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都交易什么(碳交易市场来了)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当日,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碳交易市场都交易什么(碳交易市场来了)(1)

据悉,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这是个啥,怎么碳排放权也可以拿出来做交易?它的目的是什么?

一、碳交易是怎么回事

碳交易里买卖的,并不是真正的“碳”,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很多人听到碳交易觉得很新鲜,其实它不算个新鲜事物。

碳交易市场都交易什么(碳交易市场来了)(2)

“排放权交易”这一概念是一个美国的经济学家最早在1968年提出的,后在1997年12月通过《京都议定书》,提出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机制。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二氧化碳排放权正式确定为国际商品。到了2011年,咱们国家开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首批试点城市一共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

也就是说,碳排放在咱们国家已经存在了10年了,所以,它真的不是个新鲜事儿,以前是各地独立尝试,价格机制都不一样,现在全国统一市场。

二、碳交易市场

碳交易市场也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

碳交易市场都交易什么(碳交易市场来了)(3)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企业每年的碳排放配额为1万吨,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碳排放量减少为8000吨,那么多余的2000吨,就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而其他企业因为扩大生产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配额不够用,就可以在市场上购买这些被出售的额度。

这样既控制了碳排放总量,又能鼓励企业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效等手段实现减排。

三、为什么要建设碳市场

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2)有效发挥市场机制,推动碳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低成本完成碳减排。

3)有助于将技术和资金导向低碳发展领域,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4)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一方面能够为减排降碳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另一方面,将给超额排放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四、碳配额如何确定

碳交易所的交易标的分为两大类:政府分配的碳排放权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究竟是什么?以及配额如何计算?

1)碳配额:就是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额度,初期由相关部门免费发放。

每个企业获得的配额计算公式:机组配额总量 = 供电基准值 * 实际供电量 * 修正系数 供热基准值 * 实际供热量

简单来讲,相关部门通过行业的历史排碳强度确定一个基准线,结合企业的产能情况,就可以知道企业的碳排放额度。

2)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一些经过主管部门申请备案的“减排方法学”,比如新能源、水电、林业碳汇、沼气等254个项目,可以自主申请CCER。

但是重点排放单位最多只可以用5%的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缺口,上海碳交易所初期只允许供应CCER的1%于市场,导致价格低迷。

五、碳排放量如何测量

各个行业的碳排放量测量方法略有不同,但是中心思想大体分为两种,下面以电力企业为例:

1)直接测量:把在线监测的仪器放在电厂烟气的出口测量气体排放量,目前国内没有采用,主要因为这项技术还没有成熟。

2)分部计算:首先测算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排放,用了多少化石燃料、多少煤、多少的燃油等,根据一些经验或实测得到元素的含碳量,最后再把二者相乘就得到直接排放量。

碳价主要受供给和需求同时影响,其中供给总量主要由顶层决定,假如在给定的供给下,需求超出预期,那么碳价就会上涨。

参考欧盟,在碳交易推出的初期,碳价波动不大,但是随着法规的完善,欧盟市场碳价最高点达到380元/吨。

相比之下,我国在试点期间碳 价历史最高点是深圳创下的122.97元/吨。未来随着我国碳交易纳入的行业增多,法规更加完善后,碳价的空间还有很大。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上线,不仅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更将开启一个重构能源行业、制造业进而重新定义经济版图的过程。中嘉和信也将抓住用好这一普惠机遇所提供的倒逼机制强化自我革命,为碳排放贡献力量,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早日实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