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的不同点(文人心中最理想师生)

文/张强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文化点心铺“:写文人,读诗词,讲故事,这里只讲跟文学有关的事情;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师生关系对每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宋代,因为文人地位的空前抬高,因科举考试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相对而言也牢固很多。欧阳修和苏轼就成为中国文人最理想的一对师生,亦师亦友,相知相交,默契有加。公元1079年,苏轼知湖州,三过平山堂,此时欧阳修已经去世八年了,睹物思人,苏轼一时感怀,便写下这首词纪念恩师。而这首词也成为历史上尊师重道的典范。

西江月 苏轼(宋)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人生如梦,苏轼这是第三次经过扬州了。但是这一次来平山堂时,他的恩师欧阳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公元1071年,苏轼离开京城任杭州通判,路过扬州,那是他第一次到平山堂。一转眼,时隔将近十年,他又来到了平山堂。这十年是苏轼仕途最坎坷的十年,他不停地遭到贬谪,南征北调,四处漂泊。这一次,他由徐州调任湖州,又路过扬州平山堂。然而这一次却物是人非。面对此情此景,苏轼怎能不感慨万千了?

欧阳修与苏轼的不同点(文人心中最理想师生)(1)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苏轼在平山堂瞻仰恩师手迹时内心的感慨。首句“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是说自己这次是第三次经过平山堂了,可是恩师已经不在了,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已经过了大半,时光匆匆,真是弹指一挥间!此刻,恩师已逝,而恩师的手迹却仍然清晰如初,想到自己又半生飘零,抚今追昔,真是人生如梦啊!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是说自己与老师已经十年没有见面了,而平山堂墙壁上恩师手迹仍然似龙蛇飞动。“老仙翁”是对自己恩师欧阳修的一种尊称。“龙蛇飞动”是指平山堂墙壁上欧阳修所提的字。字体龙飞凤舞,很有神采。此句以景写情,十年过去,此时人已不在,而手迹仍然清晰。人生匆匆,恩师不在,笔迹犹存,睹物思人,怎不叫人感慨?

下阙是写作者听到有人唱欧阳修词时的内心感受,道出深深缅怀之情!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是说:苏轼像凭吊自己的恩师时,听到有人在歌唱欧阳修的词,心里顿感沉重。“文章太守,杨柳春风”皆来自欧阳修的《朝中措》“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这里作者化用自己恩师词中的语句,一是为了表达缅怀之意,二是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敬意。

欧阳修与苏轼的不同点(文人心中最理想师生)(2)

作为文坛领袖,欧阳修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品行高洁,刚正耿直。在对待后辈士子上,欧阳修不徇私情,慧眼独具,心胸宽广,为文坛发掘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在众多门生中,苏轼最得欧阳修赏识。面对后辈学人的优秀,他非但没有嫉贤妒能,反而公开赞赏。因为作为文坛宗师,欧阳修关心的不是个人的荣誉,而是文统和道统的传续。他对苏轼的欣赏不只是文才,更包括人品,气质,志向。这样的老师,当然值得苏轼尊敬,值得苏轼缅怀!

最后一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恩师去世了。不要说人死后一切都成空,就是人活着也是大梦一场。白居易在他的《自咏》曾说到“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极言人生转瞬即逝,一转头一生就过去了。而苏轼这里更进一层,谓还没有转头时,人生就已经成梦幻了。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一向乐观旷达的东坡先生怎么变得这么消极了?其实,苏轼还是原来的苏轼,只是面对恩师去世,自己又飘零半生的现实,就是圣人也会心生感慨,何况是多情的苏东坡呢?

欧阳修与苏轼的不同点(文人心中最理想师生)(3)

自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以后,在中国文人圈里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每次科举考试,都能产生一堆恩师和门徒。因为科举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古代科举选士的特殊性,很多“师生关系”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存粹的“教与学”的关系,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应酬和晋升的途径。

这种因科举而形成的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十分脆弱,经不起什么考验。甚至,一些师生还会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例如张居正和他的门生刘台。因此像欧阳修和苏轼这样心心相惜互爱互重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苏轼此词即是在缅怀自己的恩师欧阳修,也给后人树立了尊师重道的榜样。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