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

瞧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家的感受一定是三个字:不健康。

工作上,大家动不动就996,加班加点已经成了常态,好不容易回了家,如果不打开手机刷会儿抖音什么的,就感觉一天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么熬着夜受着手机的辐射,健康自然会受影响。

饮食上呢?现代人生活是快节奏,忙得作息都经常没有规律,动不动就是快餐和垃圾食品。你平常吃的东西里,如果没点地沟油添加剂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现代人。

而我们的自然环境呢?光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环绕着我们,出门日常呼吸的可能都是PM2.5,因此而生病的人那是不计其数。

这些问题,在生活绿色健康的古人身上几乎都不会发生。

他们不玩手机、饮食和睡眠都很规律,环境更没有被污染成今天这个样子,按理说,身体应该是很健康的。

然而事实却是,古人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7-35岁,根本不能和现代人相比。

那时候的人们经常生病,动不动就头昏眼花,重病不起。

他们面朝黄土,在烈日灼心中辛苦作活,每天扛着锄头,住在简陋的茅屋里,一辈子得不到什么良好教育,很难有什么翻身的机会。

当他们偶尔放下锄头,抬头望着灼热的天空时,心里的美好愿望或许就是,住在一个挺大的房子里,每天吃着管够的白面馍馍,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活在这样的处境里,且寿命如此之短呢?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1)

古人面朝黄土,过着辛苦而贫穷的生活,一辈子没有什么翻身的机会

我们不妨穿梭历史的时空,去解开古人的寿命之谜吧。

一.结不起又必须结的婚

我们常说现在结婚实在结不起,动不动就问对方要三大件,其实在古代,结婚也不是一件那么轻松的事情。

在古代,结婚讲究一个三书六礼、明媒正娶,中间的手续极为繁荣。其中三书是指聘书(订亲文书)、礼书(记载聘礼情况)、迎书(迎娶女方过门时的文书)。而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需要注意的是,这六礼之中有一个“纳征”,也就是送聘礼的环节。

今天不少长辈嫁女儿都像割掉一块儿心头肉一样,嫁女儿如同卖女儿一般。在古代,女儿嫁出去更是泼出去的水,因此要的聘礼往往也不会少。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2)

古人纳征,彩礼钱也是不少的

就以清朝为例,那时结婚需要“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壹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清朝,一两银子按物价来算,基本相当于今天的二百块钱,这么算下来,礼金要有一万四,一套房子约一万,再把其他购置的东西和宴请花费算进去,结个婚也要四万了。

那么就不能不结婚么?不行,你要是过了结婚年龄还不结婚,那就要多征人头税了。

如《汉书·惠帝本纪》中就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是女子如果十五到三十岁未嫁,就多收你五倍的人头税,普通家庭肯定是扛不住那么多税的。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3)

古代女子如果在规定年龄未嫁,家里就会加征五倍的人头税

除了多收人头税外,政府还有另一种办法——给你指定对象。比如如晋武帝规定:“……子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意思是女子如果17岁还没嫁出来,你的婚嫁之事就由政府包了,给你指定一个人嫁过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农耕时代,生产力来源没别的,就是来自精壮的劳动力。所以就需要男人和女人结婚造孩子,满足国家的生产力需要。

因此在那个时代,你不想结婚也得结,这就是你的命。而这样一来,你的家里又背上一层经济负担,更得加紧干活了。

没办法,撸起袖子干吧,白天在田里努努力,晚上再去地主家干点长工,想方设法维持这个家的生存。

而等你干了一天筋疲力尽,回家时已经虚脱得不能行的时候,对不起,回了家也你也不能闲着——为了传宗接代,你是要跟媳妇鼓捣孩子的。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4)

这个任务不仅得做,而且得抓紧做,因为在古代女性的生育周期比较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养也是需要好身体的,而古代女性的生活状况并不比今天的女性,是要长期做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的,这样便会降低她们的生育能力。

因此夫妻俩就要抓住这个生育窗口,抓紧时间把孩子生出来。试想一个农民白天累死累活回来,还要与媳妇云雨一番,这对他的精力是多么巨大的损耗。

所以千万不要把古代夫妻的房中事想得多么轻松和美妙,这对于他们而言,反而也是负担的一部分。

二.入不敷出的能量消耗

日出而作,面朝黄土努力耕作;日落而息,回到家里上炕造娃。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一天下来,对农民的消耗是巨大的。

那么怎么办才能弥补这种消耗呢?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真要补充这些能量,主要靠的还是日常的饮食。

可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吃好的”简直就是奢望,能吃饱就已经不错,哪怕在盛世也是如此。

