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

大自然缤纷多彩,人世间千奇百怪,相同的环境,却会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是赏景,有些人走马观花,甚至熟视无睹;有些人细心观察,更能发挥想象。

诗人通过写景,表达喜悦的情感;禅者凭借景物,彰显恬淡襟怀。秋天里枯叶凋零,烟雨迷濛,可以感受到肃杀和残缺,但同时也彰显出万物缘起缘灭的规律,也让人懂得生命中需要宽容和淡泊。

晚唐一位著名诗人有一次在途中赏景,抒写了一首好诗。下面介绍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写景如画,颔联尤其精彩。

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1)

盘石寺留别成公

唐代:温庭筠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

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2)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他才华卓越,却累举进士不第。杜牧非常欣赏他的文采,温庭筠也致书杜牧,希望对方可以引荐自己,不过他最终还是长期沉沦下僚。诗人愁闷之余,便经常游历佛寺、结交僧侣,他与一些诗僧之间也互有酬答之作。

因为经常留宿山寺,温庭筠对僧侣生活非常熟悉,也在作品中缅怀和向往禅境,表达自己渴望皈依之意。这首诗就创作于归乡途中,诗人离开盘石寺告别寺僧成公,表达了惜别之情。

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3)

开篇点明了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并照应题目,“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 缤纷的落叶发出萧萧之声,微风轻拂苇塘,芦影斑驳,尽显秋意深浓。诗人告别高僧,即将踏上归途。

支公是东晋高僧,也是一位玄言诗人,这里暗指成公品格高洁。诗人与之畅谈,获益匪浅,感悟良多,此番短暂会晤,却学到很多东西,令他不舍离开。

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4)

诗人告别了大师,踏上了归程,穿过幽深的树林,踏着金黄的落叶,一路缓步下山。远处水岸依稀可见,近处枫林在风中婆娑,周围的一切,都透出一种安详和宁静的气氛。

沿路风景秀美,让他赞赏不已,“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深秋时节,河岸边霜降如雪,芦花初绽也如雪白;枫林经霜,一夜染红,霜白叶红,色彩对比鲜明,更渲染了途中的明丽景象。

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5)

颈联转而描写远景,“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群山叠翠、浮云压塞;长风破浪、水天一色。诗人采用高低结合的技法,让画面变得异常丰富。楚天、吴苑,都是虚写,本来相隔万里,却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可谓想象奇特。

尾联抒写诗人的惜别之情,“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 诗人在客舟中悠然地摇着船桨,又不时地频频回首,心中惋惜不知何时才能和成公,再次在松窗下联句赋诗,于是心中充满了遗憾。榜,即船桨;偈,本指佛经中的唱词,引申为诗句。

温庭筠七律(温庭筠鲜为人知的一首七律)(6)

温庭筠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描景如画,更充满想象。作者先交代时节、地点和人物,中间两联写景生动,意象丰富,“芦花、枫叶,浮云、波浪”,都展现出诗人在途中所见。而写景是为了抒情,景色越美,越能表达出对禅境的追忆和向往。

芦花是锥形的花絮,当阵阵微风掠过,就会到处飘扬,时而飞向静穆的山林,时而又飞向无尘的心灵。芦花无言,禅者入定,似乎不再觉得命运的清苦,却宁静默然。

秋风飒飒,心似一朵白莲,在幽静中独自开放。诗人观芦花、赏苇叶,仿佛融入诗境,也忘记了人世间的烦恼与悲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