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名著(三生石上旧精魂)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众学术书《三生石上旧精魂》,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讲的就是从中国的小说里看佛教文化是怎么被汉化的。

你肯定知道哪吒有三头六臂、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可能也会好奇中国复杂的神仙系统、因果轮回体系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外来的。就像作者说的,中国人善于把外来事物脱胎换骨,并加入自己的东西,将它一步步中国化、世俗化,慢慢地,它们老家可就不好找了。在这一点上,你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化吸收并改造外来文化的功力之深厚。这本书的名字取自唐代传奇小说里的一句诗,全诗大意是说凡事要追本溯源,而不要轻信文人的演绎与兴发。作者用这句诗做标题,就是因为书的主旨是希望为大家拨开一层层的迷雾,为你找到这些熟知文化现象最初的基因从哪来的。作者的办法是研究古代小说里和佛教有关的故事,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东汉为界,观察前后是否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本书的作者叫白化文,这是他给自己取的笔名,意思很简单:姓白的用化名来写文章。看这笔名的风格也知道,他是一位十分幽默可爱的人。白化文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北大人。北大里我们说得上来的知名教授们,比如梁思成、戴望舒、俞平伯,还有近一辈的周祖谟、季羡林几乎都和他有一些师承关系。老爷子生在北京,小时候因为母亲希望他能去北大读书,就早早把家搬到了北大红楼对门,让他从小就可以时常去北大旁听各界名师的讲座。于是后来,他就真的考上了北大的中文系,并且留在了这所学校。他本职是研究佛教和敦煌的专家,研究过佛教、历史学、哲学、文学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碰撞出来了很多有趣的学术成果。而《三生石上旧精魂》,就是佛教学和历史、文学等等学科交叉结合出来的一本小论文集。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像我刚才说的,这本书是一本小论文集,但看完它以后你会发现,里面的每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栓在一条主线上,就是我国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对印度佛教进行了加工,主要是人物形象、基本观念和文化心理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别讲三个故事,来看看我国是怎么把印度佛教这三个方面本土化的。

第一部分

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内容。我们的古代小说里有一个类型叫做神魔小说,像大家熟悉的《西游记》《封神演义》都属于这个类型,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小说里的很多人物本来都不是中国人,而是从印度佛教故事里借调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三头六臂的哪吒和他的爸爸托塔天王李靖是怎么被改了国籍成了汉人的。

请你回忆一下自己去过的寺庙,你是不是觉得大多数寺庙里供奉的佛或者神仙都差不多?一般,在进门的第二个大殿两侧,你都能够看到佛教四大天王的坐像,他们手里分别拿着宝剑、琵琶、伞和蛇四件法器,民间说这叫风调雨顺。这四大天王是谁呢?我们先得到印度神话里去找找。在古印度的体系里,天下被分为东西南北四部分,四大天王负责各自守护和管理其中一块,也就是说,四大天王是世界的守护神。大约在隋唐时代,他们来到中国,最终在汉化的寺庙里长期驻扎了下来。在传来中国的过程中,四大天王被烙下了途中各个地方的印记。比如说,他们的形象在经过西域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你现在能看到他们头上戴的一种叫做鸟形冠的帽子和飘带就是古代西域人常见的打扮,既不属于印度,也不属于中国;而他们身上的盔甲,则是我们国家隋唐时期常见的武将装束。

四大天王里,管着北方的多闻天王,就是里面拿伞的那个人,是汉化最多的一个,我们后面的讲述也会集中在他身上。多闻天王在印度相关传说里不但是北方的守护神,还是财富之神,别名施财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财神爷。除此以外,在唐代的传说里,他还有能用法术击退敌人的本领,有点战神的意思。又是财神,又是战神,多厉害啊,所以从盛唐到宋代,这位北方天王的香火一直都比其他三位盛得多。《水浒传》里,我们看到林冲看守的天王堂,就是为多闻天王建的庙宇。

