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

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1)

最近看到一条消息,帆软以软件授权部分2.33亿元的销售额,13.76%的市场份额坐上中国BI市场的第一把交椅。这个新闻源来自IDC《2017年中国BI市场跟踪报告》。

刚看到这消息是,并不觉得奇怪。在我的印象中,刚刚结束的2018年帆软智数大会,上千人参与,是中国BI厂商活动的一个创举;同时,在去年深度采访过帆软的老板,对这家公司的印象较深,除了品牌知名度较弱之外,它的产品灵活度、公司的管理制度、技术创新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没想到这次,它的营收一举成为中国BI最大的玩家,竟然将SAP、Oracle、IBM、微软等大厂抛在了身后。这就有些意思了。这意味着,帆软不仅跑赢了自己,跑赢了中国同行,还跑赢了全球BI的老大哥们。

帆软是怎么做到的,它的这种成功模式是否能复制?答案应该是,不能。

1

根据报表数据,看BI趋势

在看这个报表时,有些有意思的数据。

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2)

IDC《2017年中国BI市场跟踪报告》数据

第一,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市场占比超过60%,其他厂商为40%,有些寡头独占的苗头。第一阵营只有两家,帆软占比13.76%,SAP占比13.23%,两者加起来约为27%。而IBM、微软和甲骨文、SAS(8%)均约为9%。可见,阵营格局已定。

第二,帆软一枝独秀。不但是国产BI的领跑者,也是全部BI厂商的领跑者,以0.53%的微弱优势领先SAP。这0.53%就是0.09亿人民币。

第三,帆软比国内同类BI厂商强太多,至少有10%的比例,大概就是1个亿左右。这也相差太大了。

第四,整个BI市场整合会不会加剧,帆软会不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现在看,还很难说。至少是一个节点出现了。如果本土厂商继续努力,有可能会出现一个稳定的市场中,前几名占据70~80%的市场份额。现在看,还有待时日。

2

技术,不是领先国外厂商的原因

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3)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们认为,帆软BI是当今云、大数据新技术领域下的新型BI的代表。它的特点是轻量化、易用性强,最重要的是结合中国本地用户的特色产生的,容易上手,不需要太多技术底蕴,让过去纯粹技术人员使用的BI成为人人都在使用的BI,极大普及的BI的适用范围。

如今我还是抱有这种观点。抛开技术不谈,技术落地、进入行业,强调场景化才是如今BI、大多 SaaS应用的趋势。技术是商业落地背后的一种推动力,而并非主要驱动力。主要动力来自用户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

其实,从大环境看,SAP、微软、甲骨文、IBM等老大哥的产品好不好?绝对好。它们基本奠定了技术的底蕴并且开创一个新品类。只从技术角度来说,这句话没毛病。如果要从易用性来说,如果过于强调技术,反而累赘,不容易上手。

没有谁能比中国人更懂中国人了。这也是洋BI逐渐走下坡路的原因,早期因为没有可替代的产品,他们在市场叱咤风云,但从根本上讲没有多少国外厂商真正从中国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国外厂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一般只是做汉化这件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肯定是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

不单单是BI领域,在CRM、ERP等传统管理软件中,这些国外软件在国内基本都被国内同类软件所取代,SaaS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当然,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来自对市场的理解、不一样的商业模式等造成的。

3

产品,不是高大上就能解决问题

同样的话题,为什么帆软能够跑赢同行?技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要归于帆软的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决策能力。

就如我们在观察一个公司时,要从公司不同时期的不同维度看,而不是过于强调某一个维度。比如,在迅速崛起的时期,某单一维度(尤其是产品和技术领先时),才能赢得市场,这就是通常说的产品要做到极致。但是过了扩张期,进入稳定增长期之后,则需要平均的能力,才能让公司跑的更稳。

从这个角度来说,成立12年的帆软基本是这个“路数”。刚成立时,也走过弯路,有一段时间都快发不出工资,为了生存,什么项目都接。由此可见,BI市场并非遍地金矿,进场便能赢得胜利,帆软有今天的成绩是“熬”出来的,并非是在风口中。

能活下来的帆软才会更专注。后来帆软及时调整了思路,专注于WEB报表方向,一干就是五年,这也成就了FineReport这一明星产品,并为后来进入BI领域奠定基础。

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4)

