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

一年初始,万物复苏。每当寒山萧瑟之际,早有梅花疏影,立于山涧之崖,秀于万仞之壁,浮于寒潭之水。“梅,卉之清介者也”。梅花以其清介之品,孤瘦之影,暗传之香,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无数的文人咏梅、赏梅、画梅,在诗文与字画之间,留下隐隐绰绰的春天。岁首料峭,梅破,知春近。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3)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4)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5)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两三枝”,世人赏梅之始,秦汉已有。及至南北朝、隋唐之时,赏梅、植梅、咏梅之风渐盛。此间,“赠梅典故”乃成佳话。南北朝诗人陆凯,于梅岭之时,想起长安故交范晔,便摘折寒梅一枝,托驿使送去,并附纸赠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枝梅花,温情至极,也浪漫至极,它一半是江南的春色,另一半是知己的惦念。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6)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7)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8)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9)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0)

凌 寒

记 梅 影

梅花可赏,便能入画。南朝梁代张僧繇画有《咏梅图》,许是画史上关于梅花的最早记录。唐宋之后,文人士大夫对梅花的喜爱有增无减,多有梅花之画谱和专著,宋代宋伯仁所撰绘的《梅花喜神谱》,将梅花之态纷呈毕现,如其所列之俯、仰、依、盼、侧、卧等,不一而足,落落万千,显梅之幽独、凌寒、遒劲的精神品格。“君子寓意于物”,人与梅花两白头,正是文人千古如一的追求。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1)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2)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3)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4)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5)

疏 影

浮 暗 香

历代诗文,咏梅不计其数。如李白的“送君游梅湖,应见梅花发。”如卢梅坡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而隐于孤山的林逋,所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流传甚广,直把梅花的精神写绝了,它如一幅画,高悬于古典文学殿堂,一半是疏影,一半是暗香。在中国的美学现象中,把文学和绘画相结合,是我们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梅妻鹤子”的林逋,将其呈现得淋漓尽致。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6)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7)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8)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19)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0)

折 枝

置 清 供

古代文人爱梅花,更视插梅为一件雅事。摘折梅花,投之于瓶,一枝几朵,满俱诗意。元人谢应芳有诗谓:“又与梅花共岁寒,新年好,有茅柴村酒,荠菜春盘”。梅花开在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与青松、修竹并称“岁寒三友”,其玉魄冰魂,实为文人清供之佳品。梅花清供,宜简不宜繁,宜疏不宜密,当它与盆景、花草、时令果蔬、赏石、雅玩等陈置,便有了一番清奇的境界。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1)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2)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3)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4)

东风尽破梅与雪(梅破知春近)(25)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山外林中,窗前月下,此时,梅花开的正好,文人空间为诸君臻选雀蓝玻璃净瓶,不妨摘来一枝,装点在案前,摇摇曳曳的,是令人欣喜的春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