这位天王在唐代敦煌石窟里的标准形象是这样的:身体是金色的,头上带着我们前面说的鸟宝冠,身上穿着甲胄,左手托着供奉释迦摩尼的宝塔,右手拿着一把长长的三叉戟。在画像上,他的身后往往会跟着一群随从,左边是五位太子和夜叉、罗刹等部下,右边是夫人和天女们,身后还会有小鬼为他打着类似伞的幡盖,象征他的王者身份。听到托塔持戟,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耳熟,对吧?对的,中国的小说家就是根据他的形象创作出了托塔李天王,把多闻天王的武器和宝塔都给了李靖。而我们现在熟悉的财神爷,也是从他开始不断演化来的。比如关羽,你之前有没有觉得关公庙也是财神庙是个挺奇怪的事儿,这背后的逻辑是,战神就是财神,就来自多闻天王。

随着职责被不断分走,多闻天王的地位也在不断降低,我国的寺庙在造像时就慢慢把他身后的随从给省了,多闻天王只好自己打着被附会成了伞的幡盖,显得简陋了很多。有意思的是,他还被小说家请来驻守中国。在《封神演义》里,多闻天王也和其他三大天王一起成为了商朝把守边关的四位主将,死后才被姜子牙派去西边做四大天王,连国籍都改了。

除了这位天王,我国的小说家们还盯上了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多闻天王在最早的形象里身后跟着的太子,里面的三太子,名叫那吒。不用说你也知道,他就是哪吒的原型。这位那吒原本是守护佛教的善神,有五个脑袋、六只手臂。在印度传说里,那吒在修行中将自己的骨肉还给了父母。小说家们认为他的形象很适合文学创作,于是那吒改名李哪吒,给了李靖做儿子,又借用了佛教莲花崇拜的思想,让哪吒通过莲花形态重生。小说家还把佛教转轮王的法轮升级改造了一番,变成风火轮送给了哪吒。法轮原本是印度天神的车轮神化而成,可以降伏四方,而到了我国,武术家认为转轮在对战上作用很有限,就把它变成了交通工具。

说到哪吒的神通,你或许还有疑问:为什么刚才说那吒原型是五头六腕,在《封神演义》里哪吒是三面八臂,但到了《西游记》里他变成了三头六臂呢?哪吒胳膊到底有几条?答案是,这几个说法都对。头和手臂的增减也是个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形象的转化是根据中国武术的实操经验来的。佛教的三面八臂看似威风,但八条手臂,两手合十,两手持主要兵器作战,其余四只手都是配搭,在实战里效率并不高。到《西游记》里改为三头六臂以后,它的对敌机制则变成了三百六十度四面出击,三面背靠背,各据一百二十度角挥舞长兵器,不但没有了死角,自身武器之间也不至于互相妨碍。这和后来我们现代的圆形碉堡常开有三个射击孔、每个孔的角度是一百二十度的道理一样,很可能是我们对神话形象经过思考完成的改进。

多闻天王的故事到这就讲完了。我们看到,印度佛教的人物来到中国后,被改造、挪用。我们或者改变他们的服饰造型,令他们的形象更容易被接受;或者结合百姓的需求修正了他们的法力和技能,让他们的香火得以最大限度地维持;或者糅合多个印度佛教的概念构建出新的人物,为我们的神怪小说提供素材。在这个过程当中,印度佛教原本就很完善的人物形象面目全非,而在汉化佛教中又重新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第二部分

中国对佛教的本土化,还不只是限于对一个个人物的修正,我们也引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观念,比如修炼、因缘、轮回等等佛教的运转机制,这些观念都深入民间,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从小说故事对这些观念的运用,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接受又改造了这些的。

好,现在进入第二部分。我们先来说说修炼,也就是动物变成妖精是怎么回事。你肯定很熟悉像白娘子那样的蛇精,但你可能不知道,像蛇、狐狸这些动物能够修炼成妖精,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才有的观念。

这种观念一传入中国,很快成为了最好的故事题材,就被广泛地写在小说里了。小说家们不断探索什么样的动物比较适合变化成人,并形成合适的形象来和真人互动、相爱。你别觉得奇怪,这还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南朝的时候曾经有人试过用南方的水獭,但这种动物一来是地方性太强,北方人没见过,很难引起共鸣,二来湿漉漉的,原型也不好看,于是没有发展起来。后来他们也试过老虎和猿猴,但效果都不算非常好,最终胜出的才是你最熟悉的狐狸。不过,因为狐狸在民间时常偷鸡摸狗,所以反映到小说里,狐狸精口碑就很差。

