂寞。

[9] 廱,即“雍”字。雍雍,雁叫和谐声。

[10] 鹍鸡,一种鸟名,像鹤,黄白色。啁哳(zhā渣),声音繁细的样子。

[11] 申旦,从夜到明、通宵。

[12] 亹(wěi伟)亹,运行很快的样子。

[13] 蹇,楚地方言,发语词。淹留,久留。

悲忧穷戚兮独处廓[1],有美一人兮心不绎[2];

去乡离家兮徕远客[3],超逍遥兮今焉薄[4]?

专思君兮不可化[5],君不知兮可奈何!

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6]。

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

车既驾兮朅而归[7],不得见兮心伤悲;

倚结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6)

兮长太息[8],涕潺湲兮下霑轼[9]。

忼慨绝兮不得[10],中瞀乱兮迷惑[11]。

私自怜兮何极[12]?心怦怦兮谅直[13]。

[1] 戚,读作“蹙”(cù促),一本也作“蹙”。穷蹙,处境穷困。廓,孤寂空虚。

[2] 有美一人,宋玉自谓。绎(yì义),“怿”的假借字,喜欢,愉快。

[3] 乡、家,应指郢都。徕,读作“来”,一本也作“来”。来远客,来做远客。

[4] 超,远。逍遥,浮游的样子。薄,通“泊”,止息。

[5] 君,指楚王。化,变。

[6] 憺,通“惔”,火烧。食事,饮食之事。这句是说心中烦闷焦虑,忘却饮食。

[7] 朅(qiè怯),离去。

[8](línɡ零),古代的车厢前面和左面、右面用木条构成的方格。因形似窗棂,所以叫结。

[9] 轼(shì士),古代车前用以扶手的横木。

[10] 忼慨,即慷慨,愤激。这句是说愤激之极而不可抑制。

[11] 中,心中。瞀(mào茂)乱,昏迷错乱。

[12] 极,穷尽。

[13] 怦(pēnɡ烹)怦,忠诚的样子。谅,固执、坚持成见。这句是说内心忠诚而正直不阿。

《吊屈原》

《吊屈原》是西汉贾谊所作。贾谊赋今天保存的有《惜誓》(见《楚辞章句》)、《吊屈原》、《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旱云赋》(见《古文苑》)、《簴赋》(不全,见《艺文类聚》四十四)。其中最好的是《吊屈原》,但不知为什么王逸《楚辞章句》中未收,到朱熹《楚辞集注》才把它增补进去。

贾谊一生的遭际和屈原很相似。十八岁便以能诵《诗》属文闻名于洛阳。后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之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他请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等。文帝又想让他做公卿,遭到臣僚们的谗害和反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適(同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谊和屈原的命运是相同的,而且又谪居屈原自沉之乡,他在思想感情上和屈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刚渡湘水,便为文吊屈原。这表现了他对屈原的深切的追念和哀悼,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愤慨。在他身上,我们看到屈原精神的巨大影响。

恭承嘉惠兮[1],竢罪长沙[2]。

仄闻屈原兮[3],自湛汨罗[4]。

造托湘流兮[5],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6],乃陨厥身[7]。

乌虖哀哉兮[8],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9],鸱鸮翱翔[10]。

阘茸尊显兮[11],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12],方正倒植[13]。

谓随夷溷兮[14],谓跖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7)

廉[15];

莫邪为钝兮[16],铅刀为铦[17]。

于嗟默默生之亡故兮[18],斡弃周鼎宝康瓠兮[19]。

腾驾罢牛骖蹇驴兮[20],骥垂两耳服盐车兮[21]。

章父荐屦渐不可久兮[22],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23]!

[1] 嘉惠,指皇帝的旨令。

[2] 竢,古“俟”字,《史记》作“俟”,等待。竢罪长沙,指受命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3] 仄,古“侧”字,《史记》作“侧”。仄闻,犹传闻。

[4] 湛,古“沈”字,《史记》作“沈”。

[5] 造,往。造托湘流,去托湘流以致哀吊。

[6] 罔极,变化无常。这里指谗人的诽谤。

[7] 陨身,丧失生命。

[8] 虖,古“乎”字,《史记》作“呼”。

[9] 伏窜,隐藏。

[10] 鸱鸮,即猫头鹰,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鸮,《史记》作“枭”。

[11] 阘茸(tà rónɡ榻戎),猥贱之称,这里指不成材的小人。

[12] 逆曳,不顺。这句是说圣贤处于不顺之境地。

[13] 方正,指正直的人。植,同“置”。这句是说贤者和小人颠倒易位。

[14] 随,卞随,夏朝的贤者。《史记·伯夷列传》说他能辞让天下。夷,伯夷,殷朝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因为反对周武王灭殷,不食周粟而饿死。古人把他看作清高有节操的人物。随夷溷,《史记》作“伯夷贪”。

[15] 跖,盗跖。,庄。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奴隶起义领袖,旧时视为恶人的代表。跖廉,《史记》作“盗跖廉”。

