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蛊毒一说吗(有生之年要查明)

《本草纲目》里说:抓一百条毒虫,将它们关在一个密封容器中,毒虫们经过相互残杀,最后活下来的那只“胜利者”就叫做蛊。在古代大夫眼中,“蛊”是来治病救人的。但是“医用蛊”并没有发扬光大,可害人的秘术却将“蛊术”这个词传扬天下了。

提到蛊术,大家会有几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需要毒虫。其实蛊术种类繁多,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甚至还有人蛊。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蛊术是少数民族发明的。其实蛊术起源于中原,只不过是苗族发扬光大的。至于是什么年代出现的,现在已经无从查证了。不过可以确定,周代以前就有蛊这个说法了。

真的有蛊毒一说吗(有生之年要查明)(1)

之所以蛊术会给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听到的那些传说。这些传说种类繁多,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防不胜防。比如我看到的一位来自苗族的女性网友诉说,她都没闹明白是怎么回事。未知,更让蛊术显得可怕。她从小在苗寨里长大,知道蛊婆因长期与毒虫打交道,也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危害。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放蛊出去,如果找不到陌生人下蛊的话,甚至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下蛊。这位网友称老一辈的姑婆差不多都没有了,传承人呢也是渐渐稀少起来。但是在她小时候,路过长相怪异凶恶的年长女性时,就会掐自己的中指,据说这样可以防止中蛊。真希望她能多介绍两句,但是人家并没有。

除此之外,一些游客莫名中蛊的故事就数不胜数了。吃人家一把瓜子,喝人家一口水,就中大奖了。说了句不太中听的话,也会被下蛊报复。甚至还有人说苗族女孩用自己的血喂养“情蛊”,专门对付自己的情郎,如果对方不忠的话,让他生不如死。传闻里的蛊术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刺客,它带着剧毒和诅咒,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猎物。直到现在,科学也无法解释蛊术的奥秘。其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养虫子养蛇什么的不犯法,就算真出过蛊术传说类似的事件也没有证据。只能归在疾病,或者意外巧合上。第二呢,就算要学术研究也没有技术支持,就像一团找不到头尾的线团,没有蛊婆来提供蛊术的标准和程序。所以一些民宿专家只能靠猜,你要说他们不是猜的那你是胡诌。哪个大放厥词的学者专家能用自己的理论给人下个蛊?顶多弄点泻药让人闹个肚子,中蛊他们都没中过。

真的有蛊毒一说吗(有生之年要查明)(2)

所以呢,在这里也只能靠猜,先说一个较为有医学含量的说法:蛊术是一种利用激素及动植物物质、小型生物、微生物等原料,来调整改变生物性状的技术,起源与中医药。例如一种蛊术就是提炼使用甲状腺激素配上其它物质施放于青蛙卵团处,在蝌蚪孵化后使蝌蚪迅速长成,青蛙保留蝌蚪的毒素器官而有所变性,这种蛊术催生出来的青蛙就是一种蛊。该蛙个体很小,蛊蛙恢复正常之前被鸭鹅等吃掉,使鸭鹅肉质发生改变,这就完成了种蛊。吃了有蛊的鸭鹅肉,会出现的过敏症状,严重可能致命。很多有关中蛊毒的描述实际跟过敏一类的症状类似,中医解法也相通,比如寄生虫一类的用法也称之为蛊。

当然,这个说法和传说中的中蛊有些不太对应的地方。比方说,中蛊后直接去医院变态反应科治疗就好了。变态反应科听上去让人充满了想象,其实人家是治疗过敏的。查一些过敏源,吃药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蛊术也不至于传的如此恐怖,且无从查起了。这个说法呢,较为细致。要说依据呢,也是指向了医学。嗯……怎么说呢?有理,不全面。

真的有蛊毒一说吗(有生之年要查明)(3)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骗术。有下蛊的,就有解蛊的。就像是假道士,会一些能唬住人的手段,然后以除灾为由收取费用。只是蛊术来的更直接,那种能唬住人的手段影响到身体,并且无从查起。以种蛊为手段,来收取解蛊的费用。其中包括不同药效的毒,也包括心理暗示。掌握了这个手段,那这个手段就是蛊术。这个说法可信,一定也存在这关于蛊术的行骗手段。只是这个说法有一个空白区,就是这个手段。因为关于蛊术的传说是千变万化,中蛊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甚至有些都没有原因,就是中了。如此说来,这个所谓的骗术手段,可就要囊括了昆虫学、植物学、人体学、甚至是医学在内的一大学系。个人认为,肯定存在这样的骗术,但依旧感觉差了点——证据。

中过蛊的人是少数,会下蛊的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在神秘的传闻中,蛊术甚至成了可操控中蛊人的巫术。不管是传闻夸大,还是秘术强大,可以确定的是蛊术肯定存在。除了传闻外我们也能找到许许多多的历史记载,甚至有相关的法律。汉代的法律规定,如果某个人家里饲养的蛊虫,已经成形并且致人死亡,那这个人要处以极刑,家人流放三千里。唐代也有过类似的规定,饲养蛊未成形者流放,成形者杀头。可让人惋惜的是,如此富有传奇色彩的秘术原理,我们的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现在,却只能靠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