而同样是貌美的女妖,龙女的形象一般就比较正面,我们就来重点说说龙女。在佛教典籍里,她出身高贵,是龙王的女儿,传说在释迦牟尼面前转生为男人并成了佛。在小说家看来,成佛的故事没什么意思,倒是因为性别关系,在爱情方面可以努力挖掘一下,于是几经加工,就有了中国本土化的龙女形象:她们都很美貌,但不像狐狸精那样娇媚妖娆,要靠利用人的情感来吸他们阳气进行修炼。龙女通常是端庄的,而且大多忠于爱情。

印度的故事里有个龙女报恩的桥段,大概是龙女落难时候被一个商人救了,为了报恩,龙女带着商人回到龙宫。在龙宫里,商人为两条犯了错要被龙女处置的龙求了情,而后闲谈时被龙女点化了一番,告诉他生而为人已经很难得,要及早学佛来修得后世福报的道理,并受赠了一些金银回到人间。在这个故事里,龙女知恩图报,从善如流,也是个正面形象,但就故事本身来说其实是比较无趣的,把龙女换成龙子或者龙王也并无不可,女性的特点并没有显现出来。

而中国在处理龙女形象时,在报恩的桥段上则更抓住了龙女柔美的一面,发展到极致的,就是唐代小说《柳毅传》里的龙女了。《柳毅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落第的书生柳毅在回乡途中,遇到了在荒野放羊的龙女,龙女说自己被丈夫和公婆虐待,托柳毅带信给她父亲。柳毅送信到了洞庭龙宫,恰好龙女的叔叔钱塘君在那里做客,他听闻此事后大怒,赶到龙女所在之处,把她的丈夫杀掉吃了,救回了龙女。因为觉得柳毅为人重义气,钱塘君想把龙女嫁给他,但因他言辞傲慢,柳毅没有同意。后来回到人间,柳毅很思念龙女,而最终他娶到的妻子卢氏也正是龙女的化身,二人成了幸福的夫妇。

那么这个故事里体现的本土化在哪里呢?首先,男主角从商人变成了书生,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因为释迦牟尼曾经接受过商人的供养,一路传道走的也是商道,所以商人在印度传说里通常都是正面人物,但在中国,商人地位比较低,所以为了故事的流传,男主角变成了一位知识分子。其次,在情节上,《柳毅传》带有很强的时代性,钱塘君主动出击,把侄女婿吞掉,其实就反映了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姻亲之间相互吞并斗争的现象。再次,在文学水准上,《柳毅传》也要比原本佛教简单的报恩要来得有层次,男女主人公的关系从恩情转化为爱情,过程中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的行为也有更合理的心理基础。二人相遇时都处在失意的状态,一个落第,一个被虐待,这时的倾诉就为两人的相爱奠定了相互怜惜的基础。之后柳毅千里传书,显现其勇敢执着,也是出于他对龙女的同情。再后来,钱塘君求婚是个关键情节,虽然柳毅当时没有同意,但这却将二人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名份上的新可能性,这样才会使柳毅在人间的思念显得顺理成章,最后的团圆也因此而格外可贵。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带有很高的文学性价值,可以看到,这篇小说虽然底本有佛家的根源,但作为小说故事的闪光点则几乎全部都是中国自行加工完成的。

比起动物成精,因果轮回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大。就算是到现在,我们都觉得这是迷信了,在日常中,也经常会听到下辈子这类的说法。你可能没法想象,在东汉以前,中国人是没有死后的世界这个观念的。那时候我国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过人死后的问题,只有一个最简单的设定,就是人死以后集体会被送去泰山。东汉的记载说,泰山上有一个金盒子,里面有一块玉牌,记录着每个人的寿命长短,这就是生死簿的雏形。但泰山规定了人什么时候寿终正寝来到泰山,却没规定人过来以后怎么办、怎么管理,这些问题则是佛教传入后逐步完善的。

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轮回的概念,这种轮回的概念始于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印度教把人分为四大种姓和贱民,一共五等。按照最早期的教义,前三等人是可以转世的,但下辈子还会转生为本种姓的人,而后两等人则不能转世。佛教兴起以后,发现这个思想体系在逻辑上把每个阶层的上升通道都封死了,不利于统治,于是提出了众生平等的新主张:下等种姓积德行善,来生可以转世为上等种姓;上等种姓作奸犯科,来生也可能变成下等种姓。为了更强地约束人们行善去恶,佛教还设计出了地狱作为审判和接受报应的地点。渐渐地,这种因果报应的说法逐步完善,就形成了轮回。

