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历史发展(临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历全曝光)

来源:余杭晨报综合整理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最近,由余杭区民政局和余杭区区划地名办公室共同编印的《余杭地名故事》出版了!书里记载了有关余杭各个镇街277篇有关地名的故事。今天我们选取了有关临平的几个故事来给大家讲下“临平的来历”。

临平的来历

临平是原杭县县城1961年3月23日与余杭县合并,以余杭为县名。县级机关驻临平镇。2001年8月8日镇乡行政区划调整撤镇并入乾元乡、翁梅乡、小林乡后分划设临平街道、南苑街道、东湖街道,大家也习惯把这几个街道统称临平地区。

临平历史发展(临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历全曝光)(1)

有关临平的来历,主要是有四种说法:

以临平山为名:临平与临平山密不可分。相传临平过去没有山。现在这座临平山,相传是当年吴越王钱镠拎来的,故又称为“拎瓶山”。

与小康王有关:传说北宋时期康王赵构(宋高宗)被金兵追杀,被追得狼狈不堪,只身一人逃经丘山附近,在爬到快到山顶的时候看到一个巨大的山洞,于是钻了进去,并顺利躲过了金兵搜捕,这个山洞现在还有,临平人都称它为龙洞。赵构登基以后,想起来这个山,这个丘山,这个洞口。于是他命人把这个地方改叫做临平,寓意临时平安的意思。

“藕花洲”这个名词,在宋代僧道潜咏出《临平道中》里这句“藕花无数满汀州”之前,无非是一个无名的莲荡而已。就是因为这首诗被苏东坡赏识之后,藕花洲的声誉鹊噪遐迩,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来游,竟成了他们的赏荷胜地。于是,后人就把“藕花洲”三字当成了临平的代名词。

藕花洲确切的位置,《临平记》中绘有张尔嘉《临平图》,标注在安隐寺西临平山阳的黄泥坝。但临平山北有个“荷花塘小区”很有名,但这里的原住民都表示,当年这里原有一口几亩大的池塘,只有芦苇和芡实,从没有种过莲藕,后来道路扩建填埋。可以说荷花塘小区是临平最“名不副实”的地方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沪杭铁路临平城区段南迁,原铁路遗址上改建东西通衢大道,竣工后取名为“藕花洲大街”。2001年,大街沿上塘河向西延伸到星桥,经过原安隐寺前的保障桥(应为宝幢桥,因为此处原立有安隐寺安平宝幢一座,文革时被毁了),这里的上塘河两岸就是旧时藕花洲原址,这样一来,藕花洲大街就名副其实了。

景星观

临平历史发展(临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历全曝光)(2)

临平山南麓,连接隧道和邱山大街的南北向马路叫景星观路,这是因为在隧道的南口东侧旧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始建于宋绍兴十年的景星观,如今是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分校。景星观路的来由就是因为这条路从景星观开端。如今景星观早已不存,不过在党校里你还能看到一口石砌的长池,池中间架一座石桥,旁边两棵大樟树,这块地方就是景星观旧址。

梅堰

临平历史发展(临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历全曝光)(3)

住在临平镇上的人,都晓得镇东边有个梅堰住宅小区。因为这个小区地处梅堰附近,所以叫它梅堰小区。梅堰,它的全称叫“梅潭堰”。梅潭是地名,堰是堰坝名,堰随地名而命名。

梅潭堰始建年代不详,然志书有“宋嘉定十二年(1220年),都城(杭州)内有二十五里塘(河)直通长安闸,上接临平,下接崇德,漕运往来,客船络绎……”的记载。据此,上塘河堰坝的建成使用,自应早于公元1220年。它在水利和货、客运史上,也已发挥了700多年作用。梅潭堰的真正位置在今梅堰路最南端东侧约30米的上塘河北岸。沿堰基斜向西北原有一条约两百米长的河道,与邋遢港、北庙河(已砌浜加盖成路)相通,是上下河船只往来必由之路。

北庙弄庙东

临平历史发展(临平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来历全曝光)(4)

临平城区有好几个以庙为名的地名,北庙弄、庙东社区、庙东菜场,就是九曲营路,原来的路名也叫庙前街。这个庙就是临平最大的庙宇——大北庙。大北庙原名叫申将军庙,因为座落在镇北,临平人就把它叫做北庙,又因为是临平最大的一座庙宇,就在前面加上一个“大”字,称为大北庙,申将军庙的真名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只有在历史文献中才能找到它的存在。南宋咸淳《临安(杭州)志》中就有申将军庙的记载:“申将军庙在陡门桥北三十步,相传为楚申明父白公作乱,楚王命明伐之,杀其父,后人为立祠。”大北庙虽然在建国后逐渐被移作他用,文革中被全部拆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