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一天到晚吃的是什么。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汉朝以前,一日三餐的概念还没出现,大家主要是“一日两餐”。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5)

西周的时候细粮还没有出现,大家吃的都是黍、粟之类的粗粮

大家往往很难吃饱,所以大家还需要一些“额外之粮”,也就是野菜作为补充。尤其在冬天的时候,那时家家户户没有什么作物收入,有了野菜,才保证他们勉强有些吃的。

在这种情况下,一天两顿饭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样才能把粮食省下来。所以那时的农民通常的习惯是早上起来,饿了?先别吃饭,等到十点左右,再吃点东西;到了中午,没有午餐这个概念,不吃饭,到了晚上,下午四五点便可以吃第二餐。

通常而言,两餐的食量也不大一样的,一般早餐吃的多一点,所以也叫“大食”,晚餐吃的少一点,故名“小食”。

后来周朝过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农作物——小麦,从此以后,当时就出现了“最好的食物”——白面馒头。

当然,那时的馒头也不是纯白面,这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在当时完全没有今天那么先进的农业技术,完全就是靠天吃饭,所以小麦产量并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生产出的小麦一部分要交税,一部分要留作冬天和春天的口粮积蓄。所以平日里食用的时候,小麦往往和高粱、小米等掺起来吃。

而在此时,又出现了新的农作物,即大豆。古人之所以经常吃它,与它的口感或营养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因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理由——产量才是王道!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6)

因为大豆的产量相对较高,因此古人经常选择种植大豆

口感?营养?相比于产量这样能保证饱腹感的因素,实在是远远不如,何况大豆还易于食用。如此发展到宋朝,由于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日三餐才真正成为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习惯。

其实哪怕到元、明、清这一时期,大家主要吃的还是粗粮,像小麦、大米这样产量较少的细粮,还是完全不够吃。不过在以“吃饱”为主基调的古代,当时已经出现了曙光一般的农作物——红薯和土豆。

这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而言,简直是一个极为幸福的存在。鸡、鸭、猪、牛、羊这样的肉食对于他们而言简直不敢奢望,这样能够让他们吃饱的农作物,已经是他们人生幸福的天花板。

所以要补充一个农民一天的消耗,指望吃些好的,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大家的眼睛只是一直注视着自己的肚皮,心里只是想着五个字:能吃饱就行。

那么不吃好的,那起码的能量来源,也就是盐能否保证呢?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7)

古代老百姓是吃不起盐的,只能在干活真的太累时往饭里加一点点盐

对不起,这对于当时的农民而言,也无异于做梦。

那时的盐不像今天的盐那么便宜,顿顿都放那么多盐,日子就没法过了,农民往往也只会在干活真的累了,才会稍微往里面放那么一点,给自己补充点能量。

但这点能量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

而这种对农民入不敷出的消耗,对他们的寿命显然是有影响的。

三.官府对百姓的低成本盘剥

想“吃得好”对百姓们来说已经是不可能了,那么吃得饱是否容易满足呢?坦白讲,也有点难度,这其中,官家对百姓的盘剥就是个大问题。

唐朝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橡媪叹》,这首诗中有这么几句,令人读之不胜感慨: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什么意思呢?农民辛辛苦苦把那些丰盈的粮食给种出来,结果怎样?眼睁睁地看着水稻进了官仓,自己却只能捡拾橡子充饥。

我们再看北宋欧阳修的《原弊》,里面提到的问题也是类似的: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一年地,一部分粮食充公以后,剩下的就只够自己吃几个月了。

这才刚刚结束收获的忙碌,农民就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熬过冬春这段时光了。

而一旦来个旱灾啥的,大家就扛不住了,乡里遍地饿殍。

那么全国总有一些富庶的地方吧?比如江南有几个产米区,总不至于这么惨。没错,是没有那么惨,但也仅限于温饱,他们百分之八十的消费都在吃饱饭上,手里基本没有多少余钱。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8)

所以你想给家里的房子添砖加瓦?想更换点农具?提高提高生活水平,那基本是没有余力了。

那么老百姓们种出这么多粮食,最后到自己手上的为啥就这么点呢?

