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

当尉迟恭这个杀神身披重甲、手持长矛站在李渊面前时,以李渊的智慧,应该就已经明白了一切,尤其是尉迟恭手中还拿着自己两个儿子建成、元吉的头颅。

如果不想让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唐毁于一旦,不想让李氏家族陷入内乱,李渊唯一选择就是彻底放弃权力,寄希望于自己的二儿子世民能够比自己做的更好。

也许李渊当时手中还掌握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底牌,一旦发动,李世民未必能够招架得住。但这种情况下,李渊下不了这个手,自己已经失去了三个嫡子,不能也不想再失去最后一个。

于是,李渊痛快的移交了所有权力给李世民,先是太子监国,再是禅位,李渊不是个输不起的人。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个极其特殊的职业,无法与普通人家庭的父子兄弟亲情来比,权力只有皇帝一人能够独占,无论父亲、儿子、妻子或是大臣,觊觎皇权者只有死路一条。

这方面李渊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只有自己不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想法,才能维持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护之前随自己打天下的一班旧部,才能保护自己的其他儿子。自己有一丝一毫重登皇位的想法,或是有一丝一毫对李世民继位不满的想法,一旦传出去就会引发整个大唐的动乱,这个天下,从来不缺野心家和妄想家。

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1)

(玄武门之变)

当上太上皇之后,李世民虽然在生活上尽量给李渊提供条件,但由于初唐并不算富裕,李世民又不是个喜欢排场的人,连带着李渊的生活水平也不是很高。

吃穿用度方面没有问题,史书中没有这些方面李渊受限制的记录,哪怕一句暗示都没有。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涉及到皇帝的道德品质,后世唐宣宗对郭太后有意见,史书上就留下了“奉养礼稍薄”五个字。

李世民时期后宫之主是长孙皇后,两口子都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虽然节俭,但也不至于克扣李渊的费用。另外,初唐宦官地位极低,没有那些揣摩上意给李渊脸色看、小鞋穿的狗腿子,所以李渊虽然自由受限制,但自己和身边人的待遇应该是与之前持平。

李渊身边不缺伺候的人,宗正卿李百药相当于是李唐皇室成员的大管家,就曾上书《请放宫人封事》,提到“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仅太安宫和掖庭宫两处就有没事儿做吃闲饭的宫人数万人,需要定期外放。

所以除了没了政治权力之外,李渊受到的最大影响是自由受限,以前每年春秋两次外出狩猎,或者去骊山,或者去终南山,一次一个月左右,几乎雷打不动,是李渊最喜爱的娱乐活动。现在不能外出了,唐人也没有现代人这么多娱乐方面的享受,李渊只能在醇酒美人中消磨时间,唯一结果就是给李世民留下不少弟弟妹妹。

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2)

李渊太上皇头三年仍然居住在太极宫甘露殿中,这里是皇帝的寝宫,李世民没有逼着老爹给自己腾房子。另外,李世民连原来李渊接见群臣的太极殿都留给李渊,直到李渊搬出太极宫李世民才开始在太极殿听政。

甘露殿既然被李渊占了,李世民也需要在太极宫中有个住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估计是原来李世民居住的承乾殿(承庆殿以西),顶多是小规模改建了一下。

贞观三年,李渊搬到了太极宫外北苑的太安宫。

太安宫原名弘义宫,由于在太极宫之西,也被称为西宫。这里是李渊在武德五年因李世民征战有功而专门为李世民兴建的,应该是类似度假别墅之类的中小型宫殿群。

太安宫宫殿规模不大,而且规格是按原来李世民的亲王级别,比皇帝的规格要低。宰相马周的奏章中就提到过太安宫,“太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

但这种规格低、规模小也是相对的,唐代建筑可能没有后世明清宫殿精致,但要大得多,开间阔、举架高,在这种房子中居住一点儿也不憋屈,就是冬天取暖麻烦一些。

根据史籍记载,“西宫有山林胜景”,是一处和周边山林景致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景很好。“此宫在城之西,垂拱前殿、戢武殿、文殿、翠华殿、祭酒台”,大大小小也有十座左右宫殿。后来,宰相马周为了缓和李渊父子关系,上奏建议李世民应该对老爹更好一些,李世民就把太安宫的宫墙加高、门楼加大,使之符合皇帝的规格。

