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

导语: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始终伴随着神经炎症反应,在千年的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其病因病机,总体概况为髓海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亏虚、痰浊阻窍,脑失清灵、瘀阻脑络,神明失养。血管性痴呆病位在脑,与肾、心、脾、肝脏密切相关。

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1)

一、血管性痴呆发病率逐年上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需重视

1、概述

血管性痴呆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以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精神减退和消失为主要表现,并伴有明显的思维、计算、情绪和行为障碍等的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及生活压力。

2、病因

对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研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中枢胆碱能功能障碍、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及机体免疫异常等都有相关研究支撑这些理论学说,但都不能完全系统地解释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

血管性痴呆发生早期,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起促进损伤神经恢复的作用。随着病程的进行,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殖,大量释放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神经突触电位的活动异常,广泛介导炎性介质分泌神经抑制因子,形成稠密的神经胶质瘢痕。

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2)

这种瘢痕形成物理屏障,严重阻碍了损伤后脑内各种物质的修复,加速了神经损伤的发生,对神经系统造成进一步损害。因此,如何在脑损伤修复中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利影响,在血管性痴呆后期阻断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抑制瘢痕形成,可以作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策略。

二、关于血管性痴呆小胶质细胞的科学认识,患者需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而神经炎症反应是一个以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外周炎症细胞浸润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为主要表现的渐进发展的复杂的级联过程。作为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的一员,小胶质细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发挥神经毒性、促进神经修复、修剪突触和调控神经发生等功能。

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过度激活的M1型,可释放一氧化氮以及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1β等促炎因子加剧缺血损伤,使大脑病变局部持续处于炎症状态,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诱导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而适度的激活M2型能够分泌一些抗炎性因子白介素-10、白介素-4等和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等来保护和修复组织及神经元,防止进一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3)

1、来源与分布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 中固有的单核巨噬细胞源性的免疫细胞,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 中,其胶质细胞总数约占的5%-20%。小胶质细胞在大脑中广泛分布,在人脑中白质多于灰质,以延髓和脑桥密度最高,小脑灰质密度最低;而在成年的啮齿类动物脑内,灰质中的含量多于白质,以海马、基底神经节和黑质的密度最高。

关于小胶质细胞的来源存在有较大的争议,主要有3种假说,一种认为小胶质细胞是来源于单核-巨噬系统,即来源于胚胎时期的中胚层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小胶质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发育而来的。

2、分型

静息状态下的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免疫和监督作用。活化状态分为M1型和M2型。其中,M2型为适度激活状态,具有分泌抗炎因子及营养因子的有利作用。M1型即经典激活型,属于过度激活状态,特点是在降低细胞吞噬作用的同时,产生大量细胞毒性物质。

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干扰素-γ等促炎因子且能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从而对神经元及其他胶质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严重的会致使神经细胞凋亡。在脑缺血的最初几周中,激活型小胶质细胞则是以过度激活的M1型为主,使得神经炎症损伤进一步损伤恶化。

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4)

3、分泌功能

促炎因子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适度的炎症反应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但过度的释放会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加重组织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它可以直接诱发神经元损伤,也可以向细胞外释放大量炎症介质,造成神经元损伤。

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是神经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也是造成神经元损伤的效应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是由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细胞毒性多肽。肿瘤坏死因子-α对神经元膜电位也会产生影响,它能引起细胞内Ca2 等失衡,这可能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的异常的细胞功能有关。

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研究显示:小胶质细胞适度的活化的M2型可以产生抗炎性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一些抗炎性因子白介素-10、白介素-4等和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等来保护和修复组织及神经元,防止进一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具有营养作用的蛋白质。它在中枢神经系统 中表达广泛,以海马区和皮质区的含量最高,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修复及再生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提高突触末端的数量使突触可塑性变为可能及促进树突和轴突的生长发育。

BV2小胶质细胞活化后细胞内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多同时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在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过程中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血管性痴呆患者应该何去何从?中医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有必要知道

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与脑相通,经络之气皆汇集于脑,一方面荣养于脑,另一方面受脑的统帅和调节。治疗多采用头针。针刺井穴具有激发经气、开窍、醒神等功能,治疗脏腑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等。针灸疗法是目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血管性痴呆关注度的提升,针灸在其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5)

就目前临床疗效来看,针灸相比其他方法副作用较小,更适合血管性痴呆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的临床需求。针刺井穴为主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突出。因血管性痴呆病变在脑,也常采用头针疗法这种针对性更强的局部治疗方法。头针疗法作为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种脑源性疾病。

针对血管性痴呆主要选取额叶和颞叶的投影区,这与人的高级思维、记忆、精神活动主要与额叶部相关。化瘀通络灸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认为抑制额叶皮质下白质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修复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及皮质下白质髓鞘变性脱失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调控VEGF及其受体Flt-1、Flt-1mRNA表达水平,以促进缺血区的血管生成,激发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修复,提示艾灸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艾灸后血清中的效应物质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增殖、迁移变化具显著的影响,提示艾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可能与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早期血管性痴呆如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复杂)(6)

化瘀通络灸法能促血管生成,较单纯的西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和调控血管活性物质方面有独特优势。血管性痴呆在临床上治疗多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如针药结合,电针、耳针、中医康复训练等结合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

电针刺结合加味补阳还五汤对气虚血瘀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行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具有明显改善的作用,并能明显提高血清中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耳针联合地黄饮子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此外,腹针、眼针等治疗方法均为治疗血管性痴呆切实可行的方法。

结语:迄今为止,血管性痴呆仍困扰很多患者及家庭,就临床作用来看目前此病尚无特效药。但是在血管性痴呆发生早期,若能尽快将针灸作为干预措施对促进缺血修复、延缓病程进展以及减少功能退化等方面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