因果轮回被汉化以后,我们把它发展得更加生动,固定为六道轮回,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复杂了,不止限定在人的种姓之间,还涉及恶鬼、畜生和天神等几个不同的维度。比如,《西游记》的猪八戒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天神被贬下界,托生误入畜生道。如果没有轮回体系,这种跨越三种形象的想象是很难实现的。而对地狱,我们也进行了深度的加工,演化出了十殿阎王系统,规定连阎王也要通过轮回,像官僚一样可以换人换届。于是慢慢地,轮回就也脱离了佛教,变成了一种民间的信仰。而且,中国人还很周到地考虑到了轮回的漏洞:如果有轮回,那么为什么人不记得自己的前世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出了一个很浪漫的设定,那就是孟婆的黄汤——之所以是黄汤,那也是因为中国人最早会酿的就是黄酒,而不是宋元以后才渐渐盛行的白酒。

好,轮回的体系完整了,一个人的际遇也就可以归入造化的前因后果了,我们的小说家们就开始考虑活着的人怎么被这种观念影响。把因果细化为男女之间的姻缘,就是我们的独创,由此,也就有了月下老人和红线。有了姻缘,也就可以推广至情缘。明媒正娶白头偕老的叫正缘,婚外情则可以叫做孽缘,而种种前因后果,就可以统称为缘分了。比如,《红楼梦》里的木石前盟,或者白娘子和许仙的还愿报恩,甚至推及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许多诸如三生三世的故事,都少不了姻缘宿命的影子。如果缺少了这些,我们的小说、戏剧甚至诗歌都会缺少许多兴发的基础,许多主动或被迫的分分合合也就显得不那么美好了。

到这儿,我们的第二部分也讲完了。我们看到仙妖的变化其实都源于佛教的修行,而在动物的取舍上,则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基本好恶:狐狸精往往是坏的,而龙女却因为原型和出身往往美丽善良,以《柳毅传》为极致。鬼和地狱的说法源于印度教种姓轮回一说,经过我们的汉化,生成了六道轮回和十殿阎王等等体系,也衍生出了姻缘等等说法,成为了我们民间的信仰,也滋养了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

前面我们说到了从印度传入的几个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背后的一些规则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心理,最典型的就是修炼的禁忌问题。我们现在都觉得,禁欲是修炼的前提,但这种心理其实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而是佛教传入后,两种文化不断交融形成的。前面说的轮回体系引入后,情缘的观念形成了,在男女大防方面的修行禁忌也渐渐趋于严苛,正所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进入宋代,理学更是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重要的准则,不能不说这与佛教的影响有关。所以说,佛教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是给小说故事提供了素材,在漫长的互动中,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进入第三部分,看看得道成仙的修炼与禁欲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化成现在这样子的。

东汉之前还没有轮回说的时候,我国追求的是升仙,而升仙的手段除了服食药物以外,就属《素女经》《黄书》里记载的房中术了。在古代的笔记小说里,这种假说反映在许多层面。比如《汉武故事》就有一段演义说,霍去病贫贱时曾经见到神女显灵,神女要与霍去病行男女之事,霍去病不愿意,神女就离去了,后来霍去病青年病重,皇帝为他祈祷问神时,神女答复说他精气少,我想帮他延续他却不肯,现在则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前,人们还认为男女之事是有助于延年益寿并且有滋补的功效在。但佛教传入后,这种思想则出现了巨变。佛教认为这种事情无助于成道,不值得提倡。在汉译佛经里,就有许多类似交合而损害了修为的故事,里面总是有一个设定,就是修炼时接触了女人就会失去自己的道行,这就和中国本来的观念背道而驰了。

随着佛教汉化,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渐渐发生了转变,佛家禁欲修道和儒家自控自律的思想有所暗合。而从文学来看,从这控制里打破出来的情感也会增添故事的曲折性,于是,男女之事损害修为的说法也就渐渐被接受了。下面我们分别讲一个印度的故事和一个中国的故事,看看禁欲修炼的文化心理是怎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

