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1)

鲁迅先生于1927年在广州做了一场著名的演讲,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及酒之关系”。自此之后,“魏晋风度”这一概念被学界广泛认同。简单来说,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士人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等的外在表现。风度的本质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内在品格的美学显现。

在名著《红楼梦》中,红学者们公认的具有魏晋风度的人物是史湘云,她身上的一些言行的确与魏晋风度有相似之处,但她在思想上并不能与魏晋名士相比。在小说中能够真正称得上有魏晋之风的人物唯有贾宝玉,他是从思想到言行均可与魏晋名士相媲美的人物。

从鲁迅先生演讲的题目,可以大致看出药与酒同魏晋风度的密切关系,但人们所公认的魏晋名士的特点,如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等,也只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魏晋风度真正的内涵在于,它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虽不能为之但心向往之的人格范式,一个可以自我期许的精神家园。如果单从魏晋风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怪诞、尚情、清谈、服药、醉酒以及美仪,贾宝玉所有的特点不能占全,但是从魏晋风度的意义来讲,贾宝玉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2)

向往自由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里,人自己发现了人本身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处于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富有智慧和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精神的自由是魏晋风度的本质,而这种精神的自由只有通过生命智慧才能达到。

在《红楼梦》中,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宝玉在精神上对自由的向往与执着。第33回,贾宝玉被贾政打至昏聩,然而当黛玉探视他,劝他“都改了吧”,他却坚定的说,就算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挨打看似是一场父亲教训儿子的戏码,实质上是父子二人在人生态度上持相反的思想,因而引发的一场矛盾大爆发。贾政希望贾宝玉沿着祖先的道路,读书走科举之路,最终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但是贾宝玉与此恰恰相反,不喜读四书五经,喜欢看“禁书”。对科举之路不屑,并把只知道读书求功名的人称为“禄蠹”。他对处于下层阶级人士极为同情,不分尊卑,与琪官交往,对待婢女,更是爱护有加,完全没有封建贵族子弟所应有的高高在上的冷漠。贾宝玉的思想完全是对封建礼教的巨大挑战,可见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3)

尊重个体

魏晋人士尊重个体生命,追寻自我生命价值,他们风神飘举,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以审美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欣赏他人的个性之美。贾宝玉对他人的欣赏,特别是对社会地位卑下的少女更为尊重和欣赏。

贾宝玉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他的眼中,每个少女都有独特之美。他那句传了上百年的名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足以窥见,他把对女性的地位已捧到了至高之位。在行动上,他对女儿们的尊重更是让当今的男士汗颜,在当今的时代,能做到如宝玉般尊重女性的男性??。晴雯爱吃豆腐皮的包子,袭人爱吃酥酪,他都留意特为她们留着。作为一个贵族公子,用史湘云的洗脸水洗自己的脸,也不嫌弃。香菱和几个女子在草地上打闹,弄脏了石榴红裙,宝玉看在眼里,招呼她换了袭人的裙子。王熙凤生日贾琏偷情,凤姐拿平儿出气,打了平儿,平儿去到宝玉处,宝玉给她用了一套上等的化妆品,还有著名的“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等等。这样不分尊卑对他人的欣赏,魏晋名士恐怕也做不到。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4)

渴望真情

魏晋人士崇尚真性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极为深沉,甚至带有些许悲情色彩。这一点贾宝玉的身上更是明显。

宝黛之爱以一场悲剧收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真可谓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真情。对于林黛玉的小性子,贾宝玉照单全收,从不抱怨,林妹妹一生气,宝玉便不断的陪不是,不管是谁的错,总归把错都揽在自己身上。贾宝玉不顾封建伦理道德,大胆向林黛玉不断的示爱,不断的告诉她,我的心里只有你,“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但是对于贾宝玉的真情,林黛玉从不正面回应,宝玉也不厌烦。最动人的表白是“你放心”三个字,两次出现,分别在第32回和34回,前一回表白,林黛玉似已大悟,到后一回再次提及,黛玉接受了宝玉送来的爱情信物--旧手帕,并题情诗三首,最终二人的爱情在彼此心里明朗起来。

尽管他们的爱情在强大的封建伦理标准之下夭折,但贾宝玉对金玉姻缘的厌恶,对木石同盟的向往,自始自终从未更改。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5)

