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人生遭遇(于谦的人生写照)

——————咏石灰————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描绘,表达了作者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正直清白的崇高人格。

如果不查看资料,还以为这首诗是于谦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感悟,想不到这是他十七岁时所作,年少的于谦就有如此高尚的人生观,让人惊喜。现在读来,这首诗简直是于谦的人生写照,从年轻立志到死也未忘初心,在官场上不同流合污,在朝堂上也不畏惧皇权,历经艰难抵御瓦剌大军保卫京城,却躲不过"夺门之变"蒙冤而死,始终保持着那份正直忠义。

于谦的人生遭遇(于谦的人生写照)(1)

  •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于谦的人生遭遇(于谦的人生写照)(2)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纵观于谦一生事迹,何尝不是“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在佞臣王振掌权时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作风清廉的于谦遭诬陷下狱;在英宗被俘时,是于谦力排众议稳定朝局;在朝廷有难时挺身而出,一介书生身披战甲上战场保卫京城。然而如此忠义政治的大臣还是逃脱不了皇权争夺的迫害,夺门之变受冤迫害,“粉身碎骨”都保持着那份“清白”。

于谦的人生遭遇(于谦的人生写照)(3)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英雄终究会流芳百世,如今我们只能在西湖边缅怀这份崇高人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