[16] 莫邪,古代著名宝剑名,吴国所造。钝,《史记》作“顿”。

[17] 铅刀,不锋利的刀。铦(xiān先),锋利。

[18] 默默,《史记》作“嚜嚜”,不自得之意。生,指屈原。亡,《史记》作“无”。亡故,无故遭祸。

[19] 斡(wò卧),转。周鼎,周朝的传国鼎。康瓠,破罂。这句是说舍弃周鼎而珍惜康瓠。

[20] 罢,通“疲”。蹇,跛。

[21] 骥,骏马。服,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匹叫服。这里用作动词,同“驾”。用骏马拉盐车,说明屈才。《战国策·楚策》云:“夫骥服盐车上太行,……外阪迁延,负棘而不能上,伯乐下车攀而哭之。”骏马善跑,却让它负重,才非所用,所以伯乐痛哭。

[22] 父,同“甫”,《史记》作“甫”。章父,殷朝的冠名。荐,藉、垫。屦(jù据),用麻或葛制的鞋。帽子原应戴在头上,却拿它垫鞋,说明上下颠倒,以喻贤愚倒置。渐,销蚀。渐不可久,不久销蚀。

[23] 离此咎,遇此难。这句是说屈原独劳苦而遭此难。以上六句之“兮”字,《史记》都在句中。

谇曰[1]:已矣,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2]?

凤缥缥其高逝兮[3],夫固自引而远去[4]。

袭九渊之神龙兮[5],渊潜以自珍[6]。

偭蟂獭以隐处兮[7],夫岂从蝦与蛭螾[8]?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9],远浊世而自臧[10]。

使麒麟可系而羁兮[11],岂云异夫犬羊!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8)

纷纷其离此邮兮[12],亦夫子之故也[13]!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14],何必怀此都也[15]?

凤皇翔于千仞兮[16],览德辉而下之[17];

见细德之险微兮[18],遥增击而去之[19]。

彼寻常之渎兮[20],岂容吞舟之鱼[21]!

横江湖之鲸兮[22],固将制于蝼螘[23]。

[1] 谇(suì岁),即《离骚》之“乱”,尾声。《史记》作“讯”。

[2] 子,指屈原。壹郁,犹怫郁,《史记》作“堙郁”,义同。

[3] 缥缥,同“飘飘”,轻快的样子。逝,《史记》作“遰”。

[4] 引,《史记》作“缩”。

[5] 袭,重,用作动词,深藏的意思。九渊,最深的渊。

[6] 沕(mì密),潜伏的样子。渊,《史记》作“深”。自珍,自我珍爱。指龙幽隐深藏,不与俗类同游。

[7] 偭,背弃。蟂(xiāo枭),蛟。獭(tǎ塔),水獭。偭蟂獭,《史记》作“弥融爚”。

[8] 蝦,《史记》作“螘”。蛭(zhì质),马蟥。螾(yǐn引),蚯蚓。这两句是说神龙离蟂獭而隐藏,怎能从蝦和蛭螾游。

[9] 圣之神德,《史记》作“圣人之神德”。

[10] 臧,同“藏”。《史记》作“藏”。

[11] 麒麟,古代传说中似鹿而牛毛一角的瑞兽,或云即长颈鹿。《史记》作“骐骥”。系而羁,《史记》作“系羁”。

[12](bān班),《史记》作“般”,盘桓。邮,《史记》作“尤”,罪过。

[13] 夫子,指屈原。这两句是说屈原不如麟凤之高翔远逝,而盘桓不去,故遭灾祸。

[14] 历,经过。《史记》作“”。相,观察、选择。相其君,《史记》作“相君”。

[15] 此都,指郢都。

[16] 仞,八尺为仞。千仞,《史记》作“千仞之上”。

[17] 德,指德政。

[18] 细德,苛细的贪婪追求,指奸佞者辈的行为。险微,《文选》作“险徵”,奸险的验征。

[19] 遥增击,《史记》作“摇增翮”。翮,鸟羽毛的翎管,这里指翅膀。这两句是说凤凰看见奸险的验征出现,便奋然鼓翼而飞去。而去,《史记》作“逝而去”。

[20] 寻常,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汙,积水。渎,小水沟。

[21] 吞舟之鱼,特大的鱼,能够吞舟。岂容,《史记》作“岂能容”。

[22] 鳣(zhān毡),鳇鱼。无鳞,长达四五米。鲸,《史记》作“鱏”(xún寻)。

[23] 蝼,蝼蛄。螘,同“蚁”。蝼螘,《史记》作“螘蝼”,叶韵,可从。《庄子·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为之制。”借喻国小,忠臣无所容,反被谗佞小人所陷害。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9)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10)

“诗词名家讲”丛书目录

叶嘉莹 主编;陈斐 执行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8月出版

1、诗经译注

祝敏彻等译注

2、楚辞新注

聂石樵校注

3、汉魏南北朝诗选注

郭预衡等选注

4、唐诗精华评译

羊春秋评译

5、宋诗三百首

霍松林、胡主佑选注

6、元曲三百首

吴战垒校注

7、明诗三百首

羊春秋选注

8、清诗三百首

钱仲联、钱学增选注

9、历代词萃

张璋、黄畬选注

10、日本汉诗选评

程千帆、孙望选评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11)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12)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楚辞四书五经什么时候读最好(聂石樵先生讲楚辞)(13)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黄佳怡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