这得先聊到我们中国的税制。

税收这东西的存在,本身是一件好事,它是我们人类从愚昧跨入文明的标志,没有税收,国家就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

而中国在世界历史上,也属于税收的发祥地。总而言之,自从中国形成了国家政权,税收便随之而来。

不过税收这东西虽然必要,但毕竟税收把握在谁手里?在封建时代,税收实际上是为满足朝廷和皇室的财政需要。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9)

秦始皇时期百姓的赋税便相当高,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早在战国时期,法家就旗帜鲜明地喊出了“国富民强”的思想。

这在秦始皇时期反映得尤为明显:《汉书·食货志》载云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制二十倍于古。”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交给政府。

到了汉初的时候,因为汉朝要实施道家“无为而治”的执政思想,因此轻徭薄赋,田赋相对而言较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不过汉朝赋税较轻只是一个错觉,因为汉朝的税重点根本不在田赋上,而是“人头税”。汉初有这么一个规定:

15-56岁的人,无论男女,每人每年纳税120钱。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10)

汉朝的田赋虽低,可是重点却在人头税,因此百姓的生存压力依旧很大

而15岁以下的孩子呢?汉朝规定,7-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则要纳赋20钱。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矛盾——为了保证家庭的生产力,就要多造孩子,可是孩子一多,家庭赋税就高,尤其在孩子长大成为劳力之前,家庭负担是最重的。

至于汉朝之后的各个朝代,税制虽然一直在发生改变,农民的负担有时也有所缓解,但总体的基调就是农民的赋税压力非常沉重。

而如果国家只是按规定收税,大家也就认了。但更令百姓们满腹怨气的是,官员经常会在收税时巧立名目,以此满足他们的贪欲。

比如根据四川《眉山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的时候,当地的财政局每次收税,都会明目张胆地在砝码外另加一个铜块,民众怨声载道,却拿官府没有办法。

而道光十九年的时候,雁北一带的代州也有百姓拦了大官的轿子告状,告的是什么呢?

是当地官员收号草的时候,一方面秤号草的秤子不准,另一方面是你如果不向收号草的驿书交纳所谓的“使费”(也就是辛苦费),他们就不收。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11)

官府征收号草是要交钱的,结果百姓们反而要倒贴所谓的“辛苦钱”

可是有趣的是,官府征收号草是要交钱的,结果百姓们反而要倒贴钱,求着这些官员来收。后来,这个事件最后以官府不能再要辛苦费结束了,而且百姓们竟然很满意。

由此可见,百姓已经被盘剥到了什么地步。

当然,之所以发生这种状况,根本原因还是百姓与官府实力的不对等。

老百姓通常是不会选择跟官府作对的,因为你不反抗,失去的可能是一笔“辛苦费”,可是你若反抗,送的可能是一条命。

在这种情况下,官府就能以极低的成本盘剥百姓,大不了最后妥协一下,不再收辛苦费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官府却依旧是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百姓们无论再怎么辛苦耕耘,最终到自己手上的粮食也不够自己吃一年的,连温饱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封建时代,民永远斗不过官,因此他们只能勤劳一生,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他们的寿命自然不会很长了。

除了“人祸”,还有“天灾”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提的还只是人祸,可是还有另一个很要命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提到——那就是天灾。

封建时代,百姓们的生产方式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身是很脆弱的,因为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看天吃饭。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官府已经通过盘剥,让百姓手里只有勉强还能过一年的粮食了,而这时候如果再来个天灾,那会怎么样呢?

这时候,富商呢,手里囤有粮食,自然是不怕的,而且他们还会囤积居奇,趁着灾难提高粮价。

也就是说,在民众最缺粮食的时候,粮价反而是更高的,而且越缺越高。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12)

关于饥荒,人们通常会分成三个等级,也就是小饥、中饥和大饥,而根据不同的等级,粮食则有不同的价格。

所谓“小饥荒”就是全国不超过五分之一的地方受灾,这时粮食价格就会高出平时一倍以上。

“中饥荒”是一半地区受灾,粮价就已经很夸张了,这时候的百姓基本无力买到这些粮食,只能靠野菜树皮度日。

真的到了“大饥年”,全国就爆炸了,粮价直接攀到天上,要么遍地饿殍,要么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而且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古代人一天能吃什么(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13)

饥荒发生的时候,要么遍地饿殍,要么到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而且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这时候,百姓们已经饿到只能吃土了。这里的“吃土”,不是我们今天的流行语“吃土”,而是吃观音土。

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寿命才会那么短。他们整日祈祷的都不是过上什么衣食无忧,而是官府尽量不要把他们压榨到走投无路,老天爷尽量让他们风调雨顺,这样他们起码还能活着。

而很多时候,他们就连这么朴素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所以我们其实应该感恩自己能够生在这个能够吃饱穿暖,还可以追逐梦想的时候,当我们埋怨自己处境不佳时,不妨看一眼曾经的古人,相比他们,我们可谓是幸运很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