先来讲一下印度一角道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长着鹿角的仙人在山里修行,有一次因为大雨上山滑倒了伤了腿,十分生气,诅咒这个国家十二年不下雨。国王很烦恼,张榜求贤,希望能想办法让仙人法术失灵。有一个淫女就揭了榜,带着五百美女和很多被伪装成果子的春药上山寻找仙人。通过一番勾引诱惑,淫女与仙人交合破了他的法术,并且以果子吃完要去取为借口把他带回去,向国王领了赏。国王没有为难仙人,把他留下当了个大臣,但仙人在王城中住了一段,很怀念林间,就被国王放还了。随后在山中修炼了一阵子,法术就又回来了。这个故事其实挺无趣的,仙人一被诱惑就立刻中计失去修为,再入山林一修道,神通就可以复原,回头是岸几乎没有成本。研究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释迦牟尼出家前也曾经娶妻生子,如果这种败道不可挽回,就会令原始佛教很难自圆其说。

而汉化以后,我们的惩罚就比较严厉了。中国类似交合败道的故事里,最有名的是月明和尚的故事。和印度的原版故事不一样,我们的月明和尚本身没有作恶,只是因为没有参拜当权者从而得罪了他们,被派去引诱他的是一名被当权者逼迫而不得不去这么做的妓女。妓女想出的引诱方式,是假冒新寡的妇人,要求借宿,然后装病。最终的结果是和尚圆寂了,转世成了一名妓女,算是受罚。与佛教一角道人的故事对比来看,我们的和尚很无辜,但受到的惩罚却更重,故事的结局是中国式的,犯了错误就要承担,破戒的代价是付出生命,转世也带着耻辱的烙印,这比印度传说里仙人只是简单被剥夺了一段时间的法术要严重得多。同时,对于引诱的处理更委婉,也更符合中国的审美。中国向来不觉得五百美女、八百美女这样的人多势众有多么高级,我们小说家的设计是让妓女用寡妇的身份加上装病来引发和尚的怜悯之心,再用强权霸凌给予这个妓女被逼不得以去引诱和尚的理由,这种设定比一角道人里那个为了赏赐而纯以色诱的淫女要更能体现人性。

说到这里,第三部分我们也讲完了。在佛教传入之前,我们认为男女交合是有助于修炼的,还有很多道家的书籍专门涉及房中术修行方法,但佛教传入以后,我们接受了交合败道的说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得更加极端,惩罚也更加严厉,通过小说的文本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总结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在汉化进程里,印度佛教人物原始形象大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加工。比如四大天王里多闻天王的身份,在过去近千年里被不断矮化,他的职能也渐渐被中国本土的人物瓜分;他的儿子那吒汉化成了李哪吒,被赋予了很多点铁成金的法宝和能力后,那吒形象也从原本的五头六腕也最终定型成了三头六臂。

其次,我们说到了宗教运转机制是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对比了《柳毅传》和原始佛教中龙女报恩的故事,在艺术上有了哪些进步。随后我们讲到了鬼和轮回系统的形成,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我们才延伸出孟婆汤和月老,以及前生后世的情缘……而这些,都为我们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最后,我们说到了在运转机制下的修炼存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又是如何变化的,并且以禁欲为例子做了说明。修道要禁欲是从佛教传入后才有的。欲障的概念引入后,我国出家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出现了彻底的转变。然后,我们用一角道人和月明和尚的故事作为对比,看到了我们本土化以后对爱欲大防镜面一般的另一个极端。

佛教进入我国的时间太久,在将近两千年的本土化过程中,它流传下来的各种观念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我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消化能力,使我们能像滚雪球一样,不动声色地领受、吸收并同化外来的事物,最终迭代出自己特有的轮廓。而这本书就是从我们古代的小说故事文本里,为我们抽丝剥茧一般还原出了这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回味,有助于我们看清我们民族的喜好、欲望和性格。

佛教为我们的国家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还远不止于本书提到过的小说故事,比如古建筑里的佛寺、石窟;比如国画中的佛画、写意;比如琵琶、胡琴、羌笛等等来自于佛教国家的音乐;比如跟着佛教传来的藏医;比如从清谈、禅宗衍生出来的禅诗;比如中国哲学与佛教融合后产生的玄学,以至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等。在这本小书的基础上,每一个角度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回顾,带着书里的思路回头再去看它们,或许你会找到一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每天听名著(三生石上旧精魂)(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