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十一廊桥(一廊阅百年米轨焕新生)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1910年4月1日,滇越铁路全线通车。110多年来,它记录着云南的对外开放,也见证着云南的发展变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火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当准轨铁路乃至高铁驶入云南,曾经的米轨铁路因为货运量小、运速慢,逐渐丧失其主力运输功能,一度沦为“沉寂的工业遗产”。

铁路客运在整个云南有着悠久的群众基础,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传承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铁路沿线遍布的各类特色文化,让这个铁路“活化石”退而不“休”?从思想解放到规范管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开发,近年来,五华区莲华街道打造的铁路护路联防宣传示范点,满足了游客和当地群众的期盼,为米轨铁路城市段的保护性利用提供了示范。

深挖文化内涵

推动百年铁路史“活起来”

莲华街道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不仅有长约2.9千米的米轨铁路,还有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西南联大旧址、涌动着陈圆圆故事的莲花池公园、蓝花楹网红大道等优质文旅资源。

北京双十一廊桥(一廊阅百年米轨焕新生)(1)

莲华街道沿米轨打造的文化长廊。莲华街道供图

依托铁路发展百年历史文化底蕴,莲华街道串联时间脉络主线,沿米轨打造了铁路护路联防宣传示范点和文化长廊,分4部分展示从20世纪初至今铁路修建的来龙去脉、火车发展历史演进、群众生活变迁等:第一部分用老式蒸汽机火车头及旧式车厢展现滇缅铁路的历史原貌;第二部分用与米轨、火车、莲华相关的人文历史展示铁路背后的故事;第三部分以蒸汽机车头入画,用具有时代感的绿皮火车串起不同时期的人物,从列车员和旅客的服饰到行李的变化,展现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第四部分展现西南联大史,让人们深入了解“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的西南联大,弘扬地方历史特色文化。

宣传示范点的打造,把有故事的地方变成色彩艳丽、安静怀旧的亮丽风景,传承了文化,重现了历史,美化了城市,汇聚了人气,绽放了莲华发展活力。

坚持党建引领

探索联防护路新路径

近年来,莲华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铁路护路美化亮化工作,推进爱路护路共管、共治、共建、共享,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莲华特色的铁路护路工作新路子。

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考核细则、完善考核制度,将学府社区、苏家塘社区、江北社区的铁路护路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激发工作人员爱路护路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实效;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平安创建、法治莲华建设等工作,大力宣传爱路护路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各社区联动铁路工务段相关管理部门、辖区内公共户单位、“两新”组织等开展铁路沿线环境专项整治,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铁路护路活动,共同维护好铁路周边市容秩序……莲华街道不断营造铁路安全“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氛围,为护路联防工作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

文旅融合发展

百年米轨变身新名片

百余年前,铁路打开了云南看世界之窗;百余年后,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窗口。2022年,莲华街道出资45万余元,对米轨虹山东路至云南师范大学段铁路沿线两侧的违章、废弃建筑物进行拆除,对铁路沿线两侧路基、边沟进行修缮,增设了立桩等物理隔离设施,解决了占道经营、电动自行车在轨道两边乱窜影响行人安全等问题。

莲华街道在米轨沿线两侧新增三角梅300余株,新增常绿植物8000株。每年4月到7月是三角梅盛花期,米轨铁路被一层厚厚的红紫色包围着,犹如一帘帘鲜花“瀑布”从米轨两旁的铁围栏上倾泻而下。百年米轨成为新网红地,绚烂的“花瀑”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打卡,百年米轨资源的保护也逐步实现从封存走向开放,塑造城市文旅新名片。

如今,米轨铁路的功能正逐步向文化旅游转型,近代铁路工业遗产逐渐演变为铁轨上流动的博物馆,将为沿线地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范本。莲华街道将深入探索新时代对滇越铁路文化遗产体系进行保护、开发、利用的问题,充分挖掘百年米轨所特有的文旅价值,串联起滇越铁路及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将滇越铁路与文旅产业融合,有效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通过新旧共融合、上下齐努力,历史悠久的米轨铁路仍可持续服务于发展,焕发出新魅力。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恩国

责编:李冬雨

编审:韩蕾

终审:周建军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