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唐诗方法(必须做到这一点)

王珏老师提出了“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 学习,即联接

被很多老师所赞同。

这种联接,最基本的,

就是知识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联接

其次,

知识之间,当然也需要创建起各种联接。

联接的数量,

在一定意义上,就代表着理解的深度

因此,联接越多越密越好

越贴切学生越好

体系化越强越好

这一基本规律,

对于所有知识、所有学科都成立!

本文将以文科的代表性知识

——语文中的“诗歌”

来说明看似无章可循、不易掌握的知识

该如何建立起联接。

语文知识,不象理科知识那样

具备显明的规律性

往往体现为大量的信息碎片

这就会直接导致

语文学习的“碎片化”

大大增加记忆负担不说

知识不能形成有机联系,使知识本身也难以理解!

最近,王珏老师看到“学霸”尹烨的一个视频,

叫《一招记住唐朝主要诗人的关系》

这种将诗人联系起来的方式,

让我耳目一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尹学霸的方法吧:

说到这里,

王珏老师想起来

曾经看过一个微课《回乡偶书》

居然选了一个年轻人作为贺之章的形象

实际上,贺之章作为唐朝的肱股之臣

直到86岁高龄

唐玄宗才准他辞官回乡养老

李白、杜甫,这都是他的晚辈……

当然,尹学霸的这种方式,

必须要有一定的唐诗作为基础,

千万不能光把诗人之间的年代、关系

作为知识,再来死记硬背!

比较理想的方式

是老师、家长,在孩子学习唐诗时

按需逐步梳理出这些诗人之间的关系图。

其实,网红教师在诗歌之间建立联接

还有一种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吃瓜

下面来看看最让人走心的女网红“栗子熟了”

讲《因为一个女人,李白和王维一生都不说话》

see?

李白、王维,可都跟玉真公主有关系哦~

而且还都仰仗玉真公主的推荐,才有得官做哦!

这其中有点什么瓜,也蛮可以理解的哈

另外,李白的那首《独坐敬亭山》

恐怕看山是假、看人是真,

这才更符合普通瓜众的心理吧

以下是另一位网红名师 刘国扬讲的两个大诗人的“瓜”

《大唐好闺蜜:元稹与白居易》

吃了“元白”的瓜

感觉有趣、心理上感觉与作者更贴近

这只是一个好处

更关键的是很多诗词,

可完全是二人互敬、互爱、互和的产物啊!

不理解这种人物关系

就绝对不可能理解诗歌的蕴义

学起来也索然无味吧。。。

而且,这种吃瓜式学习

在不知不觉之间

可真的是学了好多首诗哦!

是不是既有趣、又吸引人、又帮助理解

效率超高呢?

说到李白,我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把李白一生的时间轴

和他的旅行历程和人生际遇

以及简单的时代背景

“联接”到了一起

大家看看对理解李白不同阶段的诗

有没有帮助吧!

从以上视频看来

恐怕光“文史哲”打通,也还不够

“文史地哲”打通才好!

毕竟,

联接,才是学习的本质!

联接的过程

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

最后,诗歌的学习,

肯定不能只吃瓜、了解作者经历

重点是格律、笔法、意境、炼字

对于这些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直接讲知识点,用处也不大!

破解之道

还是需要用“联接”的方式来学习

需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素材”

并在语言素材之间,建立联接

才助于学生真正“理解”!

在这方面,

《马未都读透唐诗》一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学唐诗方法(必须做到这一点)(1)

(以下内容摘自该书》

————————————————

比如,该书中讲杜甫《登高》一诗:

《登高》一诗不是唐代七律第一,而是古今七律第一!(以上为文学评论,引发学生阅读经验,引发好奇)古今第一自有道理。一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 字字皆奇。

杜甫未动用冷僻字. 也不用典故, 起收自如, 开篇首句即入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此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 登高乃古人习俗。(联接生活习俗,当然也可进一步联接相关的诗歌)

起句壮阔大气, “ 风急天高" 为秋天常态, 秋高气爽, 除此常态外, 杜甫马上带入声音“ 猿啸哀” 。

猿声的文学意象是悲是哀, 更是感慨。李白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 白居易诗句“ 杜啼血猿哀呜" , 高适诗句“ 巫峡啼猿数行泪”,王昌龄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上为诗歌素材联接)唐诗里,猿声比比皆是。由于猿啸天生幽长带伤,听之悲凉, 所以意象明确。肃杀凄冷,哀婉悲伤。(以上为解释,联接感官经验)……

颔联为千古名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通俗直自, 启用叠字。

叠字又称“ 重言”,节奏明朗, 韵律协调。叠字诗歌常见,尤其在摹声绘色中更加凸显功用。杜甫善用叠字, 也多用叠字, 存世诗中大量使用了叠字。“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 , “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以上为诗歌素材联接)

明人杨慎《 升庵诗话》中说:“ 诗中叠字最难下, 唯少陵用之独工。” “ 少陵” 就是社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 , “ 萧萧”乃叠声。马萧萧一一一马声. 风萧一一风声, 落木萧萧一一落叶声, 此处无声胜有声;对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极目远眺,大江尽收眼底, 态势积极。

