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的结局会怎样呢(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

导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因为曾经入选中学课本而家喻户晓,在这首七言古诗中,白居易用娴熟的笔法,像人们讲述了一位烧炭老人的悲惨遭遇: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在长安城南边的山中,住着一位以砍柴烧炭为生的老人。为了多赚些钱,老人一年到头都在深山中烧炭,烟熏火燎的环境让他看去非常苍老,脸和手都被炭烤的黝黑。

卖炭翁的结局会怎样呢(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1)

这年冬天,老人烧好了一车的炭,运到长安城中去卖,打算卖了钱之后再买些粮食和过冬的衣服。虽然他身上穿着单衣,但为了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心中却暗暗祈祷,希望天气能够再冷些。可当他千辛万苦赶着牛车来到长安城中的市场时,一车重达千余斤的炭却被皇宫中负责采买的太监抢走,只留下半匹红纱和一丈绫作为报酬。

白居易的诗到这里就结束了,并没有交代卖炭翁的炭被强买之后发生了什么?相信很多人读了后,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老人的命运感到悲叹,同时对他及其一家的未来表示深深地忧虑,饥寒交迫的老人能否回到家中,一家人又能不能熬过寒冬呢?这些作者都没有交代,但是笔者从唐朝的史料中,发现了卖炭老人可能的结局。

卖炭翁的结局会怎样呢(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2)

在白居易的笔下,抢走老人一车炭的人是“黄衣使者白衫儿”。根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为了减少开支,唐德宗李适继位之后,听从大臣的建议,创建了“宫市”,开始从民间直接购买皇宫中需要的物品。

在政策实施的初期,“宫市”制度确实减少了国家的开支,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唐宪宗时期,“宫市”已经完全变了味道,开始由宫中的太监掌控。这些太监为了中饱私囊,到处强买和掠夺。当时负责采买的太监统一穿着白色的衣服,而手下跟班穿黄色衣服,所以才被白居易称为“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的结局会怎样呢(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3)

对于掌管宫市太监的恶行,另一位唐朝大诗人韩愈在其著作《顺宗实录》中,也曾记录过一件事情,也许我们从中能够找到关于卖炭翁的结局。

当时有一位农民,赶着毛驴到城中卖柴,不巧碰到了出宫采买的太监。结果太监仅扔下几尺绢就强买了农民的柴,并且还要农民亲自将柴送入皇宫之中。结果到了宫门处,太监还要收入城费,农民想用几尺绢缴纳,太监却不肯收。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决定以死相拼,把太监痛打了一顿,随后被赶来的守卫抓住关进大牢。

卖炭翁的结局会怎样呢(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4)

事情闹大之后,被皇帝知道了,从大臣口中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皇帝下旨罢免了太监的官职,并且付了农民的柴钱,还额外赐予了他十匹绢。但是对于“宫市”太监强买的种种劣迹,皇帝并没有过问。“街史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卖柴的事情闹到了皇帝面前,才得到解决,那么卖炭翁的事情会不会被皇帝知道呢?

根据史料记载,卖炭翁事件发生时,白居易正好在朝中担任左拾遗,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主要负责向皇帝进谏朝廷中发生的不法之事。白居易在担任左拾遗期间,为了报答唐宪宗的知遇之恩,到处查访各种朝廷弊政和不法行为,频繁向皇帝上书进谏,希望以此补察时政。

卖炭翁的结局会怎样呢(卖炭翁中老人的最终结局怎么样了)(5)

一心想要建立功勋的白居易,见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怎么可能袖手旁观呢?他一定会借此事向皇帝上书,痛陈“宫市”制度的弊端。即便皇帝不批准更改“宫市”制度,也肯定会像对卖柴农民一样,补偿卖炭翁的损失。

所以我们可以猜想,在白居易的介入下,卖炭翁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这只是当时的一个特例,更多的底层和弱势群体仍然在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压榨和剥削。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顺宗实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