李世民多次想请李渊去九成宫离宫避暑,但李渊考虑到当年隋文帝就是在九成宫去世的,自己不愿沾这个晦气一直没去,估计也是自己自觉,不愿意给大家添乱。

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3)

(太极宫)

一直到贞观八年,李渊都没有外出或者会见大臣的记录。李世民倒是有机会探望自己的父亲,《旧唐书》记载,“高祖在大安宫,太宗晨夕使尚宫起居送珍馔”。但既然说了每天早晚派人送饭,就说明不是李世民亲自去,李世民无非是逢年过节、外出回来时过去看一下,全家人一起吃个饭,一年下来父子俩应该不过见十几次面,和现在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空巢老人情况差不多。

贞观八年,是李渊、李世民父子和解的一年,贞观八年,也是李世民声望最鼎盛的一年。

到这一年为止,李世民已经消灭了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也派遣使者来长安朝贡请求内附,这代表着原本突厥、汉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突厥再也不是中原政权的对手了。

征服东西突厥之后,“天可汗”李世民声望如日中天,大唐顾盼四周无人能敌,这是远超李渊的功绩,彻底息了李渊对玄武门之变的一点怨念。

也许是父子俩有过一次没有记载在史书上的交谈,甚至有可能只是父子俩之间的默契,李渊开始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不但可以以太上皇身份宴请西突厥使者,还可以检阅军队、与大臣宴饮,李渊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像一个普通退休老人一样享受生活,并感叹儿子干的不错,比自己强。

李世民也准备给李渊修建一处新居,这就是后来取代太极宫唐王朝政治中心地位的大明宫,但大明宫刚刚开工李渊就在太安宫去世了,李世民停止了大明宫工程,直到十余年后李治继位才重新开工。

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4)

(太安宫大致位置)

李渊去世后,有两件事情需要李世民决定,一是李渊的安葬规格,二是对李渊的历史评价。

李渊是唐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其陵寝规格没有先例。在和大臣商议之后,李世民决定按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寝规格修建李渊的献陵,献陵也成为唐王朝皇帝的第一座封土堆陵墓,这和之后大多数唐代帝王依山建陵不同。

刘秀和李渊都是一朝开国君主,又都是国家初建百废待兴,按刘秀标准给李渊建陵墓虽然不算是高规格,但也不算苛待。

秦汉以来,绝大多数帝王都采用的封土堆陵墓,包括隋文帝也是这种形式。当时李世民还没想到自己将来的陵墓会采用依山建陵的方式,也算符合惯例。

当然,封土堆陵肯定不如依山建陵高大、气派,后来魏征就曾用这点挤兑李世民。这一点是李世民对李渊的亏欠,毕竟他自己和长孙皇后的陵寝要气派的多。

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5)

(唐献陵)

陵墓实际上是个小事情,更重要的是对李渊的历史评价。

与我们现在想象的不同,李渊曾为隋臣,开国创建李唐之时,越是被动、无奈,越是被臣下逼迫,李渊的正面形象越能得到保持。如果按《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整个起兵反隋的过程是李渊主导,将会有一个严重后果:李渊是隋王朝的叛臣贼子。

于是,《旧唐书》这方面与《大唐创业起居注》不同,增加了一些李世民在起兵初期的作用,李渊是被迫起兵反隋。

这并不是对李世民的美化,而是对李渊的美化。李世民也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大唐创业起居注》一书没有被封禁,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就是让后人能够知道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

唐朝最后一位皇(唐代五个退位皇帝)(6)

总之,李渊的太上皇生活还算是过得去,唐代其他退位皇帝武则天、李隆基、李旦、唐顺宗李诵都是死的不明不白,李隆基还受小人欺辱,与他们相比,李渊是幸运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