上句写近景及远一一落木无边,下句写远景及近一一一长江不尽。(以上为文字意像与感官经验的联接)出句是释放态, 对句是收缩态,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

和尹烨相似,

马爷在书中也经常交待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孟郊、贾岛

————————————————

唐代诗坛上有两位诗人的创作特别用劲, 古人称之为“ 苦吟”。一位叫孟郊, 一位叫贾岛,二人并称“ 郊寒岛瘦" , 称谓不仅充满禅意, 还表现了二人的风格。这个结论是苏轼下的, 原文是“ 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

“元轻白俗”似乎评价不高, 所以文学史上不怎么流行, 但“ 郊寒岛瘦" 却形象传神,让这两位苦吟诗人自宋以后也有了一个通俗称谓。

孟郊与贾岛差着辈分, 二十八岁之差, 足足一代。他们二人交集唱酬甚少。尽管他们都是帏愈的诗友(人物关系联接), 韩愈从爱才的角度也欣赏两个人的才华, 但郊、岛二人仕途多舛.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二人不适合为官, 只适合当个闲散文人……

————————————————

又或是诗人的家世、成长史、朋友圈、文坛地位、文学史上的评价等等,比如李绅

————————————————

贞元二十年( 804 年) , 李绅赴京应试, 未中, 一直在元稹宅借住(联接人物关系)

古人比今人好客, 愿意留宿客人, 元稹又比李绅小几岁,正陷入与崔双文的火热爱情之中。二人在一起,没事就谈起这段爱情,李绅听后就写了《莺莺歌》, 又催促元稹写了《莺莺传》。崔莺莺的传奇自唐始, 历宋元到明清, 对中国文学影响巨大, 凡后世各类西厢敌事的源头皆出于此

(联接文学常识,西厢记人物出自元稹,挺意外的,是吧)

……

元和四年( 809 年). 李绅再次返回长安,与元稹、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联接人物关系、文学派别)

筒单地说, 乐府诗是现实主义的积极作品. 反映同时代百姓的精神风貌。李绅的《悯农》, 就是这样。

……

读李绅的小诗,常常惊其之短, 连《新唐书 李绅传》都说他:“ 为人短小精悍, 于诗最有名, 时号“短李”。白居易也写过“ 笑功迂辛酒, 闲吟短李诗" , 可见“ 短李”名不虚传(联接人物关系、文学评论)

唐诗中的绝句属于短诗, 它出现大大早于律诗, 绝句的称谓大约在南朝就已出现。它的称谓有很多, 比如“截句”, 截取律诗之半(联接律诗与绝句)

绝句实际还有古绝和律绝之分一一严格按格律要求做的是律绝, 宽松一点的是古绝。

古绝受古代诗风影响至深。先是四句一个段落, 这在有《诗经》中体现充分, 原因是民歌初始基本上就是四句一个章节, 短小精悍,又有节奏。即便长诗. 也是四句一章, 形成吟唱快感。(联接其它文学作品、学生阅读经验)

汉时期. 绝句并未大发展. 没有形成风格;到了晋、尤其南朝宋之后, 诗人喜创作五言四句的小诗, 演变到齐梁之时,四句一绝的小诗形态业已形成, 当时称谓不一, 还有“ 断句” “短句" 等等称谓。

————————————————————

以上仅为《马未都讲透唐诗》节选的节选,

感兴趣的话可直接购买图书,慢慢阅读。

【本文小结】

本文以典型的文科知识——诗歌学习为例,

说明高手、名师,经过深入研究

同样可以满足“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 学习,即联接

无论是老师教学、还是学生自学

学习的目标就是“建立联系”

学习的方法就是“联系着学”!

这些联接中,

既包含知识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联接

也包含本学科知识之间的联接。

还包含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接!

因为,联接,就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联接的数量,就代表着理解的深度

建立了以上概念后,

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知道:

  • 就诗歌本身讲诗歌,扩展一下就是——就知识本身是知识是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的!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思潮中

大语文理念强调“文史哲”打通 (王珏老师认为还应包括地理)

是非常有道理的!

只有如此,

才能为知识提供足够多的联接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当今还大力提倡的“大单元”“跨学科”教学

其底层原理也都不出学习的本质:

“联接”!

“大单元”的作用,

无外乎把具备相似性的知识汇聚到一起

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知识增加更多的“语言素材”

而不是就着单个知识死抠!

“跨学科”,当然也有道理

但我们要跨的,可不仅是学科!

事实上,世间所有知识之间,

本来就存在千丝万缕的联接

是学科视角,把这些联系割断

事实证明,这会导致

理解困难、不完整,学习“无意义”!

因此,有效的教与学过程,

需要先在学科内部“建立联接”后,

进一步拓展知识原本就具备的更丰富的联接:

  • 知识和学生个体的联接
  • 知识和当代社会、当代生活的联接
  • 知识和其它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各种联接!

对于不同的知识类型、甚至是不同学科领域

如何建立联接的具体方法肯定会有变化,

但“学习的本质”必然是铁打不动的:

  •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接!
  • 联接,就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 联接的数量,就代表着理解的深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