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

1937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一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开始全面侵华,中国百姓由此开始了一场长达八年的噩梦。作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也没有逃脱日寇铁蹄的践踏。

本组图片所呈现的是1937年上半年的情形,那时候,日本鬼子还没有来,当地的孩子们还过着贫穷却相对安定的生活。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

小劳工

1937年春天的上海,一群人正在公园的草坪上清理杂草,一切似乎都和往年一样。干活的人当中有很多小孩子,他们拿着小铲子做得很认真。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2)

街边儿童

在街头玩耍的一群孩子,一截断裂的草绳都能成为玩具。前排右一的孩子的外套是一件绒线杉,在当年的穷人中算得上奢侈品了。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3)

橱窗之前

橱窗里摆放着乔治六世国王和伊丽莎白二世的画像,在这对父女的画像旁边,是一些高档的洋商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衣服破旧的少年正扶着佝偻着身子的奶奶经过。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4)

街道上的孩子

很显然,这群人被摄影师手里的照相机所吸引,大家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看,脸上带着轻松、友善的微笑。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5)

贫民窟里的孩子

旧时的上海,除了高楼大厦,还有这样低矮的茅草屋。从孩子们身上的衣着看,他们的生活也还过得去。在草屋前竖着两架独轮手推车,说明这家的男人是一名运输工人。在独轮车旁边的地上,放着一只木马桶,那是当时上海底层百姓家家必备的物品。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6)

苏州河边

有一些人常年在水上生活,他们拖家带口,驾驶着木船穿梭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上。他们和陆地的联系,就是一块窄窄的跳板。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7)

上海孩子

一群孩子簇拥在摄影师旁边,注视着摄影师对准自己的镜头,中间这个穿着花褂子的小男孩发型很有特色。有些人从小就与其他人不一样。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8)

银行门前

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父亲对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门前的铜狮子发生了感兴趣,正在驻足仔细端详。儿子站在旁边一脸无奈,对父亲的少见多怪的表现露出失望的神情。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9)

午饭时间

一名小姑娘正站在船头吃饭,身后的船上挂满了晾晒的鱼干,这些都是从黄浦江里捕捉到的。身后是上海的高楼,看似很近,其实距离她很远,长大后的小姑娘不知有没有能力走入这片大厦中。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0)

船家子弟

这些船民的孩子从小跟着大人的木船走南闯北,见过无数世面。此刻,正在甲板上吃饭的他们,面对摄影师的镜头神情轻松自然。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1)

难民母子

此时的华北,侵华日军正在恣意横行。这对可怜的母子逃难来到上海,也只能得到片刻的安宁而已,因为过不多久,日本人的炸弹就来了。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2)

小难民

这些是得到救助的难民,他们身上的标签表明他们有救济机构的名称和难民号码。坐在旁边的母亲神情沮丧,她因不能给孩子一个安定的家而深感愧疚。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3)

干活的童工

建筑工地上,一名身材瘦弱的孩子正在使用木钻在木板上打眼,他大概只有十岁左右,却和成人做着一样的工作,而所获的报酬却比成人少得多。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4)

小姐妹

摄影师将相机对准了坐在码头边的这对船家小姐妹,毫不吝啬地拍摄了很多张。刚开始时, 左边的妹妹很羞涩,一直躲在姐姐身后,后来在摄影师的鼓励下,小妹妹终于可以平静地依偎着姐姐,坦然接受照相机的镜头了。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5)

姐姐的特写

面对着陌生的外国摄影师,小姑娘的笑轻松自然,让人如沐春风。此时距离惨烈的淞沪会战不到一个月时间了,期望这对小姐妹能在这场大劫中幸免于难。

难以逃脱母亲的法眼(逃难的母亲满脸愧疚)(16)

沙袋装填场

当时的上海上空已阴云密布,侵华日军的铁蹄正一步步逼近这块繁华之地。这里是上海一处沙袋装填场,放着很多准备搭建简易工事的沙袋。这几个孩子并不知道这些装满沙子的袋子意味着什么,正在沙袋奔跑玩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