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举人是现在什么学历(古人的学历与今有何不同)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古人的举人是现在什么学历(古人的学历与今有何不同)(1)

状元及第

一、什么是科举考试

“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科举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科举考试时间

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即所谓“三月廷试”。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要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第一场考的是八股文,是从四书五经里边选择材料来出题的。第二场考的则是官场应用文,分上下往来的公文和根据提供案例来撰写司法判文两种。第三场考策问,涉及的是具体的国计民生问题,要求考生给出对策和办法。

古人的举人是现在什么学历(古人的学历与今有何不同)(2)

考试场所-号舍

科举考题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因为考题量大,时间长,时常会发生“考死”考生的事件,有的学子无法忍受折磨,投水自杀、悬梁而去。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古人的举人是现在什么学历(古人的学历与今有何不同)(3)

明朝礼部尚书赵秉忠状元卷

阅卷制度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

具体做法是: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相当于在密封处盖骑缝章,防止弥封被拆),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对读)。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试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现代高考所谓“录取”一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夺考生的命运。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

和今天一样,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以清代为例,阅卷时间规定是10天。这10天还包括之前弥封、誊录、对读的时间。其间的吃请又会用去不少时间,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不过三四天而已。因此,那时考官一般一天要评阅二十本试卷,多的三四十本。普通阅卷人员要阅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此即古人所谓“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

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的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得了“高分”——好评语,基本上榜便有戏了。可如果头场考砸了,即便后两场发挥再好可能也会名落孙山。所以那时的考生都特别看重头场考试答题。

二、什么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按照明清制度,完整程序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明清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院试,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可以享受到优厚待遇和司法特权,即生员享受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政治司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官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翰林院编修,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由榜眼、探花授编修(自清代起)。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为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

古人的举人是现在什么学历(古人的学历与今有何不同)(4)

明清科举简表

古人的举人是现在什么学历(古人的学历与今有何不同)(5)

科举考试路线

关于国子监

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明清之世,监生一直有选授官职的可能,一般生员入国子监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等级和规矩,大体有下述几种:地方学校按年向国子监贡送学生教员,称为岁贡选各学校中优秀的廪生、增生入贡国子监,称为选贡在廪生、增生和新入学的附生中在进行优选入贡,称为优贡在各省乡试中未能考中举人,但成绩较优异者,另录入副榜,选取副榜生员入贡国子监,称副贡;在国家庆典或皇帝登基时,或皇帝因其他原因特诏恩赐增加入贡国子监的名额,称恩贡以上岁贡、选贡、优贡、副贡、恩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称贡生,他们可以继续参见科举考试,也可以候选官职。

三、你的学历在古代处于什么水平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庆幸能够读书识字,封建社会普通百姓能上学的少之又少,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概括来说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有以下几点不同:

现代教育所学重点在自然科学与科举制度有天壤之别。

女子不仅能上学,还能做官,封建社会女子不能上学不能做官。

义务教育普及,普通百姓都能上学,全面提高了国民素质,古代能上学的多是非富即贵。

现代教育重点在于提升国民素质,科举考试为了选拔官员。

单从学识层面考虑,你认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欢迎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