蔑视世俗

魏晋人士任性行事,不守礼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原因的,魏晋风度的产生与东汉末年由于自然灾害而产生大规模的死亡现实,和集体性死亡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东汉末年,自然灾害频发,山崩、地震、水旱、蝗虫、瘟疫等灾害,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对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持久的震荡。除了天灾,还有人祸也在制造着大规模的死亡。汉魏之际,军阀割据,战乱不已,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尤其是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使批又一批的爱国之士倒在血泊之中。名士孔融、许攸、杨修、崔琰也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鬼,而司马氏集团杀起文士比曹操更胜。

在此背景下,魏晋时期有点名气的文人没有几个是善终的,上至帝王下至士大夫、一般民众,都强烈地感到死亡的恐惧与逼迫。人们普遍空前的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短暂与脆弱。旧有的礼教思想和信仰在他们心中不再神圣。魏晋名士蔑视礼法,冲决纲常名教束缚,追求个性,寄情山水,恃才放旷,傲视古今。

贾宝玉可以说承袭了魏晋名士的蔑视世俗的精髓。作者对他的描述为: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他的母亲也说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可见贾宝玉的叛逆之甚。他公开反抗封建礼教的正统思想,父亲对他失望无比。不分尊卑,结交戏子,不喜谈仕途经济,蔑视“文死谏,武死战”,不遵循封建礼法,言行均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而他最后的结局更是将对世俗的厌恶推向高潮,将名利与富贵抛之脑后,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6)

内心逍遥

魏晋人士不愿为自己的心灵设限,他们超越名利的束缚,不患得患失,内足于怀,追求无累于物、自由洒脱的人生。他们以宽阔的胸襟、智慧的心灵应对万物,超然物外,以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内心世界的真实、自由和舒适。

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写了一段甄士隐的故事,他原算得上当地望族,且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有着神仙一流人品。但是随着女儿的丢失,外加一场大火,人生所有的寄托全部付之一炬,最后得悟人生出家了。作者在第一回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起到一个楔子的作用,预示了贾宝玉的一生。

在描写贾宝玉时,还写了一个几乎类似隐形的人物--甄宝玉,两个人物有着鲜明的对比。两人儿时的情形非常相似,都是一副痴顽的形象。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受到的教育,两人的人生轨迹逐渐走向不同的方向。为表现两人的区别,作者还专门安排甄贾宝玉见了一面。贾宝玉原以为甄宝玉与自己一样叛逆,心理上原显得很亲近,但是接触下来,贾宝玉发现甄宝玉也是一个“禄蠹”式的书呆子,结果大失所望。

贾宝玉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从来都没有变过,他的内心世界对自由的向往也从未停歇过。贾宝玉最终与僧道一起归去,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于这个结局,作者也一直在铺垫,从进入太虚幻境的一无所知,到听曲文悟禅机"、"梨香院悟情分"、"烧纸钱揆痴理",最后再次进入太虚幻境顿悟的这一人生过程,展现了道教的“梦幻”与佛教的“色空”观,在人生的幻灭中发现人生的真谛,最后飘然离去,正是无累于物,自由洒脱的名士风度。

论贾宝玉的人格魅力(魏晋风度独具一格)(7)

热爱自然

魏晋士人喜欢旅游,名山秀水、园林别墅等,皆在名士们的喜好之列。他们借助山水表达对“道”的追求和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向往。一方面他们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真切的感受,处处真情流露,悲天悯人。另一方面他们超凡脱俗,具有很强的个性解放色彩。

从《红楼梦》的情节来看,所有的活动范围基本处于贾府这个大家庭中,很少外出。但是小说中有一处特别的所在,便是大观园。它是为元春省亲而建,其豪华奢侈程度几乎可以与皇家园林媲美。园内也是停台楼榭,山水石趣,一应俱全。

大观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诺大的园林内,只有贾宝玉一个男性在内,其余均为女性。大观园从心理上讲,好比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一处理想的所在。贾宝玉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园林内,实现了心灵的净化,留下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宝黛共读西厢,湘云醉卧芍药茵,感悟于黛玉的《葬花吟》,或痴或傻,或悲或喜。可以说,他在大观园中尝尽了人生的苦与乐,最终绝尘而去。

通过以上魏晋风度的意义与贾宝玉人生意义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契合之处。从而推断出,作者曹雪芹的个人思想深受魏晋士人之风的影响,并大加赞赏,从而把小说的审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部作品在明清众多世情小说中脱颖而出,流芳百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