客观说,FineReport是一款企业级Web报表软件,技术含量不高,拖拖拽拽就能完成操作,使用门槛低,完全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帆软采用不断打磨、精细化产品的做法,迅速将这个产品做到市场第一。2012年,FineReport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业内第一。这是对帆软认真做产品最好的回报。

再后来帆软又陆续开发出了FineBI商业智能、FineMobile移动分析、大屏数据可视化等产品。看似产品分类多,其实核心没变,就是让中国用户用最简单的方法使用最复杂的数据,让“数据成为生产力”。

4

销售,不是盲目做市场

那么好了,产品好,技术好,如何将市场最大化,这也是帆软值得观察的一个方面。

帆软采用的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式“口碑式营销”。这个词经常见,很多企业都这么提,但是鲜有企业能做到。没有过硬的产品,口碑式营销就是一句空话。这里说几个细节。

  • 在帆软的官网上,有一个投诉电话,而这个投诉电话是帆软创始人之一薛宝的个人电话。也就是说,不管用户投诉什么内容,公司高层都是第一个知道的人。

  • 每年的12月,帆软基本就停止签单了,而会全力号召回款。因为如果客户签单超预期太多,对应服务资源跟不上,对双方而言是双输。

  • 不管客户大小,直接按规则匹配到一线销售。如果项目遇到困难,是帆软自身造成的,将无限制投入,都不需要CEO审批。

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当把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后,用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信任。这总体构建了“以用户为核心”的销售思路。帆软应该有具体的销售方式和文化,从外界察觉的是,这是“有温度有态度”的销售,而不是仅仅归于各类销售方法论和销售套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口碑式营销”。

翻开帆软的官方页面,可以看到有数百个细分行业超过7000家企业客户的信息;还能看到在中国软件企业100强中,有69家是帆软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100强有62家选择了帆软的产品;《福布斯》中国最具潜力100家上市企业中有52家与帆软合作;在全国244 家一级系统集成商中,有 142 家与其合作。

帆软强不强?销售厉害不厉害?自然有答案。

5

文化,不是强调标新立异

说了这么多关于产品、技术和销售的事情,最后要看的是,这家的企业文化,或者是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从“野蛮成长”的第一阶段走到“均衡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也是能保持公司走的更远的一个因素。

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5)

企业文化是精神,企业管理则是做事原则。

扁平化管理、无限发展空间、各种培训、充分授权、公平透明,这些企业管理的词汇估计都熟悉。如何落地,如何执行,这始终是一个问题。帆软如何做好的,以下是细节故事。

1、拿说最敏感的销售部来说,帆软营收收入全员公布;合作客户名单及联系方式,相关部门全部透明;销售、项目组的绩效工资全透明。

2、知乎有一条帖子“帆软软件这家公司怎么样啊?”下面有条匿名回答“正在帆软实习,坐在我后边一个家伙天天跟别人远程视频,吵来吵去的,都影响我码砖节奏了,一个星期后我发现原来那家伙就是公司老大。”够不够扁平?

3、公司平均年龄不到27岁,年轻但能力一点都不差,帆软坚持校招,绝大部分员工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从最初因为招不起人到最后形成自己的招人文化。帆软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很独特。

4、帆软到今天依旧没有融资,这在今天的市场似乎有些不可理解。原因也很单纯,帆软没想好融资做什么,自己能养活自己。

细节来说,帆软的文化和管理特立独行。如今帆软已经是一家拥有超过700名员工的中型企业了,管理文化一定还会变化的。但只要有踏实,才能走的更远。

6

观察:如何评论帆软的成长?

不知道看完本文,你对帆软有什么印象。其实,很难用一篇文章把一个发展了十几年的企业完全介绍清楚,有太多的故事可讲。这里,只是尽可能多呈现细节,因为细节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一个企业深层次内涵。

其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用户的无微不至、对市场的敬畏,以及经营企业的种种理念,所有这些拼接起来,其实就是帆软的实力。帆软要做的是长远的事,所以拿下中国第一只是对过往努力、过往坚持的一种认可,这么做是没问题的。帆软的愿景是在数据领域持续给用户带去价值,成为全球数据分析领域第一的企业,这才是终极目标。

这个目标从今天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对帆软有信心,从名不见经传到击败国际巨头,帆软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又有谁能小瞧它未来的潜力。期待它的下一个第一,当然不是指中国第一,因为接下来的很多年,不出意外,帆软都将占据中国BI榜首的位置。

期待它能走的更远,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

帆软数据分析怎么样(帆软成为BI市场第一不奇怪)(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