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是指(什么是束脩之礼)

束脩是指(什么是束脩之礼)(1)

中国古代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中国人事事讲礼,处处讲礼。无“礼”不成,“礼”实际上就是一种办事的规矩,哪像现在把它搞成了人与人交往的媒介,巴结人的工具,贿赂人的糖衣炮弹呢?将“礼多不害事”搞成“礼多害死人”。那些繁文缛节的“礼”,许多都不是出于真心真情,完全是为了一张假面子。也有一些人利用“礼”大肆行贿收贿,顶风作案,最终害人害害己!爱面子是中国文人的通病,从古而然。古代文人为了一张面子,羞于开口,总会用许多避讳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比如,稿费本来给人代笔的报酬,因为代笔也是一种劳动,受些银两养家糊口何妨?可就不说稿费或稿酬,觉得那样说有些势利,难以启齿。尤其是心中装着“孔方兄”,嘴里却骂“阿堵物”(堵心的东西),家中等米下锅的穷秀才,表面上口不言利。其实又等通神之物活命。于是抠了半天脑门想出了其它字眼儿取而代之。如问人家有没有稿酬,就说:“可有润笔否?”言外之意,就是我的笔干燥了不好使,你得要“滋润”一下哈,或者说我的墨水不是白来的,要钱买,你看表达多么艺术!其实没有任何生活来路、“肩不能抗,手不能推”的书生要稿费或者劳务费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因为除了用笔就没有别的谋生办法了,国家也没有给他们任何物资保障。这与当今那些公办教师带家教额外收费,课堂上不用劲儿,回家带学生,收家长钱财,美其名曰“束脩”不可相提并论,当然良心家教,另当别论。如果有人索人钱物却硬说是孔子开的先例,向孔子学习,是新火传承的话,这样就等于将“锅”甩给几千年前的圣人孔夫子。他深处地下黄泉,无法辩解,真是活天冤枉啊!要是孔夫子能活过来的话,一定会说:“冤乎哉?可冤也!”今天笔者就来帮孔先生说几句话。首先,孔夫子收 “束脩”不假,“束脩”却也是学费的意思。“束”是用绳子捆东西,“脩”是长条型的肉。“束脩”就是用绳子捆一条肉。古时学生到私塾拜师,得讲“礼”(规矩)。当然这个规矩并非孔先生为收“束脩”而制定的,而是通行之礼。弟子与老师初次见面时,为表达敬意而奉赠给老师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束脩”(用绳子捆着的干肉)。当时读书的学费也是“束脩”,不过是“束修数条”,“束修”可能就是腊肉或者咸猪肉。如果每个学生都送腊肉,那老师家尽吃腊肉行吗?还得吃五谷杂粮,新鲜时蔬,只好拿“束脩”去市场交换,太麻烦,而且一个教师不好好在书馆教书,成天提着几块干肉在市场东看看,西看觑,晃晃悠悠像啥话呢?这不是不务正业吗?学生家长看见会如何说(说)你呢?。于是到后来干脆就按“束脩”折价作为学费,因此“束脩”就成了学费的代名词。那么,孔子用“束脩”的意思难道就是拜师必须收学费吗?关于这个问题,宋代理学家朱熹和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以他们的学识,提出了殊途同归的看法。朱熹是书院的开创者,也是理学传授者,是名冠两宋通经鸿儒者,这位曾经以教书为业的大师,认为孔子规定的“十条腊肉”的拜师礼不算什么,孔子要养家糊口,也需要身上穿衣,口中粮食。何况十条束脩,那时候差不多的人家都能拿的出来。但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门下有许多寒门弟子,像死后无钱安葬、孔子买棺材安埋的颜回,成天护卫孔子的穷学生子路,父亲穷得去偷盗的冉氏兄弟,出身贫贱的子张和瓮牖绳枢人家的原宪。这些学生根本就出不起“束脩”,甭说十条“束脩”了。如果孔子只认“束脩”不认人话,那就不配是“至圣先师”,更不堪为人人敬仰的“万世师表”,也不可能有弟子三千,培养出七十二圣贤。我们认为,对于这些穷学生而言,“束脩”只不过是孔门下立一种规矩,并非真的要学生馈赠多么丰厚的礼物给他,或非要多贵的学费,比起现在的私立学校或者个别家教,孔子的良知与之天渊之别!孔子的道德人格可谓高山仰止!冯友兰先生则通过对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微观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句话若读作“自行/束修/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意思。但是,通过分析整部《十三经》之后,发现古人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反而“自……以上”的句式倒出现了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也就是说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所以,“自……以上”应该指的是年龄。那么,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意思可能就是“自/行束修/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这种礼的男子可用“行束修”称其年龄。于是孔子的意思可理解成为:“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这句话简单明了,表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胸襟。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孔子并非为“束脩”而教书。孔子“十有五而至于学”,由此推己及人。他要求自己门下的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力宣扬自己非要“十条束脩”才教徒弟呢?那他怎能教导出颜渊、子贡、子路、冉求、冉雍、冉耕等圣贤弟子呢?当然,也不能太死板,如果弟子诚心诚意送来薄礼,他也没有理由不收。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收取学生表达心意的薄礼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一些人本末倒置、颠倒黑白、混淆事实的根据。这和索取学生家长的钱财更不能混为一谈,勿以小人之心喷君子 !再说,孔子生活在那个年代,他的谋生手段就是教书育人,除此之外,他并无其他长处。他亲自说过“吾不如老农”,说明他不会种庄稼,甚至连老农民都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为他是教育家,教育家的谋生手段就是教书。孔子收“束脩”与公务员领取工资和奖金有何不同呢?这是社会分工造成的,这也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必须。但孔子确实不怎么看重金钱,也没有像今天有个别教师瞧不起“弱势家庭”的穷学生。而孔子却完全不是这样,他对家境贫寒的弟子颜回有过高度赞美,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说:一篓饭(一碗饭),一瓢汤,生活在陋巷之中,别人不能忍受成天忧心忡忡,颜回却始终成天快快乐乐!稍微动脑壳想想:这样的孔子,是向学生索要学费的人吗?我们实在不该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更不应该为自己嫌贫爱富,向学生伸手找借口而嫁祸孔子!还有,孔夫子办的是私塾,一没有向国家伸手,二无权向企业摊派,三没有人自觉赞助,他要为国家分忧,教育子弟,向学生收取“束脩”是唯一可行之道。而我们今天的教师,国家发给工资和奖金,有何理由收受钱财呢?我们应当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师德形象的维护,自觉摒弃收取学生或者家长礼品财物的不良风气,更不该以孔子“束修之礼”为借口,向学生或者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礼物。孔子的束修之礼,应该指孔子“礼”学中的一种尊师重道的礼节,而并非简单的收学费,更不能理解为向学生索要财物。不过,当学生发自内心地用小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时,当老师的也不应当一概拒绝,适当的方式可以增进师生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真诚和帮助。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和学生互相努力,老师爱护学生,认真引导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自然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希望我们正确理解“束修之礼”的含义,建立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